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剧在中国发展的新体验——解读国家大剧院版歌剧《蝙蝠》的成功演出
2013-08-15平丽华
平丽华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长春130022)
2011年6月3日,约翰·施特劳斯作曲的经典歌剧《蝙蝠》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隆重上演,这是西洋古典歌剧首次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里。精彩唱段既优美又诙谐、交响乐悦耳动听、舞台效果奇光异彩,使中国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当代演绎西洋古典歌剧的新体验。
1 古典西洋歌剧在中国演绎的新体验
1.1 演出阵容庞大,表演超凡脱俗
此次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在演员的选择上可谓是明星云集,众多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的歌唱家们聚集在一起,其中包括幺红、莫华伦、梁宁、杨小勇等。这些在中国歌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头号明星”们在剧中饰演的角色也完全改变了以往所饰演的人物形象,堪称是从形象塑造到舞台表演都体现了大胆的创新,令人刮目相看、颇为震撼。幺红曾经多次在普契尼著名歌剧《图兰朵》、《艺术家生涯》中分别饰演柳儿和咪咪,还在威尔第歌剧《弄臣》中饰演吉尔达等等,这些角色都是纯洁少女的形象,剧情也都是描述少女的爱情故事,可是在《蝙蝠》中她却饰演了一位夫人,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大胆搞怪的肢体动作,使观众领略到了她充满爆发力的表演天赋;而素有“白马王子”称号的莫华伦也改变了他原有的表演风格,将一个受人戏弄的花花公子演绎得惟妙惟肖,正如其所言:“我要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莫华伦”。
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的加盟是此部歌剧的另外一个亮点,他在担任该剧中文对白导演的同时还出演了狱卒弗洛什。虽然他在剧中只出场二十分钟左右,但是其精彩的对白、纯熟的演技,似乎把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人物释放到最大化。一出场便操起演小品的看家本领,高歌一曲咏叹调《我的太阳》、滑稽地抱着墩布思念梦中的女人、醉醺醺地拿起一只老鼠打电话、把男高音耍得不知所以地团团转、云山雾罩说辞哄骗上司、最后还把正在指挥的李心草用一副闪亮的手铐带走了……。著名编剧史航在观看歌剧《蝙蝠》后深有感慨,把这位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称为“中国的卓别林”。他认为陈佩斯将这个配角饰演得很成功,把一个小人物的慌张、惶恐、恭敬上司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通过肢体语言诠释得很准确,还亲切地说陈佩斯就是最适合的“弗洛什”。除了饰演这个小狱卒外,陈佩斯作为剧中的中文对白导演在排练中严把表演关,将自己30年“浑身是戏”的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歌唱演员,并在表演上以戏剧演员的标准指导他们。
1.2 采用德文演唱,改编中文对白
此场歌剧除了演出阵容庞大、表演超凡脱俗外,还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最独到的就是根据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对这部纯粹的西洋歌剧进行了“中国式”处理,剧本内容的中国式“剪裁”更具有超凡的创造性。唱段采用德文演唱、对白部分采用中文对话的表现形式,直接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使喜剧效果丰满,极具亲和力。欧洲家庭餐桌上常见的牛排被改编成了中国的“猪头肉”,还有一些民间俗语如“蚊子再小也有肉”、“萝卜不大长在背儿上”、“哪儿的黄土不埋人”等等中国人生活中的家常话屡屡出现,演出现场笑声不断,心情既轻松又越看越开心,让中国观众的心在自然中接受西洋歌剧,而全剧中接连不断的喜剧唱段既高雅又极具艺术性,令观众赞叹不已。
演出结束后,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可是也有人认为这种创新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其中包括中文对白中地方口音浓重,神圣高雅的歌剧舞台上出现一些类似“吃了原告吃被告”这样的社会流行语,以致一些艺术圈的专业人士感到不可理喻。还有陈佩斯饰演的狱卒,他在中国观众眼里依旧是小品和话剧中的一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形象,虽然狱卒这个角色和他以往的戏路子是一类,可这种随意混搭风格也是不应该的,毕竟中国的“陈小二”和欧洲社会的小人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更有一些人认为陈佩斯在剧中喧宾夺主,比如当他和歌剧演员们同时出现时,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卒,可他那些招牌动作就足可以让他抢戏成功了。更绝的说法还有:“陈佩斯纯粹是在传统西洋歌剧里插播了一段中国春晚小品”。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过,无论是哪种评论都有各自的道理,毕竟任何一项创新都是在争鸣中脱颖而出的。
2 超现实主义的芭蕾技巧所打造的另类西洋歌剧的新体验
