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批评性文化意识:由文化帝国主义走向文化共生

2013-08-15郭绍波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全球化跨文化

郭绍波

(广东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

跨文化交际中的批评性文化意识:由文化帝国主义走向文化共生

郭绍波

(广东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强势文化互动并扩大自己的话语权,以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及繁荣发展,这是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从批评视角对反映东西方文化关系的相关语料所进行的语义分析表明,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仍然存在,原因之一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所力主的全球文化同质化与当前多元文化语境背道而驰。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应顺应文化反弹的思潮,努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东西方文化从二元对立走向消解,实现文化共生与文化互融。

跨文化交际;东西文化二元对立;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反弹;文化共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全球化与文化交往的讨论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跨文化交际的生态。首先,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呈现出直接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另外,随着跨文化交往的普遍与深入,他文化相遇、相撞、相整合,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范式和文化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随着经济实力上升所产生的新的文化诉求给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界在理论及实证研究上提出新课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首先要再审视中国跨文化交际面临的问题和背景,尽可能从理论上找到解释并剖析其根源,同时探索前行的方向和出路。

1 研究溯源

跨文化交际学是博采众长、吸收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成果,以科学的理论和大量事实揭示跨文化交际这一动态多变的过程,探索它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影响它们的众多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情景等因素的一门交叉学科[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拓宽了语言研究的领域,把视野转向广阔的文化层面。基于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语言研究和跨文化研究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有四个研究视角,分别是社会心理学视角,批评的视角,阐释的视角和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视角。其中批评的视角侧重于宏观的背景,如影响交际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因素等;关注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中权力、压迫、解放等思想意识)可能对跨文化互动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承认种族、阶级、性别这些分歧会影响某一身份说话人的表达,从而限制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意识[1]。全球化浪潮已经突破了经济全球化的藩篱,文化上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主流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围绕着“文化全球化”产生了热烈讨论,学界引发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反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冲突论和文化反弹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生产、消费和大众传媒的反思大潮,基于葛兰西霸权论、福柯的权力话语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和哈贝巴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的孕育、滋养和推动,其理论形态得以多元化地发展。美国文化批评家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揭示了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萨义德认为,“帝国主义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2]通过《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等经典著作,萨义德还指出,帝国主义不仅是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殖民现象,它同样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在发达的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广泛体现在知识、文化和技术领域中[3]。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以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方式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认为现代性已经转向后现代性;帝国主义致力于从一个权势中将某种特定的社会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而这种新出现的全球化则相对削弱了各自文化上的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帝国主义也变成了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文化帝国主义命题主要强调了通过传播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西方意识形态而实现的全球文化的同质化。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会引发文明间冲突。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文明冲突”的历史时期,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亨廷顿的“冲突”理论,夸大了文化形态差异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基于地缘—历史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文化霸权主义的姿态来宣扬继续保持西方文明优势的必要性,明显带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

科技的飞速变革使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更趋为一体,致使文化交流的范围、强度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众所周知,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的。西方国家践行的“文化帝国主义”或“文明冲突论”这两种理论倾向无疑都给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出于对当今全球化中存在的文化交往中的不平等的反思,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高举起“文化反弹”的旗帜,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在强弱势文化不平衡的交往中,当一种外来的浅层文化深度侵害另一种丰厚的文化,经历一定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就会实施反弹,即人们就会重新认识并认可原有的丰厚文化,触发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抗和抗争,使文化的异质性、本土性彰显得更加强烈。“文化反弹”理论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消解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明冲突论所倡导的西方霸权文化,寻求多元文化的重新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文化帝国主义与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

在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以文本或话语为中介的。新闻是人们接触数量最多、频率最高、普及性最广的话语。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任何话语都是一种见解。新闻话语从来就不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话语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在具体的语篇中表达笔者、说者或其所属机构的社会认知。从理论上讲,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这些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往往根据需要而对语言中的词汇、句法、文体、修辞、文本结构、情态、蕴涵、隐喻、预设、及物性结构以及话轮控制等进行选择,并据此实现对人们的认知型控制。同时我们也知道,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交互作用;语言代码不再仅仅表示单纯语言学上的符号意义,而是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媒介一直充当西方国家强势渗入非西方国家文化的文化含义载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际网络传播中,80%以上的信息来自西方国家,只有5%出自中文信息,90%以上的网络服务由西方国家提供,中国大陆提供的仅为1%[4]。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迫切需要对语言使用过程中许多活生生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客观的描述与解释,考察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较深层去剖析当前中国跨文化交际面临的问题及实质,并寻求解决方法。

