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高秀芳
高秀芳,李 洁
(鄂尔多斯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东胜区 017000)
1 前言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长达半个世纪,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人工种草由试种走向全市推广普及,由单一草种发展到十几个草种,草的利用也由单一粗放补饲向精细化、多元化、科学化发展;人工种草的功能也由单一饲用向生态型、观赏等多功能全面转化,成为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
2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的发展历程
鄂尔多斯市草原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灾害频繁,冬春枯草期长达七个月之久,放牧家畜常出现“夏活、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面对草原畜牧业存在的这种被动局面,鄂尔多斯广大干部群众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草库伦,并在其中实行种草种树种饲料,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以解决冬春缺草、保畜的问题。1965年,乌审旗被树为“牧区大寨”后,这种以草库伦形式建设高产优质的饲草料地被确立为“草原建设的创举”,并在全区、全国牧区进行了全面推广;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的年代,也是个体经济复兴的时期,我市人工种草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加之引进、运用先进的飞播技术,人工种草速度加快。这个时期,饲料林——柠条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
2.2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现状
进入21世纪,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极好机遇,加大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影响鼓励和生态工程建设的拉动下,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引农入牧,引牧入农,引草入田。全市形成了以种植苜蓿为主的优良牧草、青贮饲料作物为重点的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的新局面,致使人工草地建设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农牧区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为2008年的18∶15∶67。农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畜牧业稳定、优质、高速的发展。全市牲畜由2000年的614.9万头只增加到2011年760.9万头只,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截止2011年全市人工种草的保留面积达到703.79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的保留面积达到126.44万亩,占人工种草的18%;沙打旺的保留面积为93.9万亩,占人工种草的14%;柠条的保留面积为411.1万亩,占人工种草的59%。
2006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与推进,对土地进行整合和整理,促成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催生了农民专业的合作组织,使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和农业大户手中,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为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工种草出现了新的转变,集中联片,大面积进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也成了一种新趋势。鄂尔多斯市从2006年以来以企业承包、规模经营,大户承包、合伙经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三种模式整合60万亩现代农业基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呈现出了政策引领企业广泛参与,农牧民合作组织不断涌现,草产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鄂尔多斯市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和达拉特旗,种植苜蓿的品种主要有中苜1号、中苜2号、驯鹿、阿尔冈金、金皇后等。
3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的主要做法
3.1 注重水、林、田、路、机等基础配套建设,坚持兴修水利,栽植防护林,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配套农牧业机具。2006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把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坚持集中集约、规模发展理念,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大力统筹土地、水源、技术、设施等要素,突出公司化带动、规模化种植和市场化运作,草业种植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苜蓿产业发展新路子。
以鄂托克旗为例,鄂托克旗着力对赛乌素新牧区进行集中打造建设,重点加强对水、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安装了130台美国进口的高效喷灌机,并且打配机电井95眼,安装配套电潜泵95台套,安装配套增压泵95台,减压启动器102台,远程控制器34套,新建井房95座,泄水井174座。架设高压线输电线路46千米,铺设低压地埋线路52千米,安装变压器72台(装机容量5685KVA)。投资651.7万元组建作业控制面积1万亩的大型农牧业机械化服务组织3个,配备各类农机具76台套。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节水灌溉,来进行大规模种植苜蓿草。截止2012年鄂托克旗累计完成规模种植紫花苜蓿10万亩,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5%以上,现代化的草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了目前我国连片种植苜蓿面积最大的一块基地。
3.2 注重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人工草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如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地埋输水管道、滴灌等),配方种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先进农牧业机械应用技术等,这种新的发展变化,大大提高了人工种草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和发展知识密集型的草产业,为全市发展稳定、优质、高效畜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鄂托克旗从2008年开始,就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技部门合作,引进优质苜蓿草籽,在赛乌素现代农牧业基地开始种植紫花苜蓿1万多亩;2009年政府组织外调苜蓿草200万公斤,每公斤补贴0.6元,共计投入补贴资金120万元。在赛乌素示范基地,开展了苜蓿大棚种植试验,共选种了25种国内外苜蓿品种。经中国农科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到实地确认,选出其中最好的12个优良品种,在大田进行试种;在此基础上,2010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特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充分运用“理论+实践+总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公司+基地+农牧户”的联合生产形式,紫花苜蓿种植以农牧户成立合作组织形式和土地入股企业统一种植形式。
3.3 突出抓龙头,与“三区规划”、“现代农牧业”结合着力壮大经营规模。“三区规划”、“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使土地合理的流转与整合,苜蓿种植向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发展。
以达拉特旗为例,达拉特旗从2003年起依靠政府引导、科技扶持,农牧民逐步转变观念,将多年种植的耕地种上了优质牧草。按照鄂尔多斯市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土地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的路子,引进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骑士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邦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金丰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泰土地开发集团公司、宏丰(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些企业按照每亩300元,十年一签约的模式,进行紫花苜蓿种植,这些公司采用现代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充分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省大量劳动力,使农牧民从一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及养殖业,实现产业提升、农民增收。
4 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存在的问题
4.1 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种草种苜蓿缺乏了解,真正的水肥条件好的地块一般不用来种草种苜蓿,只在边头堰半或新开的地块上种草种苜蓿,水肥条件差,田间管理粗放。
4.2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面积迅速增加,但群众对牧草的利用不当,主要表现为收割次数不够,收割过晚,收割的牧草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脂肪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低,质量下降。饲草利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
4.3 全市人工种草主要以紫花苜蓿准格尔苜蓿、进口苜蓿等、紫花苜蓿和普通沙打旺为主,适宜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很少,进口苜蓿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性风险。
5 对策及建议
5.1 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种草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提高补贴准标,使农牧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要在技术上给农牧民群众以支持,让他们实现增收增效的目的。
5.2 加强人工草地的管护,多年生牧草播种后的当年和第二年的春季,必须认真加强管护工作,禁止放牧,这是关系到人工种草成败的关键环节。
5.3 建议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个或几个县,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等措施,建设“人工种草示范县”,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将鄂尔多斯市人工种草种苜蓿纳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中。
5.4 依托现有基础,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抓人工种草基地建设。在组织引导上抓龙头企业培育、机制创新和政策配套、民间行业服务组织培育等。争取在近期扩大种植基地、培育草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建立草业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区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草业带,使草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
5.5 根据草业发展对草种的要求,着眼于建立符合我市生产实际的牧草种子产业化体系,尽力解决本地区内优质牧草种子的供求矛盾。充分利用种质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加速品种的培育,进行专业化生产,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1〕杨永锋、胡琏主编,《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2〕奇凤山主编,《前进中的伊克昭盟畜牧业》〔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3〕山薇主编,《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4〕胡琏、巴拉吉尼玛方主编,《草原建设的创举-乌审召的草库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
〔5〕《鄂尔多斯市草地资料汇编》鄂尔多斯市草原站内部资料。
〔6〕《鄂尔多斯市及各旗区年终工作总结》鄂尔多斯市草原站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