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版产业化条件下的图书质量问题
2013-08-15□关静
□ 关 静
伴随兼并与重组的浪潮,出版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各种以产业化运营为模式和特征的出版集团、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而且跨界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POD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以纸质出版为主的出版领域。我们欣喜之余,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各种图书载体的内容和质量却让人不敢恭维。相当一部分图书在极具商业化或广告用语的书名下,其内容却是低俗、陈旧、抄袭、重复的大杂烩,可谓是盛名难副。
一、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图书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以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出版导向表现在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国内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所以出版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任务愈加繁重。图书作为宣传舆论的载体,决定了它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诸多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前出版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现象: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地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它们相互激荡,有吸引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防御,形成了形式各异、内容有别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凡此种种,导致精英文化、草根文化、各种流派和观点纷至沓来。这既体现了目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但同时也对图书出版领域提倡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态势,对图书编辑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观点和舆论,编辑一定要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在繁纷复杂的图书出版领域经得住考验、把握好主旋律,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指导人,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
其二,图书缺乏权威性导致学术质量低下。图书作为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担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崇高使命,而学术质量则是图书能否经得起社会和时间考验的主要保证,同时也是出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图书出版中屡屡出版的知识性错误、历史性错误,以及抄袭、张冠李戴等一系列混淆历史、篡改历史、编造历史的现象累累出现。这样的图书谈何引导、教育人?
其三,图书编校质量极差,内容逻辑混乱,错字、造字全文皆是。逻辑、语法、知识性错误是编辑和校对人员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图书的编校质量是保证图书达到出版标准的前提,也是对读者和著作者的起码尊重。现在“无错不成书”虽是一句调侃,但却准确表述了当前的图书出版质量存在的问题。
二、造成图书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目前图书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缺乏学养。作为一个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驾驭书稿;只有具备了与作者沟通的能力,方能对书稿内容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解读。
其二,受市场大潮的冲击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编辑队伍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淡化。事业体制下的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曾把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准的精神食粮作为一种责任。但随着出版业向产业化的转型,把出版社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使得出版社不得不面临着既要出版社会效益好的图书,但同时还要顾及赚钱、盈利,以便保证社员的基本生活和提高社员的生活质量。面临着如此惨烈竞争的图书市场,编辑的责任感降低,其时间和精力都转到组稿、发稿、挣钱上,甚至有时审稿都成了走过场,有些出版社“三审”形同虚设。由此导致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三,浮躁心态作祟,使得编辑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缺失。急功近利、跟风出版、盲目效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忽视图书的内容、质量,可谓是徒有其表,但却败絮其中。
其四,从业人员的理论涵养和学术功底大不如前。出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文字鉴赏力,应该是一位杂家兼“大家”。但近年来由于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主,使得编辑无暇顾及太多,编辑培训、编辑业务学习都被日常的琐事所占据,因此,在编辑一些政治内容强、专业知识强的书稿时就会力不从心。
其五,选题量大、选题质量参差不齐,使得编辑的工作量倍增。现在的编辑工作发稿量之大、工作量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而且在编辑加工书稿的同时,封面的设计、版式的调整以至于图书的印刷无不需要编辑的参与。在这样的重负之下,书稿的“三校一读”制度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现在图书出版的各种功利性,如为评职称、公费出版等已司空见惯,这就很难把握书稿的内容质量。
其六 ,图书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由于各种原因,出版社不能够在各个出版环节上把握书稿的内容和文字质量。严格来讲,一本图书的出版一定要经过编辑的认真通读及文字加工,在确定内容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再经过校对人员的认真通读后再对书稿定稿,最后发片印刷。但现在的大多数环节已基本取消或流于形式。
三、改善图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种种影响图书质量的原因,笔者有以下建议:
其一,切实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包括理论水平的提高,工作责任心的提高,切实把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当做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图书的质量与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图书质量的下降首先是编辑业务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提高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呢?笔者认为出版社要有计划地、切实有效地将编辑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确保编辑业务培训、进修的时间;给编辑创造一定的学习、交流、了解市场的机会和时间,以便使编辑在理论学习和向市场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
其二,在提高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敬业精神上下工夫。敬业精神是一个编辑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原动力。一个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其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和水平都无法成为本行业一流的人才,因为其在工作中总难突破一些狭隘利益所造成的局限。一个没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编辑,其所策划的选题、修改的稿件,很难自觉地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同步和接轨。
其三,严格实行选题论证制和三审制,并将其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体现在规章制度中,由此将有问题的选题扼杀在萌芽中。选题论证是对选题政治内容、学术观点及文字质量等诸多方面的把握和衡量,这对把好图书选题质量关是极其重要的。在选题策划和论证上,尤其是重点选题一定要实施备案制,切实做到论证严谨,确保图书在政治、观点及思想等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其四,责任编辑一定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责任编辑要有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意识。包括对图书内容的界定,对图书插图、注释、边文等均不可忽视。有时往往一句话、一个疏忽、一个插图或旁注即可酿成大错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出版界过往的前车之鉴一定要引以为戒!总之,责任编辑决定一本书的命运,所以其责任心对一本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可掉以轻心。
其五,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企业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质量管理分解到了每一位员工,使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处于严格有序、责任分明的节奏化的质量监督中。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一样可以通过各个环节科学化、严格化的管理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检查部门,以此来保证整个生产流通环节始终处于严格的质量体系监督之中,并通过分清责任、严明奖罚,以此将图书的质量错误降到最低。
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没有一套完善的质检办法和奖惩体制是不行的。出版社应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建立一整套质检办法和奖惩措施。设立质检部门,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对印前、印中、印后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并记录在案。把图书质量和绩效挂钩,把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
总之,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出版产业化的条件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始终如一地把好质量关,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好结合的出版社才能更稳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