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阴阳权变到利益博弈

2013-08-15黄婷婷

关键词:鬼谷子罗马阴阳

黄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

一、引言

在中国百家学说争奇斗妍的黄金时期,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盛极一时,罗马人在继承了希腊文化与拉丁文化中古典修辞精粹的基础之上,创立起崭新的修辞体系。就《罗马修辞手册》一书来看,罗马修辞提倡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逻辑和思维模式,要求人们以受众为中心重新审视话语行为,关注修辞策略和话语力量,为话语研究提供语言认知的新视角。

本文拟从中西比较修辞视角出发,结合中国鬼谷子捭阖思想与西方罗马修辞理论之间的契合点,从策略与思想上对修辞话语的社会功用与交流效果进行剖析,探讨世人从阴阳权变到利益博弈的修辞智慧,以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并进行修辞研究,弥补当代修辞理论研究的薄弱之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话语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二、鬼谷子的捭阖思想

(一)鬼谷子及作品

鬼谷子,原名王诩,号玄微子,世称王禅老祖,他毕生隐居于清溪鬼谷,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代表作《鬼谷子》集儒、道、墨、名、法、兵、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学说之精华,兼收并蓄凝炼出一整套“经世致用”——适应战国时代变革的实用谋略方法论。书中的游说方术、计策谋略顺应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局势而生,迎合了盛极一时的尚贤仕进之风,是我国第一部实用谋略方法论的理论性著作。全书不过8000余字,分上、中、下三卷,言辞并茂,风格恣肆多变,娓娓讲述了因势利导的从政方略、审慎周密的决策理念和揣情摩意的说服艺术,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实用价值。

(二)捭阖法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生命的依托。它的语义与人类的普遍认可息息相关[1]。在战国时代,语言不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也是征服人心的有力武器,人凭借语言得以成其所是,实现其所为。在《鬼谷子》一书中,首章《捭阖》开篇明义,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捭”即开启,“阖”即闭合,一开一闭永远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掌握事物的关键。但凡权谋策略、言辩技巧,无一不讲求闭合之道,需要人们仔细忖度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依据阴阳捭阖之理进行协调拿捏,或收摄或拓展,应用正确的战术谋略随时而动,顺势而为。这一理论继承了儒家的游说伦理、道家的辩证法则以及法家的矛盾修辞思想,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捭阖》篇中,鬼谷子详细表达了人们可以凭借语言捭阖天下的整体思想。他指出,所谓捭阖术,首先必须明白一开一闭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行事时要以捭阖之道作为权变的基本根据,将其运用自如。无论是外交出使的斡旋,还是经济较量的谈判,抑或是学术领域的争鸣,都离不开捭阖修辞的应用。它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或波动游说,捭之使对方暴露实力,或适时闭藏,阖之潜藏观变,探囊取物,是极为有效的说服手段。

三、《罗马修辞手册》①

人是一种修辞动物,修辞是人类固有的行为,它既是一种认知方法,也是一种社会实践,不仅融化在人们的血液里,而且还反映在人们的行动之中。公元1世纪的罗马建国史不仅包括了军事的纵横扩张和政治的捭阖交锋,还蕴含着文化的吸纳整合。当小国寡民成了叱咤地中海的霸主之时,富于实践精神的罗马人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他们通过学习与模仿,引进了灿烂的希腊文明。小西庇阿在位期间,引进了大量的希腊修辞艺术,他们把这些松散的理论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系统,使修辞成为每个人都要接受的基本教育[2]。公元1世纪80—90年代,有个罗马人编写了最古老的拉丁文修辞论著《献给盖乌斯·赫伦尼厄斯的修辞学》(Rhetorica Ad Herennium),简称《罗马修辞手册》,系统总结了罗马人的修辞实践,并将其流传于世。该罗马作者深入而周详地探讨了修辞技巧以及修辞的社会功用,提出了一套服务于不同受众与不同目的的修辞策略,不落窠臼,将西方修辞学发展成一门关注受众、关注话语修辞的综合性语言理论,从而不断地更新并扩大了修辞学科研究的视角。

