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的生态整体观在《白牙》中的体现
2013-08-15傅春燕
傅春燕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享有“美国无产阶级之父”之称的杰克·伦敦,创作了很多描写人、动物与自然相互融合与博弈的动物小说,可谓是时代风采的全新展现。所谓生态整体观,其实就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生态理念。[1](P103~104)生态整体观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杰克·伦敦的两部小说用狼狗的反向流变向读者介绍了人与自然的两种发展结果:在《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野性回归意味着再次挑战人类文明;而在《白牙》中,白牙的野性感化则是在回报人类的正义。通过解读《白牙》,笔者试图对杰克·伦敦的整体生态理念进行深入发掘。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尤其是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造成的污染与恶化予以关注,是生态整体观的主要任务。最具现实意义的生态整体观就是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唤醒人类的忧患与拯救意识。
一、生态忧患意识
在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人类所产生的一种对命运与前途的担忧,被称为生态忧患意识。人类所从事的那些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活动,通常会造成生态危机。如果人类丝毫感觉不到生态危机的存在,盲目乐观,最终将会导致灭亡。在美国文明发展之初,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使得生态遭到破坏。[2](P178~179)杰克·伦敦在《白牙》中向读者展现了人类残害动物、破坏自然环境的场景,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和对人类残害、虐待以及猎杀动物的愤恨,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白牙》中的斗狗情节充分说明了人性的异化以及人类道德的沦丧,这也是作家面对人性扭曲所表现的一种忧患意识。斗狗参与者以动物之间的厮杀作为娱乐与消遣的方式,可谓人性扭曲到了极致。斗狗人士史密斯看到白牙行动缓慢,目光呆滞,可能会在比赛中失败,就对白牙开始暴打,[3]因为白牙不能获得胜利就意味着史密斯的金钱损失。严重的拜金主义让史密斯更加物化,逐渐丧失了人性与道德。在当时的美国工业化社会,史密斯是人类所具有恶念的代表人物,《白牙》反映了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麻木与冷漠,展现了美国人性崩溃以及行为残忍的生态危机现状。
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来说,人类是对万物的价值进行判断的唯一主体,所有植物与动物皆为人类创造。人类被当时美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文明推向了欲望的深渊。精神与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刺激着人类向生态环境疯狂进军。比如,当时美国出现的淘金热就是人类欲望爆发的集中体现。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对工业文明与当时人们的欲望进行了批判。哈尔一家就是贪婪与自私的代表。当他们居住的地方逐渐变成荒原时,哈尔一家无知无能,而且在被帮助时他们还表现出一种傲慢与轻视的态度。他们更未爱护与尊重为他们心甘情愿卖命的巴克,对它唯有虐待。[4]由此可知,在美国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将人性丑恶的一面暴露无遗。
二、物种平等生态伦理观
就本质而言,物种平等其实就是人类面对生物与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态伦理意识,对生命与自然界的尊重是物种平等的核心思想。保罗·泰勒曾经说过,每个有机体都是存在目的性的生命中心,它们通常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遥望并追求着利益。但是,人类并不是天生就比其他物种优越,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相同,都是生态界的一员。所以,尊重生命与自然,关怀自然生态,是人类的必然选择。[5]作为一名荒野文学家,杰克·伦敦在《白牙》中以狗作为故事的主角,通过陌生化创作手法制造人狗间离,让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中惊醒,并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对生态与自然的存在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这对人类更加深刻地熟悉与理解人畜关系非常有利,有助于改变人类对生命与自然所存在价值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逐渐唤醒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念,最终激发人类去关心与爱护生态环境。
在《白牙》中,通过白牙的文化回归,杰克·伦敦向读者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应给予关爱与尊重。白牙原本来自荒野,爱抚、帐篷、人与火将它带入陌生世界。人类世界的陌生让白牙倍感恐惧,同时也让它体会到了人类仁爱的魅力。当白牙第一次见到用两只脚走路的奇怪物种时,它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人类的关心与疼爱很快就消除了白牙的恐惧。作家在《白牙》中这样写道:“让白牙觉得奇怪的是,当人类用手在它身上蹭来蹭去时,白牙感到一种难以理解的舒服与快感。”白牙在和人类接触的过程中,还会经历很多恐惧,但是此次是白牙与人类产生友谊的标志。在白牙被司各特救起之后,它已经死亡与枯萎的生命潜能逐渐被人类的仁爱唤醒。白牙的生命潜能之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它取代了喜爱,在与神接触的过程中,爱始终是任何其他情感都无法超越的。这是司各特的使命,将白牙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更加准确地说,就是要将人类带给白牙的屈辱消除掉。[6]从白牙的角度来看,它的生活正面临转机。在司各特爱的召唤下,白牙逐渐有了爱的能力。这种能力带给白牙阳光般的温暖,白牙的生命在爱的感染下焕发光彩。
杰克·伦敦巧妙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揭示了兽性之理与人性之爱。白牙回归兽性之理就充分体现了人性之爱的升华。而正是这种兽性之理和人性之爱的反向流变,让白牙在认识人类的过程中逐渐从陌生转为熟悉,以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与理解人类。[7]白牙对人类的感悟与理解与人类当时的思维理念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激发人类开始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然,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人类自身,白牙让人类懂得了关爱与尊重生态自然的道理。
《白牙》集中体现了杰克·伦敦的生态整体观。杰克·伦敦向读者展现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作家对人性道德沦丧与异化的生态忧患意识,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意识以及人类面对危机应具备的拯救意识。《白牙》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极具现实意义,它逐渐唤醒了人类的生态责任感与生态意识,使人类与生态自然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1]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何芳.从《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看杰克·伦敦的生态观[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4).
[4]关春玲.近代美国荒野文学的动物伦理取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4).
[5]马兴芝.“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的阐释[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刘文娟.对杰克·伦敦笔下“野性”与“人性”的哲学思考——《野性的呼唤》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徐福文.“狼”与“狗”的嬗变——《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比较阅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