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地市广电媒体发展
2013-08-15李志文
□ 李志文
地市级广电媒体怎样依靠自我优势,争得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其核心思想和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创新思维、创优节目、立足本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工作,高扬主旋律,主动出击;服务大局,占领市场。培养、塑造、挖掘和打造能够适应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坚持地域特色,立足民生、立足本土、创新求“变”,不断推出优秀栏目和节目,打造优秀作品,整合全媒体,打造融媒体,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之路。
一、走“三名”之路,促“品牌”成长
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可以说是立台之本,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没有优秀人才,办好一个台的难度可想而知了。作为地市台和本区域主流媒体,一定要大投入、大思考,按部就班地把“三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广播电视行业大力推进,使主持人、记者和编辑真正能够在本地区听众和观众中,形成家喻户晓的广电形象代言品牌人物。
培养“名记者”,首先要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真抓好三项教育的学习,坚持“迅速、客观、真实”地报道,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作为主流媒体的“品牌”记者,其笔端、其镜头、其话筒前的真、善、美、假、丑、恶,无不关乎我们要褒扬什么、抨击什么、关注什么、高唱什么,用最真实的状态来讴歌火热的生活,用最饱满的激情来谱写多彩的时代。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在新形势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深度报道力度,捕捉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有针对性的创意亮点,围绕全市重点工作,贴近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
造就“名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行业寻求长期发展所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当今,没有名主持人的广播电视台很难吸引受众。所以朔州广播电视台在2012年面向全国招聘176名各类人才的同时,把名主持人放在特别的位置,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和优惠条件,筑巢引凤。围绕新招来的主持人,量身打造了诸如《新闻快报》、《圆梦场》、《朔州新气象》、《欢乐无极限》、《探朔》、《雁门大戏台》等一大批新节目和新栏目。通过挖掘、培养、发现和实践,使一大批受众喜爱的主持人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心中的“名主持人”。
评选“名编辑”,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一大批离退休老干部、老主持人和老新闻工作者们的积极作用,组成专门的节目评审团,定期对播出的节目进行抽查、评审,根据每个人的评判结果,分别给出所评节目以A、B、C档认定,与每个编辑的收入直接挂钩。催生和呼唤出了一大批“名编辑”,在行业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实践证明,地市级广电媒体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名”之路,是催生和塑造自有“品牌”的必然之路。
二、关注百姓梦想,办好民生广电
对广播电视台来说,无论节目形态怎样创新,播出方式如何变化,最重要而且最需明确的是节目内容,“内容为王”,才是节目生存发展与收视率得到保障的根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他说:“梦想点亮人生,梦想改变现实,梦想创造历史!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怀揣梦想、不放弃希望、埋头苦干、努力奋斗,终会一步一步地将美好的梦想变成动人的现实。”“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之梦也就是我们每个老百姓的梦想。”为实现朔州人的梦想,朔州广播电视台在2013年及时推出一档民生互动栏目——《圆梦场》,为怀揣梦想的朔州人提供服务平台。这档以平凡视角观察、以百姓情怀关注、以新闻手法记录、以助梦方式实现的民生主打栏目,一经推出,即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在《圆梦场》的栏目中,曾经播出了一位67岁退休老教师李翠梅老人的百年大梦。这位烈士的女儿,一生未能与父亲谋面。为了寻找自己父亲的坟茔,60年来,买过无数次的飞机票、火车票……最后也没有找到。看到《圆梦场》的播出,年近古稀的老人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朔州广播电视台。经过全社会的努力,动用省、市、县、乡、村的全部资源,在青海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在朔州企业界、实业界的倾情资助下,最后终于实现了为烈士父亲扫墓的一生夙愿。这个梦想的实现和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全新的收视热潮。一位观众在留言中饱含热情地说: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广播电视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平台。
倾力打造名牌文化栏目——《探朔》。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积淀,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不但能够代表城市的风格品位,而且能够赋予城市以旺盛的活力和旖旎的魅力。在历史的演进中,当一个又一个朝代都无可奈何地成为历史过客时,只有文化却留存下来。文化类栏目《探朔》让我们从不同侧面窥见了朔州历史脉络与社会景观,又让我们在观赏中增进了求新、求变、求发展、求进取的自信与自觉,因为任何历史的启迪与昭示都必定给后人注入新的智慧元素和创新热情。“揭秘历史真相,追溯人文情结,讲述尘封往事”,大型文化类栏目邀大家一道开始朔州文化寻根之旅。栏目开播四年来,在广大受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山西省十佳文化名牌栏目。因为讲述的是本土的人文、历史,视点也是与百姓们生息相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人们看了亲切、听了感动。从而为对外宣传朔州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流媒体的地方台,在加强新闻、民生、文化报道的同时,近年来,朔州广播电视台先后与市公安、交警、法律、环保、气象等部门联手打造了一些为民服务的栏目,既丰富了荧屏,也体现了为民服务的作用。据节目评审调查,朔州广播电视台的《朔州新闻联播》、《圆梦场》、《探朔》等栏目质量上乘、收视率高,真正成为地方台的拳头产品和栏目。
三、整合新媒体,打造全媒体
传统广电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之路,是当今广播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中,朔州广播电视台针对现有资源的存续和发展,进行一系列整合和梳理,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广电振兴之路。投资数亿,盖起了省内一流的广播电视大楼;购买了卫星地面接收发射车和现场转播车;更新了全部广电尖端设备;成立了可以容纳省、市、县三级网络的传输公司;成立网络电视台,抢占网络滩头;与上级传播实体和当地通讯企业紧密联动,开通移动电视业务,抢占手机终端;与《山西画报》和《山西广播电视报》联手打造《朔州周刊》,使其成为朔州老百姓千家万户的广电平面媒体。实践证明,地方广电媒体要想在全媒体风暴席卷的今天,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域和行业的发展之路,并使其形成具有浓郁广电特色的文化产业,创造性地“整合”和“打造”现有资源,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广播电视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把握住这次机遇,乘势而上,整合全媒体,打造融媒体,使广播电视形成更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1]马洪波.地方电视台未来发展浅见[J].当代电视,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