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恶的大众文化”:英国早期文化研究及其论域中的广告

2013-08-15张殿元

传播与版权 2013年1期
关键词:加特阿尔都塞学派

□ 张殿元

严格地说,文化研究并非是一个学派,而是起源于1960年代的英国,并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的一种研究思潮和知识传统。和传统的文学研究不同,文化研究把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和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边缘文化及亚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这些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关系,并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文化研究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一般认为,20世纪50、60年代之交出现的几部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等,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1964年,霍加特成立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可以视为文化研究的名义上的正式开端,但是,霍加特及其继任者们的研究传统和思想来源却可以追溯得更远。

现代大众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从19世纪的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政治学开始的。被誉为大众文化第一位理论家的阿诺德事实上很少论及大众文化,但他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大众文化的视角:把大众文化置于文化这个大范畴内进行研究。在阿诺德的《文化研究与无政府主义》一书中,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它“使上帝的智慧和意志广为流传”。①马修·阿诺德:《文化研究与无政府主义》,转自《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页。无政府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大众文化的代名词,它代表着文化等级和文化差别的消失,是社会和文化混乱、衰落的表征。文化可以消除无政府主义(大众文化),重获社会秩序和社会权威。阿诺德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谈论大众文化,但他的思想却在从1860年代到1950年代近100年的时间里,处于大众文化理论界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它直接影响了在文化研究知识传统中居于特殊位置的利维斯主义。

以剑桥大学的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主编的杂志《细察》为核心形成的批评学派被称为利维斯学派,它对20世纪英国及其前殖民地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阿诺德一样,利维斯学派也认为,19世纪出现的文化危机在20世纪仍在继续,这种文化危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所谓大众文化,在F.R.利维斯看来,就是从平民文化中分离出来的,与有教养的少数人的文化相对立的、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首先从美国开始,并不断地介绍给世界,它的主要特征是“大批量生产和标准化”。大众文化出现以后不断地打压少数人文化,在报刊、广播、电影、广告等领域造成了文化水平的下降。

F.R.利维斯对广告就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广告利用心理学迷人心智,“永无休止地、无孔不入地对大众进行手淫式的操纵和愚弄”②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转自《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页。,广告是20世纪病态文化的主要症状,它在对大众进行心理控制的同时,还贬低了语言,而语言对利维斯学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雅的语言是高雅的生活和高雅的传统赖以存在的基础,“贬低语言不光是贬低文字,而且是贬低了情感生活和生活质量”③F.R.利维斯,丹尼斯·汤普森:《文化与环境》,转自《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页。,构成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和气质核心的价值观念也因语言的破坏而崩溃,社会的堕落在所难免。广告中标准化的、粗俗的语言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它甚至使书评的语言也深受其害,如报刊书评专栏中经常出现的“值得一读”、“钱有所值”等评语就是受到了广告语言的污染。而在利维斯学派看来,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拯救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是习惯于广告化书评的伪权威们推荐的书籍难当此任。

利维斯学派看到了以广告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蓬勃兴起的新文化形态给予了较早的关注,为此后的大众文化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但是利维斯学派的历史观过于保守,和阿诺德一样,Q.D.利维斯就曾对17世纪以前的“绝对服从于权威”的时代念念不忘。也许是该学派的批评家大多出身于社会精英阶层的缘故,使得他们不能对为社会底层所接受的大众文化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反倒视其为社会文化危机的表征。他们自诩是能够为公众制定标准的社会权威,认为只有他们这些少数人才能代表“人类的意识”。而细读他们的作品,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人类”不过是褊狭的欧洲种族而已。利维斯学派在批评方法和文化观念上对此后的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霍加特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运用利维斯学派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大众文化文本进行分析,被称为“左翼利维斯派”。它的代表作《文化的用途》就运用了Q.D.利维斯在《小说与读者公众》中提出的那种民族志研究方法,描绘了19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以及1950年代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对这种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的冲击。和利维斯学派一样,霍加特也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颓废、堕落的文化,如广告文化就迎合了青少年沉溺于摇摆乐和强节奏快速摇滚乐的美国神话,导致了一种刺眼的野蛮状态,一种新的天真幼稚。大规模的广告助长了工人阶级的一致性和高度的被动接受。①理查德·霍加特:《文化的用途》,转自《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9-80页。这种缺乏“道德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化需要用一种健康的、淳朴的文化来代替,就像利维斯学派把17世纪以前的社会看成是理想的有机社会一样,霍加特也认为1930年代才是他心目中“美好的旧时光”,那个时期的工人阶级文化是抵制大众文化的重要来源。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真正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中颇具特色的民族志研究传统,他借用文学批评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大众文化现象,并首次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但我们仍然能够在霍加特的研究中看到利维斯学派保守的历史观,他用利维斯学派提供的一些现成术语来批评大众文化,并试图建立一套评判大众文化的标准。他虽然看到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但又以精英价值观来批评大众文化,表现了霍加特对待大众文化的矛盾态度。但不管怎么说,霍加特的研究方法和部分观点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后来者们。