四、捭阖研究与罗马修辞的策略分析

修辞产生于人们的言语行动之中,蕴藏着巨大的说服力量。公元前五世纪,西西里岛的哲辩师通过修辞的劝说力征服受众,将修辞发展成为西方文明发祥时期的精粹。柏拉图认为,话语是修辞者灵魂的体现,它可以把受众的心灵境界引向崇高[3]。在日常生活中,人类通过语言修辞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促进了不同观念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说服,为不同群体及其利益之间的共同和谐发展提供可能,从而创造现实并改变世界。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德将公元前800—前200年界定为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期”[4]。在这段时间里,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罗马文明历经变革的涤荡,修辞思想空前盛行,一时间古中国辩士云涌,古罗马辩家辈出。先秦著作《鬼谷子》中的捭阖思想利用阴阳权变之理详细阐述了话语实践的修辞艺术,以期服务于君主的政治需求;古罗马的修辞手册则通过讨论言说策略,教授人们凭借话语修辞说服听众,来获取自己所需的利益。二者虽从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但无一例外地都诉诸修辞手段,凭借修辞赢得受众的共鸣与认可。

在语言策略方面,捭阖修辞与罗马修辞均教导人们以语言手段来理解、解释并使用词语,通过技巧性地操纵词汇与语音,有选择地指明或遮蔽现实,以此重建话语意义和人际关系,取得社会的认可[5]。诚如我们所知,语言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构成了人类的思维特性以及生存方式,是支配人类和决定人类的重要因素。人类在语言的飞跃中脱胎换骨,传承着一代代的权力意识与价值理念[6]。鬼谷子的捭阖修辞讲究炼字达意、阴阳和谐的语言技能,即通过种种艺术手段的处理、过滤、加工,使语言“摛辞抒藻”,正确而恰切地明道、达意,从调音、遣词上反映出言语艺术的隽永意韵。例如,捭阖修辞首先以开闭之法为主线,教导人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对立策略,“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7]。其次,作者采用了定义法对“捭阖”一词进行解释,“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即捭阖开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也是游说原则的应用。他指出,“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8],只有开闭适宜才能取得阴阳协调,保证捭阖之术的成功。最后,隐喻法的使用也是该文不可忽略的手法之一。作者认为,捭阖术出自于口,而“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9],捭阖法离不开口,口是人类传达思想的重要渠道,作者根据二者的相似点采用隐喻手法,以“口”比喻人们的思维见解与思想观念,是展现个人思虑与谋略的重要枢纽。

在《罗马修辞手册》里,作者提倡以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尽力使用新颖的辞藻和工整的词句来对文辞与语辞进行适切的调节,它追求言词的锤炼雕磨,避免用语晦涩粗糙,也就是用清澈易懂的词句检阅生活、阐发哲理,运用言说的技巧来打动并征服受众,从而洗涤人类的心灵,为之提供纯明和谐的精神意境,将发轫之初的人类立即引向精神世界质朴而高尚的和谐。书中指出,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实用艺术,它通过语言来阐释和理解世界,以美辞藻饰和表达方式来影响并塑造受众的道德观与价值理念。作者详细地枚举了各种修辞手法,并根据它们所从属的不同话语策略,将其划分成两个大类——安排语言的语言词汇辞格和展现思想的思想内容辞格[10]。例如,第一,在介绍对比策略的时候,书中讲到:“Antithesis occurs when the style is build upon contraries(对比法用于比较性质的文体)”,即为了凸显两者之间的区别,采用对比辞格来使互为反对的事物、观点交相映衬,加深受众的印象。作者举了一个例子,“In peace,you keep demanding war;in war,you yearn for peace.(在和平时期,你深深期盼着战争;在战争年代,你多么渴望着和平)”就是一个采用对比进行推论的典型句子,将peace(和平)和war(战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两个简洁完整的对立概念强有力地证明了言说者需要证明的东西,从而得出一个令听众无法反驳的结论。第二,书中介绍定义法的时候写到,“definition is brief and clear-cut fashion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 qualities of a thing(下定义即简洁明确地指出事物的代表性特征)”,也就是说,要一清二楚地抓住一个事物的特质加以阐述,既不啰嗦重复,又不忽略其总体意义。第三,语词手段中最经常使用的是隐喻法,修辞的内涵之一便是在于它可以创造出新的隐喻[11]。罗马修辞认为,“Metaphor occurs when a word applying to one thing is transferred to another,because the similarity seems to justify this transference(当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合性的时候,就可以把用于形容一个事物的词语拿来修饰另一个东西)”,这样的迁移无损于语境的完整,是正确的用法,同时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眼前的事物。比如说,“This insurrection a-woke Italy with sudden terror(这场暴动以突如其来的恐怖震惊了意大利)”,insurrection(暴动)与terror(恐怖)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个句子采用了隐喻手法,寓繁于简,化突兀为神奇,简单而形象地表达出一个国家突逢暴乱时猝不及防的不堪局面。

