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发展瓶颈 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2013-08-15陈学军

重庆行政 2013年1期
关键词:荣昌园区建设

□ 陈学军

近年来,重庆荣昌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园区聚集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随着园区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的初步体现,一些影响园区发展如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紧缺等因素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园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

一、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状况

重庆荣昌工业园区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重庆市板桥工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首批批准建立的全市16个特色工业园区之一。2006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重庆荣昌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实行“一区四园”建设管理模式(板桥园、广顺园、杜家坝园和荣隆台湾园),总体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 (板桥园15.5平方公里、广顺园7平方公里、杜家坝园3平方公里和荣隆台湾园8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85家(不含荣隆台湾园,下同),建成投产企业25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并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其它类工业为重点的“4+1”产业体系,并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荣昌县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

(二)园区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1.园区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1年园区入驻企业工业总产值325亿元,是2007年的8倍;固定资产投资76.4亿元,是2007年的5.8倍;税收总额16.9亿元,是2007年的7.5倍。园区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1992年起,通过“筑巢引凤”,加大科技投入和企业技术改造,发挥主导产业集聚优势,2011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层次。经过近20年的奋斗,园区经济由小变大,为我县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7∶58.8∶25.5,经济成份更趋合理,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3.园区经济已成为扩大城镇就业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渠道。园区经济的发展,园区企业的用工增加,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2011年园区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4.38万人,未来5年,还将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作为城市的功能区块,园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就业人数的增加,扩大了消费群体,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聚、功能的完善,有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4.园区经济已成为探索市场经济运作和服务模式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园区积极开展 “作风建设年”、“优化发展环境年”和“环境提升年”等活动,不仅围绕提高招商成效想办法,更是注重企业筹建、生产中的全程服务,成为我县探索市场经济运作和服务模式的重要窗口。2011年园区荣获“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被苏商、浙商商会评为“苏商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

二、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产业聚集度低

1.园区建设定位特色不突出。荣昌县属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进园企业选择余地不大,园区特色定位不突出,存在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忽视竞争力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加上园区管理体制多次变动,主导产业选择多次调整,重复性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2.产业关联度较低。园区中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这种集中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各企业之间上下游产品形成配套生产的少,企业之间缺少交流,产业关联度较低,未产生实质的集聚效应。

3.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4+1”产业体系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机制尚未形成,或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或缺乏为龙头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不得不从其它地区购买,增加了采购成本。

(二)园区产业生产要素短缺

1.土地供需失衡和利用效率较低

一是土地供需失衡。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土地指标紧缺,2011年园区用地指标只有1055亩,实际需求1500亩,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履行合同约定,大量圈占土地,占地不建,建而不完工或不投产,造成园区土地供需失衡;少数企业按自己意愿要地,影响园区产业布局,造成土地浪费。

二是利用效率较低。按照相关规定,园区引入企业投资强度应不低于275万元/亩,容积率必须达到1.0以上。据调查,目前园区主要以传统加工型企业为主,高新技术型企业少,企业投资强度在200万元/亩左右,多数企业使用单层厂房,容积率只有0.6。园区入驻企业大多数都无法达到国家相关要求,用地与产出不成比例。

三是环保限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存在污染源的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和间隔距离。园区个别有较大污染源的企业由于布局不合理,为实现环保达标不得不增大用地面积,进一步加剧了用地矛盾。

2.水电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供水不稳定且污染严重。2011年园区生产用水127万方,预计到2015年用水将达500-600万方以上,基本上能满足生产用水需求。但供水布局不完善,管道设施老化,在用水高峰时水压不稳定。生活污水处理不彻底,工业废水循环使用效果差,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使得荣昌县工业企业发展因达不到地表水三类以上而审批受限。

二是电力供应将出现缺口。2011年荣昌县生产用电6556万KW/H,每天为17万KW/H;2012年用电将达7590万KW/H,每天为20万KW/H,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已经出现拉闸限电现象。预计到2015年用电将达到12000~15000万KW/H,以目前的供电负荷每天将会出现2~7万KW/H的缺口,不能满足未来用电需求。

