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2013-08-15程海波
崔 浩,程海波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保卫处,吉林 长春 130028)
一、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因素也在冲击着高校。在这种冲撞中有些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由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反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抑郁
一些大学生生活在自己的思维中,很少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他们安于现状,对不断变化的事物与生活环境比较敏感,只要感觉有稍微的不适应,便认为是其他人或社会造成的。他们不喜欢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即便交流,方式方法也不太正确,例如QQ聊天或论坛发帖。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很容易使人陷入自我特定的思维中,对生活、学习等不积极,并很少主动采取有效方法来消除心理抑郁等不良状态。同时,越害怕变化、越少交流或交流不当就越会加重心理抑郁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心理严重闭塞,影响心理健康。根据《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透露,在24 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有8 起为学生心理抑郁症造成的,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少数大学生易走极端
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类大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时,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走极端、钻牛角尖。他们如遇一些诱发因素,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从而采取各种极端方式方法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较重的嫉妒心理和排斥心理
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学习成绩比自己优秀、能力比自己突出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在心生羡慕的同时又满腹嫉妒。这类学生如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往往会以一些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来排斥和难为其他同学,并以此满足自己暂时的快感,从而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转换不适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每个大学生生长环境有别,因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认知自我、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但是大学生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生活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大学生在适应新的高校生活方面一般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在回答“刚进入大学时,你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吗?”这个问题时,39.3%的大学生回答“能”,但是还有60.7%的大学生回答“不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1]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原因:一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落差;二是大学生面对的高校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与高中都有所不同,还有部分大学生选择的专业与想象存在差距,考虑转专业、转系、退学等问题,这些情况会加重大学生步入高校之初的情绪波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如果大学生一开始就不适应高校环境,而又不得不在学校学习,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二)性格方面存在缺陷
根据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高。独生子女在成长中一方面缺少伙伴,一方面因父母的过度宠爱,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上都关爱有加,使得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了依赖、任性、自私利己、不主动、胆子小、骄横以及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等心理问题。相反,还有一部分父母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冷漠、偏激、盲从、抑郁,同时缺乏自尊自信。以上这些情况一般来说都会导致大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发生。[2]
(三)同学关系紧张
目前,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造成交际困难。大学相对社会而言环境单纯,同学关系也相对简单,大学生在校期间本应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相处。然而,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自卑孤僻、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从而被孤立;一些学生由于喜欢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吵架从而影响了同学间的正常关系;一些学生自视清高不屑与同学交往,造成不合群现象;一些学生在跟同学交往时因缺少宽容和沟通而产生误解和矛盾。以上种种都是造成大学生同学关系紧张、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四)情感困惑
据统计,高校大学生因恋爱不成功而产生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高校相对中学而言,学生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由于身体发育的成熟,许多大学生都渴望能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恋爱是缺乏成熟条件的:第一,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谈恋爱。第二,经济上不宽裕使大学生恋爱缺乏物质条件。由于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一般由父母来承担,经济来源有限,而年青人谈恋爱没有物质基础往往难以维持长久。第三,在毕业时,恋爱双方由于日后工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分手。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失恋比率较高,由此更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久前网络媒体曾报道过一个新闻,某高校的一名大四女生在毕业前一个月,因其男朋友得不到她自己父母的认可,十分苦闷,产生了极端心理,后跳楼自杀。
(五)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如果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会非常大。学习成绩的差距是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优标准、考研压力等。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思想和心理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毕业后如何就业的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不能放松的状态,久而久之便出现了焦虑、强迫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可以以心理教师为骨干、以高校辅导员为重点、以心理咨询室为窗口、以学校财力为物质基础,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
其次,要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如每一届新生开学入校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换,帮助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申请适当的助学贷款,对已知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其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心理知识普及、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关注,成立心理咨热线、高校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全体教师也应该随时随地地关心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
(二)建立心理普查和进行心理排查的制度
高校应该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进一步筛选出存在心理疾病或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大学生,然后通过学生所在的不同院系联系其辅导员和心理老师来共同解决这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危机和问题。高校中的各个院系还应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里条件不好的贫困生、受过学校违纪处分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排查,做到心理教育有针对性。同时,要在高校各个院系各个年级不间断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如通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筛选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请他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通过与心理教师的交流,进行心理分析诊断,防患于未然。
(三)学校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
学校和学生家长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交换信息,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该将心理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宣传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教育大学生的同时设法让学生家长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得到普及和提高,如遇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发状况时,可以动员学生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高校与学生家长在双向沟通问题上就目前而言还有不少困难。特别是由于各校大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路途远、交通不便,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突出事件时,学校与学生家长很难及时联系,共同携手处理问题,待出现极端状况时已经于事无补,甚者会给个人、学校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学校和学生家长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沟通。
(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环境
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高校生活环境等,这些都离不开来自高校、家庭、社会的持续关注、支持和帮助。同样,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支持除了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外,还需要教师、学生群体、教育部门、社会有关机构、用人单位等的大力支撑。因此,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各类大学生社团等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学术报告、公众集体活动等途径整合社会资源,将心理健康意识扎根在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一些困惑时,都能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1]张晓.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王珩.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