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邓小平的中国式现代化
2013-08-15王薪薪
王薪薪
(吉林大学,长春130012)
一、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在上个世纪的80时代,世界风云变幻。在和平与发展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能加快自身发展的道路,以求取得领先优势,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另外,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新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国家获得很快的发展。例如: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日本,经过新技术革命的洗礼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变化,中国如何发展,中国未来的走势都影响着世界的局势。在这巨大的压力下,中国要谋求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二)国内背景
建国以后,中国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把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因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当时的中国经过十年的“文革”,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困难。邓小平曾强调,在建国以后,如果说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存在某种忽略。而且当时中国强调要自成体系地发展,忽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闭关自守。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技术进步和改造,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已经陷入了一种停顿状态。因此,1978年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果断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本国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之路。
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显著特征
(一)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具有丰富的内容,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向四化进军的号召,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经过艰苦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但是当时的这个“四化”,主要是强调在经济上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一方面肯定并继承了“四个现代化”积极有益的方面,同时强调中国的现代化绝对不能只是片面的、单纯强调经济上的现代化,而应该是既包括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还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最终实现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全方位的社会发展与进步。
2.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由于我国现代化的起步比西欧国家晚了近两个半世纪,而且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知识在世界竞争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着西欧发达国家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邓小平告诫全党:“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邓小平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制定了著名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布署。我们既要注重本国实际,同时又要敢于大胆吸收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探索属于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我们制定的现代化目标。
3.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保障作用。他说:“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邓小平强调要坚持我们的根本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曾一再重申,中国要搞现代化,只能且必须靠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需要现代化,因为社会主义需要发展;现代化又离不开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可靠的保证。
4.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建国30年的经验,首要的一条就是“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郑重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分步具体,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完全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走的完全是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1.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邓小平认为,虽然我国地域辽阔,但东西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各地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现代化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他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必须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放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推进,同时,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为我国的现代化服务。
2.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统一。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片面理解,误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能搞计划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搞市场经济。而邓小平突破了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多年来固守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是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的首创人物。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就指出:“如果说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992年春,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明确指出,计划、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邓小平提出的市场经济理论彻底冲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思想藩篱。
3.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中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要实现这个生产目的,就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使其它各项工作都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也就是说我国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不搞一点论。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又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好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不仅经济方面要发展,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等也要发展。要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
(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在资本主义与和社会主义竞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对比较的优势,才能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看做是水火不相容。邓小平解放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模式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中,有一种不科学的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这种错误观念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这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有一个重要的学风问题。邓小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实事求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考验,我们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本本出发,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评价标准。以此作为契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了极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振兴到得了巨大历史推动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为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因此,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去实现现代化引起世界格外关注。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强调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成功解决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上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出路。见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越来越成功,世界上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放弃苏联模式或美国模式而转向科学的中国模式。事实证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并正在被第三世界国家所认可和借鉴。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胜利的保证
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依据中国国情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等,都已经使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将继续指引中国前进。我们坚信,在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会越来越好,并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顺利前行,全面推进我们跨世纪的伟大事业。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中国今天所取得的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稳步前进的结果。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使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发展机遇,赢得主动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194,164,371-3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