3.天然气供需紧张

园区无用气指标,园区企业用气全靠独立向中石油蜀南气矿申请,中石油蜀南气矿每天实际供气为5万方(含民用气)。2012年园区工业用气每天将达10万方,用气缺口每天5万方以上。由于荣昌县工业与民用气管网未分开,经常造成工业与民用相互争气,加上荣昌又处于供气末端,气压不稳,致使许多已建成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预计到2015年全县工业用气每天将达60万方,缺口55万方以上。

4.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

近年来,荣昌职(技)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左右,大都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就业,县内就业率不足30%;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企业生产就业很少。劳动力资源外流,导致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企业用工供给严重不足,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用工缺口约4500人,预计到2015年全县工业企业用工缺口约2万人。

5.资金紧缺

一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园区在“三通一平”、污水处理、道路建设及标准厂房建设等前期投入大,主要通过增加土地供应量,经过拍卖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园区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收益,2012年园区预算收入2.4亿元,预算支出达9.97亿元,其中刚性支出5.64亿元。

二是园区企业贷款难。园区大部分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产品创新乏力,管理不规范,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个人储蓄、关系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园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滞后

1.缺乏专业物流企业和现代仓储配送中心。目前,园区物流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通过企业采取自备车运输和委托货运拼车运输,缺乏运输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输车,物流成本较高,阻碍荣昌县产业发展。物资仓储配送也以企业自建为主,当物资集中到货时库房容量不足,当物资生产消耗一定量时,又存在空闲浪费的现象。

2.交通运输单一。目前,荣昌县公路运输出镜线路较少,仅有一条东西走向高等级公路且收费较高,缺乏南北走向出境快速通道;铁路运输方面,荣昌火车站属四级站,设施比较落后,货物吞吐量不足,企业往往只能把货物先发到重庆、永川或隆昌、内江等地,然后再通过公路运回荣昌,增加了物流成本。

3.成渝高铁的影响。成渝高铁的开通使得成都和重庆两大都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两极快速集聚,形成“过道效应”,园区物流体系建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园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 在机座壁与压圈、压圈与压圈之间进行支撑,采用100 mm×48 mm×5.3 mm槽钢Q235-A焊接固定,并在压圈与压圈的支撑槽钢下适当位置又采用槽钢,与机座底脚固定,这些槽钢将机座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整体刚性,有效减小了电动机的振动。

(一)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

1.注重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现有的“4+1”产业体系是多年来荣昌县经济发展实践和调整的结果。应当围绕“4+1”产业体系对“一区四园”的发展定位、功能区设置、基础设施布局、产业结构重点和实施目标等进行组织论证,作出科学合理设计,明确各自的特色产业体系,严格防止园区建设中再次出现“低、小、散”的旧病,增强园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建议由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进入园区的企业项目按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定点。

2.及时调整现有产业布局。依托本地特色,选好主导产业,将特色优势转为竞争优势。由县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领导小组对“一区四园”现有的、不符合本园区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的企业和项目,统一安排到相应的产业集聚区。各园区划出1-2个片区作为综合工业区,专门承接已有的、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但符合环保政策、今后有可能成长为优势产业的项目和企业入园。

3.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做大配套企业。重点围绕“4+1”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培育能起到拉动产业集群发展作用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产业链加长,让传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有目的的为“4+1”产业体系引进一批配套企业,使龙头企业能够就地配套,形成“小企业、大协作”的集聚效应,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配套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4.改进招商引资办法,严格按产业规划进行产业招商。各招商引资单位应该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招商引资对象,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应以是否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资金金额大小为标准;鼓励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支柱企业,变承接企业转移为产业转移。为此,建议政府研究专门针对引进产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的考核奖励办法。

(二)破解园区生产要素制约因素

1.增加土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快修改荣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拓展园区用地空间;启动县域内对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工作,增大用地指标;鼓励引导企业采取厂地共建共赢的模式,通过对益民、华江、永荣矿业公司的大量闲置厂房进行兼并、收购、转让和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二是用活现有土地政策。开展农村土地复垦工作,采取增减挂钩的办法,为园区建设用地提供后备资源;包装重点项目,列入市项目办重点项目,以得到用地指标;利用现有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各类建设用土地,节约其他用地指标用于园区建设。

