APP下载

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方式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陈 艳

陈艳/温州城市大学讲师(浙江温州325000)。

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势的不断复杂变化,进行经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思考,越发清晰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特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在一国范围内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同时,这也是“十四大”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十四大”后,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制度要求、体制条件、运行原则、环境保障、生态发展以及目标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又区别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大二公”纯而越纯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观点。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主义突破了这一误区,而且从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发展要求,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首要的经济特性就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并存。

1.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形式比起公有制和私有制形式来,一样具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它首先具有生存的顽强性和社会形态演变的过渡性。其次,混合所有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保护生产力的作用,也起到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因为它一直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是更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运作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

2.股份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不同于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但也有很多重叠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所当然地要鼓励和支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股份制兼有集体所有和产权硬约束两重因素,它不仅保持了联合劳动与互助合作的性质,有利于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新型而有效的实现形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纠正了政府失误带来的低效率。其本质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一种特殊的统分经营形式。首先,坚持家庭联产承包,明晰产权关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同时,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统一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商品率,繁荣农村经济。

二、宏观经济调控适应新的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目标是围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通常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企业调高效率。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并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外部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经济的运行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

1.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急待解决,诸如通胀与就业、公平与效率、速度与效益、东部与西部、竞争与垄断、需求与生产等。但我国计划体制改革还远未完成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计划调控机制的任务,财税、金融体制不完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缺乏综合效益。于是,国民经济管理和运行长期处于“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两极分化。宏观调控体系是否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保证市场各级功能充分发挥,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2.根本在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实现。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的积极功能,使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实现国家、市场、企业在调控中的三联动。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从产权关系上、企业制度上彻底改革,重塑间接调控的微观基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导向功能,必须完善市场内部构造,坚持放开搞活,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形成开放、有序、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最后,转变政府职能,精减政府机构,简政放权,完善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建立计划、财税、金融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增强宏观经济综合调控的能力和权威。

3.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是两个长处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相互配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各有侧重。计划机制在总量平衡、长远发展、重大比例结构调整、社会非盈利公益事业的发展方面比市场机制更为全面有效;而市场机制对总量平衡,竞争性、盈利性企业发展上,比计划机制灵活方便得多。计划指导市场要符合市场机理和价值规律要求,市场调节结果,要为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服务。有机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重点放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规划,集中力量搞好重点建设,结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好实施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们一直力求改变粗放型为主的经济方式增长。从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六大确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十一五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要求,也解决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中层出不穷的各类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如果我们要摆脱计划经济带来的资源配置方式落后的阴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主体方面,应当以有序、高效为标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载体,打破垄断格局。其次,政府主导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政府应提高科研资金的运作效率,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改变科研体制目前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向市场化转变,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应用的活力。再次,生产要素的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条件,从而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供求缓解资源无序使用的问题,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加速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最后,突破城乡二元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建立高效的农村融资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促进科技发展。加大科学研究投入的财政支出比例,完善科研资金的运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一线生产力。加快税务制度改革,加大高新技术国产化步伐,鼓励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人,优化教育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到实用型、创新型。二是统筹产业结构优化,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能源、原材料、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调整进口商品种类,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外贸发展,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建设国际化品牌。四是改革和完善民生体制建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并推动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改善消费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综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现下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要求。遵循价值规律的宏观调控,根本在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实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推进统筹、持续、全面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实现。

[1] 刘瑞明.经济与管理科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7(5)

[2] 郭克莎.中国的总供求政策和宏观调控[J].管理世界,1996(2)

[3] 姚厚忠,李玉宝.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浅析[J].商业研究,2005(4)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