霍加特以后的文化研究学者如斯图尔特·霍尔、理查德·约翰逊、安杰拉·麦克罗比、迪克·赫布戴吉等人继承了霍加特对大众文化的民族志的研究传统,同时也对二战以后的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危险”保持警惕,并对抵制大众文化的力量感兴趣。在这一时期,对大众文化研究影响重大的理论还有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可以说影响了整个1970年代的文化研究,阿尔都塞认为,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由国家、教会、学校、家庭等意识形态机构建构和塑造的,这些机构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召唤”作用。阿尔都塞对主体建构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关注结构性压迫的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和阿尔都塞不同,霍尔适应时代的变化,把注意力从学校和家庭转移到了大众媒体上。霍尔认为,作为维持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机构,大众传媒已取代了学校和家庭占据了支配地位。此外,在对文化研究的影响上可以和阿尔都塞相提并论的就是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认为,居支配地位的统治集团不是通过强制而是通过与对立的社会集团进行谈判(negotiation)的形式来行使权威的,也就是说,霸权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价值观和利益纳入到自己的思想框架内实现的。迪克·赫布戴吉接受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他在1979年出版的《亚文化群:风格的意义》一书中指出,来自社会下层阶级的亚文化群的文化虽然对商业文化具有抵制作用,但商业文化却吸收了抵制的亚文化群的方式和风格,并把它们融合到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中,这样一来,商业文化最终削弱并摧毁了亚文化群的抵制力量。霍尔也认为文化霸权合法性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争论、交流、协商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深层的支配权是通过表层更受欢迎的意义编码实施的。

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为大众文化批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在起作用。但这些理论以及借助于该理论的大众文化批判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如在阿尔都塞理论的运用中,对大众文化的主体建构功能的描述过于自信,似乎大众文化总能按照利益集团所要求的意识形态来建构消费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本应具有的主体独立意识丧失殆尽,这显然不符合大众文化传播的现实。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似乎无懈可击,因为它认为大众文化既不仅仅是支配的,又不仅仅是反抗的,而是由二者共同构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领域。但是,在对霸权理论的运用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霍尔的研究为例,细读霍尔的《文化、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文,我们会发现,霍尔在文中要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居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如何发挥支配作用的,“论文翻来覆去又绕回到现代主义的肯定、绕回到坚持基本的统一、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居支配地位的话语等问题”②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页。上。霍尔在另一篇论文《解构大众化》中也表述了这样的思想:大众文化除了使我们对支配地位进行分析以外,我对大众文化“毫不在乎”③斯图尔特·霍尔:《解构大众化》,转自《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页。,这不但表现了霍尔对霸权理论理解的不够完整,而且也反映了他同利维斯学派一样轻视大众文化的态度。

猜你喜欢

加特阿尔都塞学派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加特可在华新起点,苏州工厂正式开业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霍加特生活世界的文化生成与变革思想探析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天真之表与恐惧之核——解析茵姆加特·奎恩的小说《午夜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