全剧的第二幕是世界各地的导演都会大做文章的精彩剧幕,他们都会在此增添创意,创造惊人场面,展示制作能力。著名导演史蒂芬·劳利斯曾为世界多家知名剧院制作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作品,其中不乏有英国皇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等,他的执导风格和舞台效果创意具有极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被有关媒体称作“新古典主义”风格。此前,他已经导演过三个不同版本的《蝙蝠》,但在此次国家大剧院版中仍然融入了他对该剧创新的理解和崭新的诠释。在演出中,大剧院版歌剧《蝙蝠》的第二幕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3米高的巨型酒瓶、憨态可掬的大棕熊、舞姿妖娆的老鼠姑娘……一幕幕超现实风格的场景和稀奇的道具使这一歌剧故事颇具童话般的梦幻色彩。其中的酒会场面可以称得上是整场歌剧中最重要的场景,不仅情节复杂,人物也很众多,在这个场面里劳利斯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超现实”风格的处理方式,以此透视全剧的核心。恰当地演绎出当大家喝醉时眼前出现的幻觉,如舞台上出现会动的墙、亲王的侍从忽然变成了一只棕熊等等;同时为了反映每个人喝醉后的丑态,舞台上还特别放置了哈哈镜;舞会中还加入芭蕾舞与杂技表演,着实与众不同。这正是导演劳利斯别具匠心的所在,雅俗共赏更能反映19世纪末维也纳上流社会真实的社交生活状态。
此外,在热闹恢弘的场面中还伴有幽默的对白、动听的音乐,惊喜此起彼伏:亲王用怪声怪调吟诵和演唱人生感悟,女仆的表演夸张滑稽、花腔技巧连贯流畅,女主角的恰尔达什舞曲带有匈牙利风格,众人合唱的“香槟之歌”、“美丽人生”,以及“电闪雷鸣波尔卡”和“爱情圆舞曲”等等,真可谓是高潮迭起,笑声连连,通俗易懂而不失高雅。
3 “轻歌剧”非轻松的新体验
优美、轻松、愉悦是约翰·施特劳斯交响乐作品留给观众的印象,歌剧《蝙蝠》虽然延续了这样的风格,但演绎作品却并不轻松。喜剧其实比悲剧更难演,这部剧对表演的要求极高,每个演员都要做到细腻精准,如同在一幅写生画中渲染各尽千秋的颜色一样,只有个人的卓越表现和集体的倾力合作才能完成这部完美的作品。这对于歌唱家们是一次空前的挑战,因为歌剧演员以往都是以歌唱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但是这次例外,还需要大量使用肢体语言及舞蹈动作。正如莫华伦所说“边唱边跳边演戏,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考验”。虽然如此艰难,但这些优秀的歌唱家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功地演出揭示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理,只要肯下功夫,成功就一定属于你。
4 高雅歌剧雅俗共赏的新体验
当晚该剧谢幕时全场欢呼的爆棚效果,再次证明了这部经典轻歌剧的生命力。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很具创新性、实验性,从剧本的本土化处理到导演的个性化处理手法,再到陈佩斯的跨界表演,都能看出这种实验的探索和尝试是比较成功的,中国观众与西洋歌剧已经没有距离感和隔阂感,大家不仅真正感悟到高雅歌剧的真谛,而且还能笑得真诚而自然。整场歌剧场景的布置华丽而不失真实,从厨房、客厅到卧室都布置得都很逼真,无论哪个场所都让观众感到亲切温馨极了,就连监狱也都布置得很符合剧情,丝毫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尤其是在第二幕的奥洛夫斯基亲王家的假面舞会上,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盛装出场,个个神采熠熠,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欧洲19世纪末维也纳上流社会的社交氛围。芭蕾舞演员们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一个个机灵可爱的“小老鼠”在晚会上翩翩起舞。巨型酒瓶大得离奇、大棕熊可爱极了,让观众倍感新颖别致,比歌剧《茶花女》、《唐璜》的酒会场景更加热烈奢华,舞台生动得如同梦境。
大剧院版《蝙蝠》连续三天的成功演出效果极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国外知名导演的加盟,国内歌剧明星的联合参演,华丽的舞台设计以及所采用的原文演唱、中文对白的形式,现场演员与观众恰到好处的互动,这一系列的独到手法无疑是西洋歌剧在中国发展的新体验及发展趋势,良好地解决了西洋歌剧的“水土不服”现象,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让更多的中国观众走进歌剧、亲近歌剧。
5 结语
一百多年前维也纳著名的歌剧,以其优美的歌声及迷人的旋律使当代中国观众回味无穷,故事情节令人津津乐道、开怀大笑,由此可见,真正的艺术作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完美地综合了诗歌、戏剧、声乐、舞蹈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其艺术性。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每年都在展演不同的西洋歌剧,有些是引进国外剧团来展演,有些是大剧院版自编自导,都是中外导演、演员共同演绎的。现在国家大剧院版的西洋歌剧都在不断创新,比如《艺术家的生涯》中把法国的艺术家们搬到了北京的798,《托斯卡》中那个巨大的天使与魔鬼造型等等,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这些创新既有好评,也有负面的评论,笔者认为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新生事物的诞生终究会有其两面性。歌剧是所谓的“高雅”艺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发源地欧洲,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欣赏的。不论是创新还是歧路,可以确定的是国家大剧院版《蝙蝠》都曾给我们带来了娱乐和轻松,也让很多以往不能接受外国歌剧的朋友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洋歌剧艺术的真正魅力。
[1]《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编委会.歌剧入门与鉴赏[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
[2] 汪浩.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的审美思考[J].科学之友,2010(23):12-15.
[3] 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刘子殷,林弥忠.外国歌剧艺术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凤歧,樊其光.歌剧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