三是集约和节约用地。严格审核项目投资规模和强度,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不同意入园,不供应土地;根据入园项目的投资额度、投入产业率、财税贡献率、劳动力就业率等指标,科学核定项目用地规模;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控制企业绿化用地,力争使用工业用地容积率达到1.0以上;加强对新入园企业在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方面的监督和约束,防止出现土地闲置现象;强化对未按照合同约定执行企业的督查,促使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建成投产,否则将依法解除合同,收回土地。

2.加快水电管网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水渠联网建设。荣昌是重庆西部地区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应千方百计加速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尽快规划论证各大中型水库相互管道或干渠联网的可能性,力争实现除玉滩水库外的高升桥、三奇寺、黄桷滩等水库全部联网,确保水源互通;加快对现有供水管道设施的改造,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二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规划论证再建2~3座220或110千伏变电站,提高供电能力,以满足荣昌工业发展需要;制定园区各企业详细的用电规划,鼓励用电企业错峰用电生产,不与群众生活争电;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设备效能,降低用电功率。

3.拓展新气源,增加天然气供应

一要积极拓展新气源。积极协调园区用气企业与中石油蜀南气矿的沟通联系,增大现有供气管道的供气能力,实现每天供气10万方以上。目前,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支线已经进入重庆市境内,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尽快立项建设大足—荣昌19公里天然气管网,实现每天供气50万方,彻底解决荣昌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二要加大储气设施建设。荣昌县建有配气站一座,每天设计供气能力为30万方,尽快将配气站天然气储气罐投入运营,在用气低谷储气,用气高峰时供气,确保生产生活用气需要;加快天然气管网改造,做到工业与民用气管网分开。

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用气效率。园区管理部门应鼓励和协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炉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燃气效率,降低单位用气量。

4.改善用工环境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

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强化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县教委、县人社局和县农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按照荣昌县“4+1”产业体系的用工需求情况和培训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在企业建立“培训实践基地”,提高培训实效性。

二是改进技术人才引进政策。荣昌县原有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相比渝西地区其它区县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在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上,建议由县人社局牵头出台更加优惠的激励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满足园区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改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吸引力。园区和县人社局要督促、协调企业落实和提高园区就业人员的劳动工资、劳动保护、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改善工作条件,让企业员工能真正的“安心”工作,留住企业生产和发展所需的人才。

5.改善支撑园区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一是拓展园区建设融资新机制。政府是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出让一定地块,补充园区建设资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的原则,把一些有效益的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实行以商养园、以商促园;通过对政府性闲置资产进行出售、置换、改制等途径处置变现,增加园区建设资金来源。

二是完善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完善银企联谊制度,园区管理部门要定期收集企业融资信息,举行银行和企业联谊会,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推荐重点企业,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依法组建具有商业性、互助性和政策性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增加适应企业发展的贷款抵押品种,增强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利用国家和重庆市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依法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引导民间借贷向阳光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股票市场上筹资,获得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

(三)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以园区为中心建设物流中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在板桥片区高速路连线区域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物流园区;鼓励“4+1”产业体系中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着力打造1-2家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最终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使物流中心成为集仓储、批发、运输、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且辐射渝西川东地区的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

2.加快道路建设。以建设“一小时周边”、“半小时荣昌”、城际高铁“20分钟荣昌”为牵引,加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协调,加快出境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泸州-荣昌-潼南-武胜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以荣昌县城为中心的放射性等级道路交通网建设,实现1小时到达周边区县和1小时到达长江港口的目标。

3.加快火车站提档升级。县相关部门应强化与成都铁路局沟通力度,提高荣昌火车站级别至三级站,增加仓储设施、协调火车站与地方利益关系,使之成为全县及周边区县大宗货物、远距离物流的中心集散地,以应对成渝高铁开通给园区物流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荣昌园区建设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全国首个荣昌猪数据标准体系发布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确保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开创“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新篇章——专访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类学视角中的荣昌陶艺——关于荣昌陶艺的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