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辨析
2013-08-15杨晓丹
杨晓丹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
一、学术期刊发展的数字化背景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及网络的普及推动着传统出版业以更复杂、更迅捷、更高效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版业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网络发展时代。学术期刊渐渐移植了互联网的现代化特性,扩大了信息处理量,提高了传播速度,从而提高了社会信息大容量、高速度、广适应的需求。[1]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正在成为期刊业新的增长点。全国数千家学术期刊肩负着繁荣学术、引领学术发展的重任,以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在创造、积累与传播人类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刊国际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在给学术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的主体,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办刊方向、所刊发论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工作的侧重及质量。编辑人才是学术期刊的发展之源,在网络时代生态环境下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型编辑人才是21世纪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期刊编辑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不断辨析、提炼和强化主体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完善能力结构,编辑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辨析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学术期刊是发表、传播学术论文的载体,是科研成果推介的平台之一,不仅是学术窗口,也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及孵化基地。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信息的选择、加工及发布者,精神文明的积存、传播及先导者,也是学术新人的发现与培育者,更应成为某个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术期刊编辑应对自己的编辑角色给予准确定位。编辑工作向来有“为他人作嫁衣”的美誉,编辑人员也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清晰准确地定位学术期刊编辑角色,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并以事业的高度将编辑工作与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用开创事业的热情克服职业倦怠感,做好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将传统守旧的思维模式打破,以新思想、新观念引导事物朝更合理更进步的方向发展。网络化环境下,学术期刊不能固步自封,维系或重复自己的过去,必须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信息的传播、阐释与交流为己任,始终站在学术前沿,以具有新理念、新思维的精神产品飨宴作者与读者,引起作者与读者的深刻共鸣,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塑造优秀的期刊品牌。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它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带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进行编辑工作,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氛围,都能将编辑工作所需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以创新意识调动创新能力,去追求精神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和学术的创新。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自己的编辑工作树立高标准、高要求,不满足于原地踏步或蹒跚前行,对学术创新推介、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强烈的使命感,对刊物质量有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二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培养出自己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即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有比较准确的了解与判断,能以独立及具有远见的眼光预约和编发稿件,培养出学术期刊编辑特有的预测能力,为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土壤。
(三)学术期刊编辑的法律意识
所谓编辑的法律意识,是指编辑在工作中遵守并自觉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学报编辑部和作者权益的意识。学术期刊作为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负责向公众提供大量的学术信息。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依法进行,执行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在数字化出版背景下,数字化期刊的网络化特性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但其共享性和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著作权的专有性产生矛盾,因此,版权成为数字化出版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期刊的复制问题、传播问题和报酬问题等方面。为此,学术期刊编辑须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以保障学术依法有序地出版发行。[2]
(四)学术期刊编辑的学习意识
学术期刊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科技普及和娱乐休闲类期刊,它因其知识密集、智力密集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须同时具备专业学术能力与编校能力。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有极强的学习意识,这既是编辑业务的需要,也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应拥有自己的专业,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历史、发展沿革及研究现状和学术前沿,并由此积淀与培养出对于学术发展的预测与判断能力。这实际上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既博又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甄别鉴赏能力,能去伪存真,筛选出有价值的创新之作。学术期刊编辑唯有始终保有学习热情及学习意识,不断以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增加知识含量,优化知识结构,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从更广博的视角与作者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编辑出真正具有学术分量的优秀稿件。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全面的稿件编校能力。编校业务的掌握应精益求精,稿件的加工整理从整体到细节都能进行全面优化,既符合期刊风格、编排要求,又要完善原稿并力求锦上添花。同时,数字化出版时代,许多期刊的编辑过程已经完全数字化,从组稿到编审校对,均可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传统的期刊运行模式受到强烈冲击。这种深刻的变革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在传统的编辑能力上不断精进,加强文字功底,完善编辑业务能力,还要深入学习不断出现的新事物,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期刊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立足于编辑而又不囿于编辑,重视学习,善于学习。
三、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培养
曾有学者说过,“发现”重于“营销”,才是好编辑的真谛。学术期刊编辑应将“发现”这个词广义化,“发现”不仅是于成千上万篇来稿中发现优秀的学术论文,不受职务职称平台限制发现有潜质的青年学者,更应该是对于自我价值、自我主体意识的发现。主体意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直接影响着编辑的职业素养与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和生命力。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主体意识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艰难的衍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日久年深的积累、不断地认识与再认识。它既是编辑个体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社会意识在学术期刊编辑思想认识中的投射。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时代大背景,树立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才能逐步培养与建立起符合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发展的主体意识,形成独有的编辑风格。
[1]李仲先,梁雁.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及编辑意识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张改兰,张积慧.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探析[J].职业时空,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