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船舶行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2013-08-15宗志远

船舶职业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船舶校企实训

宗志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000)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通过骨干高职院建设,可以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1 行业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历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渤海船舶工业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明确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成立了厂校联合深化教改领导小组,与渤海造船厂签订了厂校联合办学协议书,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实行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船厂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师资、实验实训场地等条件,学校为船厂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成为渤海造船厂职工培训基地之一。双方建立了“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前校后厂”办学模式。

2001年,渤海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学院与转制后的渤海造船厂(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了5个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及职业技能鉴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的教育教学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典型船舶工业生产过程为载体,确立了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实践教学与岗位相结合,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行业)标准、学生身份与职工身份相对接的“三结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弹性灵活的顶岗实习教学组织模式。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院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牵头、企业和学院双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企业和学院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了由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先后与83家企事业单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形成了产学结合长效机制。与江苏熔盛重工集团公司、大连STX集团等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开设了“江苏熔盛班”、“渤船机械铸造班”等订单培养特色班,为船舶行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 基于船舶行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2.1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框架

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等组织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内部环境支持。学院先后成立了辽宁区域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

2.1.1 成立辽宁区域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学院与大连船舶工业公司(集团)等1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组建了辽宁区域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成为学院与辽宁区域船舶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该委员会致力于加强学院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和产品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搭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对接型合作模式的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后,首先组织委员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新技术推广、科技论坛、对口考察等活动,创造合作发展的机会,在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合作。设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学院为委员单位在职技术人员提供培训与学历进修等服务项目,利用学院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面向委员单位开展技术服务等工作,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学院成为委员单位人力资源的培养单位以及在岗职工的培训中心和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委员单位可参与指导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教学活动,使学院教学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委员单位均为学院定点挂牌的校外实习基地。

同时,完善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所属专业与相关委员单位共同成立各专业(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每学年定期召开会议,明确目标和责任,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和需求信息,审定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事宜,研究和指导专业特色教材开发,咨询和指导专业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等事项,将学院各专业与对应岗位标准无缝对接,提升专业影响力。

2.1.2 成立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

由葫芦岛市政府牵头,主管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北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4家单位组建了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推动地方政府和行业出台校企合作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挖掘企业资源,争取葫芦岛地区相关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对学院办学的关心和支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过程,聘请企业一线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选派理论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学院则在企业职工培训、在职学历进修及技能鉴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攻关帮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良好格局。同时对政府和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船舶工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贡献,推动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扩大了学院社会影响力。

2.1.3 成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

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完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3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渤船重工的船体分厂等9个单位共同组建船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渤船重工的机装分厂等3个单位共同组建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渤船重工的电装分厂等3个单位共同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具体完成以下6项工作。

一是共建教学性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在渤船重工共建综合实训室、教学工作站、项目开发工作室、技能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等合作项目,形成6个“厂中校”教学性实习基地;在学院共建生产车间、项目开发工作室、技能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等合作项目,形成5个“校中厂”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实施细则、顶岗实习反馈制度、提前顶岗实习的有关规定、顶岗实习期间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顶岗实习保险制度等管理制度,保障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二是共建企业专家工作室。在学院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由职能部门责成专人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规章制度和档案。渤船重工选拔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进入工作室,与学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标准制订、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等教学活动。

三是共建企业项目工作室。企业项目工作室挂靠在学院船海工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双方共同建立管理制度,签订相关项目协议,合作开展技术服务,进行前期调研、项目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初、中、高级工与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技能大赛,为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平台,为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奠定基础。依托3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力量,针对周边行业企业需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

四是共建教师工作站。在渤船重工建立教师工作站,挂靠渤船重工人事处。双方共同建立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办法。学院定期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入工作站进行挂职锻炼。教师工作站成为学院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状况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等情况的平台,成为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落实校企合作项目、开拓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常设机构。

五是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渤船重工部门负责人或工程技术负责人担任专业兼职教师,选聘百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到学院兼职教师资源库。由学院人事处制订聘用合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六是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学院采用“订单培养”等形式,按照渤船重工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成为渤船重工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依据渤船重工提出员工培训计划,为渤船重工职工开展专项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公司员工素质,成为渤船重工员工培训基地。

2.2 创新构筑长效利益共同体

2.2.1 组建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

学院投资入股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进入董事会。双方共建学院船海工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承担全船振动分析及其他各类结构的振动、响应问题分析;进行各种结构的强度校核分析与疲劳分析;为船舶的详细设计提供船舶货舱区域的直接强度计算及船体结构的规范计算服务;为海洋工程结构强度校核及振动分析提供服务。船海工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负责公司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承担公司分派的生产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指导船舶工程技术中心、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中心、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承接船舶行业及相关产业所属企业生产设计和科技研发项目。

通过订单培养、挂职锻炼、承揽生产设计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船舶生产设计技能,逐步积累船舶生产设计实践经验,最终实现独立完成船舶生产设计任务的目标,形成互惠双赢校企一体的合作体制。

2.2.2 共同开展订单培养,共办“船舶工程设计班”

共同制订紧缺人才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含核心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实训环节设计等),共同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教学包;共同组织教学、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共同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订单培养期间,学院提供先进的场地、设施、技术资料。公司派遣优秀生产设计专家和操作能手承担“船舶工程设计班”的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任务,公司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设立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实习实训补助津贴,开设企业文化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未来岗位的了解,实现零距离就业。

2.2.3 共建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

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程,为骨干教师开展专项技能与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生产设计水平。双方共同制订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办法、订单班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生产设计项目管理办法,保障双方合作的顺利开展。

2.3 完善激励机制

重新修订职称评审推荐量化标准,修订完善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岗位津贴发放办法等政策文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研究制订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工作量核算办法,将技术服务纳入教师标准工作量,纳入薪酬体系。建立服务绩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的机制,对教师培训企业员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把服务效果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应用技术服务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通过政策引导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3.1 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助推力效果显著

校企合作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葫芦岛市政府把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市长项目来抓,凭借其公信力的影响为校企合作解除了合作者的心理负担。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政府层面得到肯定,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多年来受办学基础条件制约的瓶颈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2 学院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运行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企业全面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符合生产需要,课程体系更加符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教学环境更加贴近企业现场实际;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用人标准全面对接,使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工作站、企业项目工作室及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等载体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在企业专家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机会,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增强。

培训基地、实训实习基地、工程中心的建设使学生切实锻炼了实践技能,能较快胜任一线岗位工作;教师获得接近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企业员工得到较为全面的培训,企业文化在基地不断渗透,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

校企合作上升为战略的、发展的、多元的、更具成效的深度融合层面,使学院发展具备新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3.3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明显深入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及有益建议,将企业最新科技成果、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等引入教学过程和实训环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加强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企业从接受学校教育的结果到关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通过双方的全程合作,使学校教育真正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3.4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教学上做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以现场实践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组织研讨分析,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以剖析实际案例为课题,使学生直接获得经验和借鉴。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还到企业参观,承担企业派发的外包任务,真实体验和参与生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8-59.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4]杜世禄.以管理平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1-52.

猜你喜欢

船舶校企实训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