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症候式分析”研究综述

2013-08-15毛靖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巴金文学批评症候

毛靖宇,陈 婉

(义乌工商学院 人文分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众所周知,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非常重视引进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至于一度有 “方法热”、“方法年”之说。在此 “方法热”中涌现的佼佼诸家中,“症候式分析”是清华大学蓝棣之教授运用西方心理分析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症候式阅读”等先进理论、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在长期的阅读、教学经验中创立的文学批评、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有关 “症候式分析”的部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述,使读者对症候式分析的理论内涵、个性、文学史意义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识。本文认为,在当前文学以及文学研究事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对于这种新颖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的再认识也许不无建设性的启发意义。

一、作为精神分析法的 “症候式分析”

尹鸿是最早关注、研究 “症候式分析”的学者之一。在他1989年出版的《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1]一书中,他对 “症候式分析”的批评特征有精到的概括,他说:“蓝棣之的研究鲜明体现了精神分析批评的特征。在目的上,他力图揭示作家心理中无意识的创作动机、文本中的潜在结构和无意识意义”,“在方法上,它们采用了 ‘症候’分析方法,总是以作品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该文认为,作家是复合的心理个体,创作是复合的心理过程,作品则是复合的心理产品,因而对文学活动不仅需要从社会结构、意识表层、表层系统而且也需要从心理结构、无意识层面、深层系统做出解释和说明。而当代批评不考虑文学中的无意识因素,显然是一种缺失,所以该文指出,蓝棣之一系列现代文学经典解读的意义,“远不仅在于它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还在于方法论上的启示”。

“蓝棣之的研究鲜明体现了精神分析批评的特征”的判断奠定了以后对于 “症候式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症候式分析”是1980年代大陆 “弗洛依德热”背景下的一个创获性成果与亮丽风景。以后的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 “症候式分析”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借鉴关系。

赵稀方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 “症候式分析”对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本土化变形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赵稀方的《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2]一书在揭示了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引进在新时期 “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批评话语范式建构中的意义和作用之后,在 “中国式的精神分析”一节里指出,在新时期中国式的精神分析中:“更为精彩的文本解读出自蓝棣之。他由作家的潜意识所造成的文本的 ‘症候’中,分析出了与作品的表层结构不同甚至相反的内在结构,结果发现了作品中与传统阐释完全不同的主题意义”。赵文指出了蓝棣之的“症候式”阅读是 “有意识地借鉴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但也指出了蓝棣之等中国批评者关于无意识的概念,显然与弗洛依德有 “后天”与 “先天”的巨大差异:在弗洛依德的文学批评中,他所说的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类先天的性本能情结,而蓝棣之等人的所谓无意识是后天情感的内心郁结。

《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三期冯若春《“症候式分析”的分析——汉语经验中的精神分析学批评》[3]一文则是对 “症候式分析”的 “变形”及其文化含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文运用赛义德在《理论旅行》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思想对他人、他域发生影响的可分析的理论模型,对蓝棣之的 “症候式分析”作了个案分析,以期揭示汉语文化经验对西方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在接受过程中的选择和调整的深层模式和趋向。该文认为,受到中国 “非性文化”的影响,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是运用注重语言、符号的拉康一派而非注重性本能、力比多的弗洛伊德一派精神分析心理学,而对文本症候作精神分析批评的成功之作,并且在具体运用拉康精神分析方法时,也是社会、文化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非象西方理论家那样主要是对作家性本能和性心理的无意识剖析。该文认为 “这种把西方精神分析方法运用到最终解析作家社会、文化意识的趋向,是对西方精神分析学的有意义的解读,是汉语文化经验中的精神分析学批评”。

二、“症候式分析”的批评个性和风格

事实上,对 “症候式分析”的批评方法作出明确、简单的归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不是机械地套用某一流行的文学批评范式,而是与批评者蓝棣之本人的个体经验、感受、人生观、生命追求等主体因素有关。在蓝棣之这里,理论和个性从来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交融造成了 “症候式分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也使它呈现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和风格,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一期李今的《不可重复的解读》[4]一文从论述蓝棣之的日常生活体验与他的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入手,称《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这本书最是属于蓝棣之的”。该文说 “如果说,他在诗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有前人的基础,还可指望后人的超越,那么,他在这本书中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则是不可重复,无以类比的”,这种 “不可重复”性是因为其中凝结了他 “太多的人生经验与他个人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该文进一步指出,“这样的研究显示了一种研究的境界”,即 “他的研究并不在意研究对象在现实当下社会和当下学术界中的重要性,而着眼于研究对象本身存在的那些有关人类的最根本的人本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许在一定的社会及其意识形态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却是繁衍不绝的人类一代代地都要面对、体验和思考的带有永恒性的问题”。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一期温海墨的《深度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评蓝棣之教授的症候式分析理论》[5]一文称 “症候式分析”是一种 “深度批评”,这种深度的获得不但由于批评者本人天赋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更有赖于 “批评者深厚的文学史素养、丰富的材料积淀、对已有的文学批评谨慎的吸收借鉴和重新返还文学现场细致考察的艰苦辛劳”。该文认为症候分析的文学研究 “为现在日益浮躁和空泛的批评领域吹入了一股令人倍感清新、同时又促人清醒的飔风。在文学史本身也出现种种悖谬、混乱、缺失的 ‘症候’之时,也许蓝教授症候式的深层批评方式,将给整个文学史、批评史的自省与重构带来新的启示和契机”。具有特别意义的是,该文还指出蓝棣之 “症候式分析”的理论方法与他的课堂教学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启示了 “症候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大中学校语文 (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三期税海模的《蓝棣之 “症候式分析”:透视生命深渊的 “第三只眼”》[6]一文指出蓝棣之的 “症候式分析”批评是一种心理分析批评与解构批评,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批评有一种 “美丽而别致的生命诗”的特质,这种诗性特质与蓝棣之本人诗性的人生观、学术观有关。