进入21世纪,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希望改变跨文化交际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希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争得文化主动权,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本国的文化争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中国在2008年及2010年相继主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在对外展示综合国力的同时,彰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研究当前中国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西方国家的主流传媒的网站收集了美、英、德、法四个国家以三种语言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所作的8篇相关报道作为语料,以跨文化交际学的批评视角,从文本和语境两个方面,对某些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语义功能进行分析。话语的语义分析可以揭示文本结构和潜在认知的关系,从而了解语篇表层结构和表达方式与其底层文化的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现状以及其背后的根源。下面对语料中一些例子进行语义分析。

(1)语义“对比”。例如:“London four years hence will inevitably seem like amateur dramatics in comparison and sensible Londoners would hope that no one would even try to match it.Fifty million could buy quite a few new buses. ”[5]此句里“中国人”被英国媒体刻画成为“奢侈浪费的不同于我们的外群体”,另处,该报道借助对“如何花钱更明智”的讨论来隐蔽地强调非西方的“他者”,即中国人大手大脚的坏毛病,从而构成语义对比。

(2)语义“倒转”。语义“倒转”表现在“Weil es eben nicht ein China gibt(因为并非一个中国).”[6]“并非”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德国媒体对中国在政治上的傲慢和偏见,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预和公然否定。

(3)自我批评。这种语义表面的批评常常假定了自我的好品德,实质是为了自我颂扬。例如“Jamais depuis,l'institution lausannoise nes'est départie de sa sacro-sainte neutralité(洛桑机构放弃了他神圣不可侵犯的中立性,这是从来没有过的).”[7]洛桑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的所在地,这里通过批评该机构,一方面自我颂扬了“我群体”公正的好品德,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暗示读者: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中国奥运会主办权的决定是不合适的做法,西方国家并不认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权利。

(4)移情。意即对他人行为的牺牲者、受害者报以同情,以便强化他人的负面性格和品质。例如:“The scale and speed of that growth often leaves the outside world awed,but also worried. ”[8]通过“惊叹不已”和“令人忧虑”这两个形容词,描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感觉,褒贬穿插,在呈现“客观”事实和观感的背后语气微妙地触发读者对“中国威胁论”等对于中国的负面联想。

(5)语义“迁移”。意即外在允许,消极呈现他人。例如:“Only we can hold such an Expo,”Fang Xinghai,director general of the Shanghai Financial Services Office, said before the Expo began”.“There’s a bit of national pride in it.We want the world to come and admire our success.”[9]此处西方媒体通过对“文化他者群体”的低级化和边缘化,巧妙地强化了西方群体的优势。

(6)语义“移动”。表现为表面的利他主义移动,强调对他人利益和处境的理解。例如:“Ben Wood,an American architect who has worked here for years,said the plan,which did away with polluting factories,made sense. ”[9]该句借一位美国建筑师的转述,运用语义的“移动”强调了对中国环保利益和处境的理解,但表面的“理解”带给国外读者的联想却是对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和行为的忧虑和不解。

(7)具体化。用视觉化的、具体的细节描述他者行为,并且外在允许,消极呈现他人。例如:“The city has also introduced a series of sometimes comical etiquette campaigns to instruct residents to be welcoming.Among the pastimes discouraged is walking in public dressed in colorful cotton pajamas—something of a Shanghai tradition. ”[10]美国媒体通过具体的、视觉化的描述“在公共场所穿着鲜艳的棉质睡衣,此乃上海市一大传统特色”,消极地在全世界面前呈现出“邋遢的上海人”形象。这与一贯具有文化优越感的西方在描述“东方世界”时的刻板印象和陈腔滥调是如出一辙。

(8)负面的词典化。依据话语类型和个人、社会和文化语境选择几个负面词汇指称同样的人、群体等。例如:“One thing the Games were short on,however,was world records.Only three were set —two in weightlifting and one in archery.That was fewer than at the last Games in Doha,Qatar,and prompted some criticism that the level of the competition was not as good as it should have been,considering that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two-thirds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11]“Even though we are first on the medal tally,it does not mean we have a monopoly.”[12]在 这 两 个 例 子 中,英 美 媒 体 堆 砌 呈 现“short”、“fewer”、“criticism”、“not as good as”以及“monopoly”等负面词汇,意图对广州亚运会给予负面评价,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

通过对语篇进行话语分析,不难看出,在动态多变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看似客观公正的媒体话语通过话语表面结构的选择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西方强势的文化心态。文化霸权的取得不单靠统治阶级的外部强制力,更主要的是靠一种让人不易察觉的社会价值共识来使某种观念获得一致赞同。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借助于媒介来规定和传播他们理解和描述世界的语言和语义框架,规定西方关于经济进步和自由民主的观念为衡量其他文化存在的标准,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规范和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当成唯一合理而正当的形式,据此衡量他人的行为和文化,压制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萨义德在谈及文化与帝国主义关系时曾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把文化与认同合为一体。它最糟糕最矛盾的礼物是使人们相信他们只是,只能是白人,黑人或西方人,东方人。”[13]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因特网、大众传媒和各种舆论工具的科技优势,以单一的视角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强调西方主流文化的一元性,预言未来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同时又不惜贬损和牺牲其他多元文化。

