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人物出场环节的意义探究
2013-08-15□沈默
□ 沈 默
影视剧具有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双重身份,因此,对人物出场环节的研究也相应有着双重的意义。从影视剧艺术属性的角度来看,影视剧的人物出场对于整部作品起着引领全剧、展现人物的意义;从影视剧的商品属性与运作方式来看,人物出场某种意义上是在充当着全篇的广告,它为了把整部作品作为一个商品推销给观众,要通过各种手法向消费者进行强有力的诉求。影视的人物出场是一种谋略,它在完成它的艺术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地用尽一切手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牢牢将观众俘获。
从艺术属性角度
与西方传媒上烙有深刻大众文化印记等类型的影视剧有较大不同,中国的影视剧享有特殊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文化地位,担当着独特的审美文化角色。中国影视剧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中这种特殊的地位,赋予了它与生俱来的美学天性,使得观众鉴赏对其拥有了审美挑剔的合法权利。随着影视剧整体水平的普遍提升,观众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影视剧文本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深入细化地研究影视剧的人物出场写作,增强创作者在影视剧人物出场写作中的能力与技巧,无疑是影视剧的特殊艺术地位和审美角色的特性使然。
影视剧的人物出场很像是一部独立的小型戏剧,同样要求遵循“三一律”的规范。而“三一律”就决定了它必须迅速而集中地展开戏剧冲突。只有戏剧冲突紧凑激烈,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感;只有这种冲突不断积累并渐次走向高潮,才能维持住并不断加大观众的心理紧张度,最终在戏剧的高潮中,通过释放这种强烈的紧张心理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人物出场通常被看做是为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人物矛盾的展开作准备的说明和介绍。因此只是尽量迅速地、清楚地将时间、地点、事件起因以及人物基本的外貌特征、身份等这些基本因素交代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物出场的功能并非只是说明,它是整体剧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点,应当是一个有进展的动作,需要吸引观众并起到它在叙事中相应的功能。它必须在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心,让人物走进观众的心里,并且设计好人物的动机和整部戏的节奏。反之,如果一部作品的人物出场仅仅是单纯说明性的、静止不前的,而不是具有进展性的,就使得观众看不到因果关系的开始,看不到叙事推进的方向。总之,一部电视剧的人物出场就是“搭建一个吸引读者的陷阱”,而且这种驱动力要始终不断地强化,剧本的每一个场景实际上都在构建叙事的动力。
总之,人物出场的写作对于影视剧文本来说,不但是人物出场亮相、为自己做必要的介绍和说明,同时也是全篇故事展开情节的起点,更是为人物的发展搭建时空与矛盾冲突的舞台。
从商品属性角度
与文学叙事不同,影视剧叙事的当下时空所容纳的是作为群体而在场的观众。一部电影可以令影院内所有观众一同欢笑或落泪,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可以使全国上下上亿观众一同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并感同身受,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场效应”。正因为影视剧如此便于激发群体“场效应”,因此商家也乐此不疲地在其中投入宣传、广告的力量,这反过来帮助电影、电视剧兼具了更多的商品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影视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视剧的生存条件决定电视剧是作为市场艺术而存在的。在市场化条件下,电视剧作为艺术产品,必然带有商品性质。”①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20页。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如果我们把影视剧比喻成为一件希望得到人们关注的商品来说,那么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出场无疑就是这件商品的广告,它的最大作用就是使用特定的方式和技巧博取观众们的注意力。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注意力经济论者认为,现在世界上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有限的注意力在无限的信息量中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早在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哥德海伯就发表文章《注意力购买者》指出:目前正在崛起的 “新经济”,其本质是“注意力经济”②贾芳华:《信息意识与注意力经济》,《情报杂志》,2002年第1期,第89页。。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相对于无限信息供给而言的有限需求——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的制约,人们能够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十分有限,人的注意力基本上可以轻松地应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人的注意力不仅早已力不从心,而且还有被信息淹没的危险,人只能注意到他事业范围内的很少一部分人和事。即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或产品,只要能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也能一夜之间身价倍增,成为畅销品。遗憾的是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人和事永远只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正因为这样,注意力才会一跃成为现代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
有的影视剧依靠单纯的视听语言和画面效果来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但那些更为精品的作品,多是仰仗其自身的优势,也就是戏剧性。影视剧的开头,很像足球赛的比分已经零比一,像交响曲的演出已经到了第二个乐章,而不是在做热身准备,等观众都到齐了再打发令枪。
影视剧的编剧必须明白,一部新播映的影视作品常常花了很多经费做广告宣传,隆重推出,好不容易让观众放下手中的事情,准时坐到电视机或者屏幕的前面,如果不抓紧机会迅速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他们也许会手指轻轻一按,两秒钟内换了三四个频道。也许会在影院里无聊谩骂,哈欠连天。即便是电影院里黑匣子罩住所有感官,让宽荧幕和环绕声音响铺天盖地的视觉听觉垄断,也令人无法完全沉下心,耐心地盯住那死气沉沉的画面、关注那些不痛不痒的情节。
剧本的创作首先要通过的还不是观众这一关,其存活的关键还在于导演和制片人这一批伯乐的慧眼。一部剧本,能否首先吸引导演和制片人,能否让他们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下去,这是为自己的剧本寻找生路的一个重要关口。如果剧本不能引起导演和制片人的兴趣,怎么能摆上拍摄的议事日程,又怎么能与广大的观众见面?但是,要打动和吸引导演、制片人,谈何容易,他们是剧本的美食家,看的多、参与制作的多,艺术的感觉更敏感也更麻木。他们能接触到非常多的剧本,却挤不出非常多的时间。他们司空见惯地去求助一些名编剧,懒得去帮助一个新手。如果不是评论较好,没有朋友推荐,他们自己一般不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和分析一部新作,甚至连通读的欲望都没有。很多专职的剧本挑选者往往对于堆积如山的剧本会采取这样的一种审阅方式:剧本的前十页要认真审阅,如果精读之后还是没有吊起胃口,那就精读改变为“浏览”,粗略地了解一下大概的剧情。也许编剧两三年的辛勤汗水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就在前十页纸中被人轻率打发,这对于剧本的创作者来说,着实很难接受,但是这确是剧本市场的生存法则。
现在,影视剧的人物出场,抛弃了慢慢交代人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叙事习惯,回避和搁置了有关矛盾冲突与感情纠纷等复杂因素的追根溯源,往往一开场就是“刮着的风、下着的雨”。
基于以上影视剧的播出特点和运作方式,我们可以说,一部影视作品的人物出场场景,对整部电视剧的是否能够最终投拍,以及最后播出的收视成果,乃至最后的艺术成就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