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2013-08-15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矛盾利益机制

孙 杰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部,北京 100091)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孙 杰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部,北京 100091)

社会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探索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旨在建立一套规范的、有序的、高效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如何解决现阶段社会矛盾多元化的问题是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课题。

现阶段;社会矛盾;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生活的变化既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胡锦涛指出:“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2]因此,我们应积极有效地应对,妥善地解决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可根据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机制来化解社会矛盾。与传统政府控制矛盾的方式不同的是,当前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五个不同路向特征:在调节目标上要从“利益失衡”到“利益共享”转变;在调节理念上要从“人治之治”到“法治之治”转变;在调节格局上要从“政府统治”到“政府治理”转变;在调节手段上要从“单一的行政控制”到“多元的治理方式”转变;在调节路径上要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转变[3]。努力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笔者认为,这些解决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 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我国当前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就会影响民意表达,可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关键是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和加强工作网络建设[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选区、选民的联系制度。代表应经常深入选区、选民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以真正起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的作用。其次,要适当扩大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代表的比例。改革现有的人大代表名额分配制度,缩小干部代表的比例,扩大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比例,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也能充分发挥利益表达功能。再次,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人大代表要定期抽出一些时间深入到选区、选民中去,向选民汇报自己执行代表职权的情况,接受选民的监督。

(2)建立健全领导接待群众制度。领导接待群众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利益诉求表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群众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增加双方面对面交谈、沟通的机会,以减少群众采取极端的诉求方式。首先,要落实领导接待群众责任制。在具体工作中,要遵守“谁接待、谁负责、谁处理”的原则,坚持依法、依政策办事,确保把问题解决好。其次,要健全领导接待群众方式。通过设立市长接待日、专线电话、书记信箱、网上信访和建设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创造条件。再次,要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党和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将领导接待群众的具体情况纳入考核机制,避免一些领导搞形式、不办实事。

(3)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诉求的制度平台。为了保证群众有效的利益表达诉求,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诉求制度。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5]一般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正当的利益表达诉求都要靠制度来保证。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诉求的制度平台。比如,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以及公民投票制度等,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政治参与制度和渠道的完善,有助于人民群众合理的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与要求。

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

当前,我国的利益差距,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以及行业差别等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中的积极作用,还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统筹兼顾,把差别调节到合理的限度内。分配和税收是利益调节的重要手段。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6]党和政府只有通过健全利益调节机制,缩小群众收入差距,才能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因此,我们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

2.1 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资本、信息、技术、管理、土地和劳动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但比例要合理。争创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保障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均等。坚持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保障生产条件与经济关系平等,构建完善的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垄断,使市场调节利益分配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7]。

2.2 党和政府要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进行调节,即“提低”、“扩中”、“调高”、“取非”

一是不断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和弱势地区的财政支付力度。政府应根据法律调节初次分配,捍卫最低工资立法,维护初次分配中的“道德底线”;二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三是调节过高收入,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四是取缔非法收入,对贪污腐败、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要依法严惩。

2.3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

税收是调节社会利益的重要杠杆和工具。我国应实行开征遗产税,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对高收入者,可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和财产税等政策来调节收入。还要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健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实行代扣代缴制度。此外,还要加强税收监管,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等对逃税者加以惩罚,加大打击力度[8]。

2.4 充分发挥各种慈善机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加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确保各种慈善机构的收入和分配得到合理运用,严厉打击贪污和挪用“善款”现象,大力支持使用“善款”参与扶贫济困和社会公益事业。

3 建立科学的矛盾调处机制

建立科学的矛盾调处机制,其主要举措有:建立健全矛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等,依法、合理、及时地调处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3.1 建立健全矛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社会矛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衡量我们党和政府应付和处理社会矛盾的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从宏观上通过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追踪社会矛盾和危机焦点的动态变化。其次,从微观上跟踪和分析具体的社会公共安全事件。舆情信息收集系统人员要及时收集、监控、研究与上报社会舆情变化,做到正确引导和及时回应。再次,建立重大项目改革的社会矛盾和风险评估制度。随着改革中各种矛盾风险的加大,我们要建立和健全社会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广社会风险评估。最后,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薄弱地带。我们重点是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来制定应急管理方案[9]。