人是语言的动物,也是修辞的动物,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运用修辞语言诱导他人进行合作,化解分歧,取得认同。鬼谷子的捭阖理论与罗马修辞策略不仅仅将语言当作一个交际工具,更是把语言视为一种权力手段。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语言藻饰看成是修辞的基本功能,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润辞饰言,使话语能够对受众产生预期效果,影响他们,让他们参与到改变现实的进程中,实现“说有所为”。

五、捭阖修辞与罗马修辞的思想分析

大千世界,繁衍有度,苍茫宇宙,错落无垠。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都对时空运动的过程有着一个极其清晰的认知,即阴阳二气化生出世界,“阳”是离心现象,“阴”为向心现象,天地之间依靠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两种属性调节着万物繁衍、发展的终始规律,它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并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囊括了政治、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精辟思想。中国人的思想中深深蕴含着“阴阳”意识,他们用“阴阳”学说记述了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提倡依据阴阳之理驾驭万物肇端发萌的自然规律,使之正常生息运作。鬼谷子的《捭阖》一章利用行走于天地之间的圣人形象,“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延展了传统上阴阳本体论的思考。混沌天地得到开辟之后,万物萌发,圣人不仅观测出宇宙间阴阳四象的变化进展,还通过语言来命名万物,了解事物存在与消亡的普遍真理,由事物的细微征兆推断出事物的变化趋势,把握规律并创造机遇。因此,鬼谷子捭阖修辞的基础概念即是宇宙阴阳论,与宇宙演进密切相关,完全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对捭阖修辞加以阐释[12]。与此相似的是,西方人对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也有类似的阐述。他们认为万物无外乎互相关联、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或两个方面,是生生不息的矛盾体,如伯里克理斯的自然科学与心物本质,柏拉图的尘世维度与先验维度等等,都是依据阴阳双性运作,斥同引异,有规律地经过从混沌到有序的无数次排列组合运动。只要采用捭阖之法协调并规范普遍存在的彼此矛盾,就可以说服人类的心灵去获得希冀的信念和美德。

刘亚猛教授认为,源于古罗马的修辞传统更关注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技巧性、目的性应用[13],人与人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认同对方的某种理念,采取一致行动以取得共同利益,从而双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辞系统,并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获得动态的平衡。由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幻之中,只有把握阴阳平衡的关键才能成就其是。在《捭阖》一篇里,鬼谷子认为,“捭阖者,天地之道”,就是在天地人三极之道中,运用阴阳捭阖来阐明天地变化的妙处,讲述万物生化之机缘,可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他娴熟地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句式与篇法,讲述了阴阳协调的开闭真理,教诲人们“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根据阴阳之道区别对待不同的受众,作出准确的捭阖取舍,“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然后“以阴阳御其事”,建构起现实世界中的利益平衡。也就是说,捭阖法利用阴阳之间的相互依赖,游说受众处理万事,取得既定的整体利益。

罗马人的修辞实践极其讲究阴阳结构中一体两面的“同一”性,即通过采用捭阖策略来塑造或改变人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构建双方都能接受的普遍准则和共同价值,取悦受众,从而取得修辞者和受众认知上的“阴阳”同一。例如,书中介绍了两种形式的开场白: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是迂回式。如果当前的形势对演讲者一方有利的话,可以采用前者,即通过开放之“捭”,开门见山地吸引受众,通过讨论自身的人格和善意,诋毁对方的卑劣和残暴,赞扬受众的智慧和利益,直接探知真情;或者是就事实本身展开论辩,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愿意接受本方的观点和利益。倘若眼前的局势对修辞者不利,比如说,对方已经征服了大多数的听众,使之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说辞,那么就有必要采取迂回式的方法,以封闭之“阖”来隐瞒或者掩饰,潜藏观变造成某种转折,从而间接而隐晦地影响和改变之前的结果,使受众重新乐意聆听本方的见解。