三、“症候式分析”对于现代作家研究的意义

正如尹鸿所指出的那样,对 “作家心理中无意识的创作动机”的揭示是 “症候式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那么这种基于作品的作家无意识心理世界的揭示必然给人们带来对作家有意无意遮蔽着的内心世界的新的理解,是对作家传记资料的有益的、重要的补充和互证,对于作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二期郝庆军的《两年来鲁迅研究的创新努力》[7]一文总结了2000年至2001年两年内鲁迅研究的状况和动向,称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毛泽东的鲁迅论》是“自觉运用新方法”的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该文指出:“症候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穿越表层、外层空间,通往作家心理、文本结构的深层空间,以重新解释作品中某些悖逆、含混的类似症候表现的疑团,重新阐释作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毛泽东的鲁迅论中,分别找到三个地方的 ‘症候’……分析出毛泽东从来不认为鲁迅是政治家,他的徒弟也只是一群不懂政治的知识分子”。该文认为 “症候式分析”是一种极具活力、可操作性很强的分析工具,它融合了心理分析学的新成果,又注重了材料运用和逻辑推演,在分析力度和穿透性方面堪与福柯的话语分析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相比肩。

《天府新论》2004年第一期支宇的《巴金批评史—论巴金批评的思想之路》[8]一文综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近80年的时间里的巴金批评。该文将蓝棣之的巴金批评归入90年代以来巴金批评五种主要形态之一的 “心理学批评”。文中称,“在国内,成功运用心理学从事巴金批评的学者是蓝棣之。蓝棣之借鉴精神分析方法创造了他独特的批评方法——他称之为 ‘症候式分析’。……心理学批评是巴金批评领域中尚未有深入发展的话语模式。巴金的小说创作不是理智型的创作,这就给心理学批评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张志庆的《倾听 “响彻空谷的声音”——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文艺学意义》[9]一文介绍了阿尔都塞的 “症候式阅读”法,并且阐述了该方法在文学研究、文学文本解读方面的运用。其中特别提到蓝棣之的 “症候式分析”,该文说:“‘症候式阅读’应用于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文学作品、对作者的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传达有全新的理解和发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文艺界,明确标明使用症候式阅读,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清华大学教授蓝棣之先生。”

《浙江学刊》2001年第六期岑雪苇的《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10]一文提出了 “作家文化形象”概念,并论述了文学批评对作家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作用。文中引李今等人对蓝棣之批评个性与批评方法的相关论述为证,指出 “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很多情况下包含着批评家自我形象的建构”。

四、结语

“症候式分析”诞生于1980年代以来盛极一时的“方法热”大潮中。它既有机地包容、凝聚了丰富多元的 (西方)理论内涵,又牢固地建基于中国本土的语言与文化处境之上,创立者蓝棣之通过将之与个人的批评个性、生命体验相结合,游刃有余地解读、阐释了新文学史上包括理论文本在内的一些经典文本,从而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史论、作家论、作品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通过以上对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有关 “症候式分析”的部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述,本文试图使读者对症候式分析的理论内涵、个性、文学史意义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识。而更为重要的是,“症候式分析”作为一种具有极大丰富性、开放性、包容性与灵活性的理论与方法,其生命力不但体现在它已经取得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它之可以被不断地推广、运用的潜力上。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个人认为除蓝棣之本人之外,运用 “症候式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学解读、研究的文章并不多,“症候式分析”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一种优秀的文学批评方法,不仅对于既往文学现象的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且也必将对当下的文学活动产生建设性的启发和影响。

[1]尹 鸿.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赵稀方.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冯若春.“症候式分析”的分析——汉语经验中的精神分析学批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4]李 今.不可重复的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

[5]温海墨.深度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评蓝棣之教授的症候式分析理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6]税海模.蓝棣之“症候式分析”:透视生命深渊的“第三只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7]郝庆军.两年来鲁迅研究的创新努力[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支 宇.巴金批评史——论巴金批评的思想之路[J].天府新论,2004(1).

[9]张志庆.倾听响彻空谷的声音——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文艺学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0]岑雪苇.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J].浙江学刊,2001(6).

猜你喜欢

巴金文学批评症候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一生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