由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当前跨文化交际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长期广泛的影响致使东西方文化交流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的紧张局面。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反思当今全球化文化交往中存在的不平等,呼唤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局面的到来。

3 由文化帝国主义走向文化共生

如果站在文化主义者的立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信息交流,还是一种文化权势的对抗;跨文化交际不能简单地看作一种在平等双方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而是在语境中体现历史沉淀的权力互动[14]。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西方凌驾于其他地区之上”的文化优越,在理论领域或明或暗地宣扬和践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同时由于西方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形成信息在全球的单向流通。这两种趋势造成的文化后果就是东西文化交流二元对立的长期存在以及世界文化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条件不断恶化。但我们知道,无论是汤林森等主张的强调文化同质化的文化帝国主义,还是亨廷顿的宣扬夸大异质文化的“文明冲突”论,都不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纵观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任何文化都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曾是不同文明之间碰撞、借鉴与交流的结果。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本是异质文化之间得以沟通和转化的过程。文化全球化虽然表面上具有文化趋同的趋势,但是,它并不能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同质化或西方化。相反,它在文化领域折射出的多元文化共生以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世界景观使得东西方世界都深刻意识到异质文化共生的发展趋势,并试图以他者文化为参照从而更深地了解自身,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试图对人类社会文化交往中出现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寻求答案。从根本上讲,任何文化都与创造该文化的民族所遭遇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主体性差异,给不同区域的文化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进程中,这种文化的民族特色不但没有因为全球化而失去特色,反而强化了这种特色,并通过文化上的多样性表现出来[15]。事实表明,文化全球化恰恰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文化全球化内蕴着由多样文化共生并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而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整合、文化共生则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逻辑旨归。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高,经济的依赖性和共生性越强,文化的全球化程度越高,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越强。文化全球化为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对话和沟通提供了大好时机,有利于人们摆脱偏执的心态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世界文化由文化帝国主义走向文化共生必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4 结语

文化全球化本应使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互渗和互补的格局,但通过对语料中所摘选例子的分析,笔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长期影响导致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跨文化交往中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顺应全球弱势文化的“文化反弹”理论思潮,努力摆脱以西方文化为高等文化的等级秩序和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背景下理解中国文化现象的不利局面。同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致力于消解东西方文化对立的单一文化语境,在全球化背景下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生与互融做出实在而应有的努力。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李渝凤.解读萨义德之《文化与帝国主义》[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2):100-104.

[4]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Mathew Engel.China Reigns at Its Parade[N].Financial Times,2008-08-08(1).

[6]Christian Godecke.China Bezirzt die Welt[EB/OL].(2008-08-10)[2008-08-12].http://www.spiegel.de/sport/sonst/0,1518,570966,00.html.

[7]Guylaine Vallée.Pékin,Capitale Du Monde[EB/OL].(2008-08-08)[2008-08-10].http://www.lefigaro.fr/sport/2008/08/08/02001-20080808ARTFIG00007-un-rendez-vous-hors-ducommun-.php.

[8]Jim Yardley.China’s Leaders Try to Impress and Reassure World[N].The New York Times,2008-08-09(8).

[9]David Barboza.Expo Offers Shanghai a Turn in the Spotlight[N].The New York Times,2010-04-29(5).

[10]David Barboza.Expo 2010 Shanghai China[N].The New York Times,2010-04-30(3).

[11]Eric Talmadge.As expected,China Dominates Asian Games[N].The New York Times,2010-11-28(1).

[12]Ian Ransome.Australia Welcome at Asian Games-China official[N].The Guardian,2010-11-27(8).

[13]Edward W.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2003.

[14]陈静.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超越误解——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学分析》评介[J].外国语,2009(2):81-83.

[15]贾英健.论文化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意蕴[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3):20-28.

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rom Cultural Imperialism to Cultural Symbiosis

GUO Shao-b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Since how to interact with the dominant western culture and how China can play more influential role in cultural affairs on the world stage are the common concern of domesti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semantic analysis on the discourse,which reflects the intercultural rel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is conducted from a critic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o find out those underlying and tricky problems.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binary opposition still exis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extensiv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which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homogenization.The curr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moval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eventual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symbiosis and fusion in a global context by following the global trend of culture rebou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inary opposition of east and west culture;culture imperialism;culture rebound;culture symbiosis

H0-05

A

1009-3907(2013)01-0044-04

2012-09-24

郭绍波(1970-),男,广东湛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

柳 克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全球化跨文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全球化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