修辞活动离不开受众的参与,中西方的修辞都重视通过了解受众,设身处地地思考、预测受众的需求和话语行为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彼此间的认同。作为被影响、被说服的对象,受众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既受到修辞话语的影响,又能改变并创造现实世界。受众研究决不能囿于从言者到听者的单维线路,必须注重双向互构[14]。因此,修辞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们以深刻的思辨性与积极的进取性深入人类世界之中,进行探索与发展。

尽管先秦中国与古罗马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修辞论述中归纳、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双方对阴阳之道的捭阖应用可以说如出一辙,殊途同归,莫不是以阴阳为核心说服受众,取得自身的利益平衡。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循天韵之理,通性灵之门,集自然天道和社会常道于一体,恰如黑白双鱼图里的阴阳相生之道:白色阳鱼与黑色阴鱼缠绕在一起,黑鱼中有白眼睛,白鱼中有黑眼睛;白鱼头抱黑鱼尾,黑鱼头抱白鱼尾,形成了一个永恒的圆形,既互相抗衡又互相兼容,固定成为同世而立、同频共振的平衡旋转关系。修辞者集合阴阳两面的不同性质融于一体,以捭阖方式来开启人们的认知,形成说者与受众的和合之道,用语言策略实现了阴阳捭阖到利益博弈的共赢。

六、结语

自古以来,无数学者曾对修辞的功用展开过批评研究,不论东西方都把修辞学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中国的鬼谷子将捭阖博弈论纳入修辞系统之中,关注那些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的话语行为。修辞者凭借着捭阖修辞可以强有力地说服君王或者人民,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某种特定的行动,以服务于修辞者的整体利益。《罗马修辞手册》作为西方修辞的经典之作,言简意赅,道出了修辞决不仅仅是语言技巧和文字说教的工具,修辞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必须牢牢抓住捭阖之道,及时根据受众的身份、意图、情绪等变量因素加以考虑,不断调整自己的话语策略,取悦受众,并于无形之中使其接受全新的思想理念。二者通过把握捭阖法则,协调着话语力量的转化、消长与互补,共同组织并规范了东西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不仅是精英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大众在生活上的必须。捭阖修辞不仅是文化智慧的起点,也是经济世界的焦点,更是政治社会的和谐点。它小则可以作文修身,大则足以演绎世道。不管是在古老的世界里,还是在全新的地球上,话语修辞的捭阖之道必然是从阴阳权变到利益博弈的关键,其真谛便是让意识重返不断复兴的修辞文化,使得世人可以在利益的永恒博弈中不断追求动态的平衡。

注释:

①本文参照的《罗马修辞手册》是1954年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 AD C.Herennium De Ratione Dicendi,英文名Rhetorica AD Herennium,译者Harry Caplan。

[1]刘兵,王晶金.科学史中理解古人如何可能——劳埃德科学史与跨文化观点的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9.

[2]Andy Kirkpatrick.The arrangement of letters:hierarchy or culture from cicero to China[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2007:240.

[3]朴禹洙.论古希腊——罗马与中国传统中的表达伦理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78.

[4]刘亚猛.言说与秩序:轴心时期中西语言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及其当代含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98.

[5]Rodden John.How do stories convince Us?notes towards a rhetoric of narrative[J].College Literature,2008(1):154.

[6]张健.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语境量化范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7.

[7]陈蒲清.鬼谷子详解[M].长沙:岳麓书社,2011:3.

[8]房立中.名家讲解鬼谷子[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4.

[9]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

[10]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7.

[11]黄海容.修辞: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J].中山大学学报,2010(3):46.

[12]Daniel Coyle.Guiguzi:On the Cosmological Axes of Chinese Persuasion[D].University of Hawaii,1999:314.

[13]刘亚猛.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的两个特点及其缘由[J].当代修辞学,2010(2):14.

[14]姚喜明,王惠敏.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受众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36.

猜你喜欢

鬼谷子罗马阴阳
翰墨乾坤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小罗马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