3.2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首先,完善社会矛盾经常性排查制度和集中性排查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查,全面、专项和重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及一年多次的定期集中排查方式等,来及时发现社会矛盾的苗头和源头,在还未酿成重大社会矛盾前就给予解决。其次,完善矛盾发生的现场解决机制。矛盾一旦发生,当地领导应及时赶到现场,靠前指挥。尽快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冷静、果断地加以处理。再次,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的责任追究制。可将领导干部对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将考核的结果和干部的升迁直接挂钩,以确保落到实处。最后,加强基层调处组织建设,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3 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利益约束机制主要是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法律和道德是利益需求和利益行为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双重约束[10]。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立法工作在协调利益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公正执法和确保司法公正,创造一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规范和约束人们的利益行为和利益动机,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4 建立规范的基本权益保障机制

4.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其覆盖面。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点解决农民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建立适应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健全企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4.2 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进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为困难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基本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老年福利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与老年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二是建立救孤助残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贫困残疾人医疗和康复制度。大力兴办福利事业,如建立孤儿院、儿童福利院、建立残疾人福利安养机构等。三是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动员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同时政府要完善和落实慈善公益事业的税收制度,通过税收制度来带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建设。此外,还要大力培育各种慈善组织,开展多种慈善救助项目,自觉增强慈善公益理念,提高社会公信度与自身效率,不断增强对公众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吸引力。

4.3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当前要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由城乡差别带来的户籍、就业、教育、身份等方面的不平等,逐步建立城乡户籍统一制度,从体制上打破资源和机会分配和利用的不均等。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均等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资金用在教育、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领域。

5 建立完善的民主法制建设机制

正确处理好社会矛盾,必须建立完善的民主法治建设机制。主要包括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大力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

5.1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首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完善人大选举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人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适度竞选;②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可在人大机关设立专门监督委员会,对代表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监督,并不断完善相关监督机制;③人大代表要做到深入群众,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等,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其次,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①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减少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人的直接任命或变相任命。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差额选举的比例,引导和推进党内的公开竞选;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改革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适当扩大纪检机关的职能;健全党内举报制度,使党员敢于检举和揭发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可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优势,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

再次,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主要是完善“四个民主”,即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规范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监督制度。

5.2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首先,加大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在当前的普法工作中,应注意提高人民群众的权益意识、契约意识和诉讼意识,使人民群众自觉增强依法维权,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矛盾问题。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与尊重人权的立法理念。立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根本目的。立法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使立法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实践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权利,这样有利于从制度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人民内部矛盾冲突[11]。

再次,完善以司法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西方法治国家数百年的经验表明,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司法才是程序最完善也是最权威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多元化纠纷司法解决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6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毛泽东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思想认识领域社会矛盾的基本途径。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群众的素质。加大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消灭适龄儿童辍学和失学现象。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实行综合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塑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

(2)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采取双向与多向交流的方式,提倡以平等的身份、商量的口气、谈论的方式与群众交换意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开思想纠结,化解社会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应对各种矛盾问题。

(3)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自觉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舆论工具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群众客观地认识到改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推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处理和化解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作出持久、不断的努力,但最核心的还是要建立一套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机制,从经济、社会、民主、法制、教育等多方面入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推动,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能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3]靳江好,王郅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9-12.

[4]李俊伟.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纲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潘志良.试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6(1):39-41.

[8]张宏华.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J].新视野,2007(4):80-81.

[9]谢海军.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及其动态应对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1(2):117-119.

[10]青连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重在机制建设[N].文汇报,2006-10-23(5).

[11]金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与调处思路[J].江汉论坛,2011(10):87-90.

Analysis on Multi-solving Mechanism of Present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SUN Jie
(Scientific Social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Currently,social contradiction is a serious social issue in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a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from multiple angles,aiming at establishing a set of standardized,ordered,efficient multi-solving mechanism.How to solve diversifi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is an era topic to better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social harmony in the new situation.

present stage;social contradiction;settlement mechanism

D035

A

1009-3907(2013)01-0086-04

2012-08-30

孙杰(1980-),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沈宏梅

猜你喜欢

矛盾利益机制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