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和谐理念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2013-08-15李翔宇

关键词:仁者儒家孔子

李翔宇

(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人性物化、自然环境破坏、人文价值丧失、工具理性膨胀等。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即便经济再发达,但是如果没有精神力量,没有道德规范,同样不能做到自尊、自立、自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孔孟之道”为典型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结晶,也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集体潜意识。

一、儒家和谐理念的特点

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仁”,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努力来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境界,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高尚、和谐的道德精神。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希望能够通过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所制定的“礼”,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以礼治天下”。它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服务的,看似随意,实际上却是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与政治紧密结合。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息息相关。儒家传统思想认为,树立了高尚的道德人格和理想信念之后,应该通过“躬行”、“修身”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躬行”、“修身”在儒家看来就是修养和教育,是“平天下”、“治国”、“齐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它们,一切都将无从谈起。[1]

儒家传统思想对于社会人伦关系中每个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及其所处的地位都进行了强调。例如,孔子就格外强调“子、父、臣、君”四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移孝作忠”、“忠君爱国”、“孝顺父母”、“抚养子女”是人的义务和责任。[2]孝是衡量道德水平的根本,儒家和谐理念崇尚“以孝治天下”,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忠诚于君主、民族和国家。孔子认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应该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谐理念认为,即便处于极端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也应该保持高尚的人格,只要有道德追求,一样可以奋发有为、乐观愉快。例如,《孟子》中强调“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忧乐天下”;《论语》中强调孔颜之乐等。[3]

儒家传统思想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仁者应当“爱人”。只有做到“能近取譬”、“反求诸己”,才能实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4]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觉悟的高低或者有无道德,实际上取决于其能否做到“爱人”。孔子把“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准则。“仁”应该成为人们的最高信念,一个没有“仁”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连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都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儒家传统思想中,整体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唯一条件,应做到“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礼”代表着社会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礼”包括伦理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约束、国家政治制度要求。儒家和谐理念反对“以私废公”、“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又提出了判断“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即“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孟子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都是基于儒家和谐理念。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儒家传统思想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提倡宽和处世,以此来追求和谐人文的大同社会。孔子认为,理想人格就应该宽和处世,以此来创造最为和谐、最为融洽的人际环境。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对“同”与“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他认为,“同”是结党营私、一味附和,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君子应该“和而不同”,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宽厚待人。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了创造“人和”人际环境的重要性。[5]同时,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孝、恕、忠、仁、勇、智、义、宽、惠、敏、礼、信、恭等一系列道德原则。

二、儒家和谐理念的现实意义

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的本性,人们应该按照道德标准来获得财富,对于那些不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得来的财富,就不应该有任何歆羡,应做到无动于衷。在社会秩序严重失范的国度,通过趁火打劫或者同流合污的方式来升官发财的行为是可耻的;但是,在社会井然有序、广行仁义的国度却仍然贫贱同样是可耻的。财富不是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不是人类唯一的追求,更高的价值在于称善、礼义或仁义。君子应坚守做人的尊严,应该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搞特权,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对于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进行坚决抵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共产党员应该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以无私奉献的模范行为来体现高尚的思想品质。

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就是儒家和谐理念,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知耻近乎勇”,只有清楚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发愤图强,激发创造的力量。儒家和谐理念在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治理国家等方面都有较为新颖、行之有效的见解和主张,即便放在现在,仍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如孔子提倡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推己及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都是与当今所提倡的依法治国等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儒家和谐理念反对残害百姓、鱼肉人民、为富不仁,强调持身立节、效忠职守,劝导“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注重建立完善廉政和道德,这与当今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有相通之处。我们应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儒家和谐理念,应做到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 林合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傅伟勋对儒家“泛道德主义”的讨论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0(9).

[2] 聂翔雁.谈儒家思想的现实影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3] 张灿.浅谈儒家思想对东亚的影响[J].才智,2011(3).

[4] 阳正伟,冉海.从“忠恕”之道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解精神[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3).

[5] 高新满.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仁学思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仁者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仁者爱人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仁者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