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城守将看中国传统价值观
2013-08-15王珍燕
王珍燕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一、钓鱼城守将概述
余玠于1243年主持修建以钓鱼山为重心的川东山城防御体系,拉开了钓鱼城36年抗蒙战争的序幕①。一直持续到1279年南宋政权覆灭,钓鱼城最后归元。在这期间,蒙元大军先后多次大举入侵包括钓鱼城在内的蜀地,都被困于钓鱼山下。钓鱼城之战能坚守几十年、多次成功阻挡蒙元铁骑前进的步伐,与钓鱼城军民的聪明才智分不开,更与期间精明能干的几任钓鱼城守将密不可分。他们分别是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府知府余玠[1]679,兴元都统制兼合州知州王坚[1]699,中军统制、简州知州马千,兴元府驻剳、御前诸军都统制兼合州知州张珏[1]728和合州守将王立。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钓鱼城36年抗蒙战争五位守将面临不同形势,做出了不同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余玠、王坚因功被南宋朝廷调离合州,张珏、马千被俘,王立最后投降蒙元政权。至今学界对他们行为的评价也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探讨钓鱼城守将各自体现的我国传统价值观及其传统文化在钓鱼城抗蒙事业中所起的作用。
二、钓鱼城守将的民本主义思想
(一)民本主义思想的渊源
民本主义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处民本主义的“民”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人,二指平民百姓。我们此处讨论的民本主义的“民”,系指第二种,即平民百姓。
民本主义思想从尧舜时期发端,途经夏商周补充,到秦汉时已基本完善。关于上古尧舜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潮,今天少有文献记载;从商周开始便有大量实例记录在案。舜时的贤臣皋陶提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2]春秋初期,随国大夫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3]。又有观点认为:“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②这种观念在当时太难得,甚至把人置于神之上。道家始祖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5]孟子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6]297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会祸及自身。并精辟地把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252。
民本主义思想一直传承下来,直到唐宋时期依然是政府官员的主流政治思想之一,至今亦然。
(二)钓鱼城守将的民本主义作风
南宋末年,由于南宋朝廷政见不一导致矛盾重重;皇权更迭频繁致使奸佞当政,排挤、陷害忠良的事件屡见不鲜,自然无法与所向披靡的蒙元军匹敌。面对蒙军的攻城略地,宋朝相继弃城南撤,终于在1279年走投无路,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至此,宋朝政权覆灭。纵观整个抗蒙战争,呈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持续36年的钓鱼城之战就是其中一例。
1235年,蒙军从西起四川、中经襄阳、东到两淮地区分三路大举攻宋[7],威胁整个长江流域。四川战场成抗蒙前沿,关系到整个战局发展,钓鱼城则位于蜀地后方、重庆前沿,如被攻下,蒙军便可顺长江而下,威胁到长江流域以南的整个南中国区域。所以钓鱼城之战自然就成为事关整个蒙宋战局的生死之战,战况异常激烈。在整个战争中,钓鱼城能坚守36年,从钓鱼城守将方面看,主要是他们把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应用到了极致。
1.取信于民,以强民心
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11余玠意识到要想军民同心抵御外敌,必须革除弊政,提出“外攘本于内修”[8]。“务以拨乱反正安内御外为己任。”③以此正风气,强民心。
余玠到蜀地之前的几任蜀地安抚使,不是年纪大就是在任时间短;不是昏庸就是贪婪;不是狠毒就是乖张;更有甚者在异地遥控管理蜀地。搞得蜀地纲纪无存、号令不一,形同散沙,百姓苦不堪言。1242年蜀地百姓“闻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9]9057。
余玠为了赢得蜀地民心,铲除长期残害蜀地百姓的王夔。“利司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侍功骄恣,桀骜不受节度,所至劫掠,每得富家,穴箕加颈,四面燃箕,谓之‘蟆蚀月’,以弓弦击鼻下,高悬于格,谓之‘错击喉’,缚人两股,以木交压,谓之‘干榨油’,以至用醋灌鼻,恶水灌耳口等,毒虐非一,以胁取金帛,稍不遂意,即死其手。”[9]9058“蜀人苦之。”[10]王夔不但欺压百姓,还诓骗士卒,是一个上下皆恶之人。由于宋廷自顾不暇,加之“夔在蜀久,所部兵精,前时大帅,夔皆势出其右”[9]9059。所以一直以来蜀地安抚使均对王夔无可奈何,余玠利用刚到蜀地,找王夔商谈事宜之机将其斩杀。
2.选贤任能,广纳贤士
余玠在蜀广招贤士。“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旨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9]9057被余玠虚心求贤之心感动的播州二冉——冉琎、冉璞两兄弟投入余玠帐下,提出“军民结合,军政结合,军屯结合”的观念。在二冉的参与下,接下来的3年时间内,以钓鱼山为中心,建立起了保卫蜀境的山城防御带。至此,川东渝夔地区水系山城防御体系得以完善,以此制约蒙古骑兵之优势,发挥宋方步兵之特长。
余玠把王坚招入自己帐下做军官。王坚原是兴元人民爱国武装中的一员将领,兴元人民武装接受了余玠的领导以后,王坚被封为武功大夫[11]。此人有勇有谋,能文能武,在抗蒙战争中多次击败蒙军、收复失地,因功升任合州知州。王坚镇守合州后,凭借钓鱼城的有利地形,加固城池、屯田练兵、防备森严,多次击退蒙军对钓鱼城的进攻;斩杀蒙军所派劝降使者晋国保,使蒙哥大汗在战争中负伤致死,迫使蒙古帝国撤军。
3.保民、安民、教民
为了报国、保民,在余玠领导下修筑坚固的蜀地山城防御体系。
为了安民,余玠在蜀地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促进蜀地经济发展。“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9]9060元军多次袭扰开、庆二地,造成当地民生凋敝。王坚到钓鱼城后,一方面号召各地被蒙军袭扰的百姓来钓鱼山重建家园,坚持抗敌;同时给他们土地,鼓励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减少行政开支,以减轻百姓负担;不断调集民众加固钓鱼山,使钓鱼山变得更加坚固[11]14。张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12]9778,以恢复生产,解决百姓生存问题。
余玠在蜀地修建学校教化当地百姓。“至于修学养士。”[9]9060由此可见,钓鱼城之战能先后坚守几十年,除了历届守将的战略战术得当之外,还与几任守将打下的坚实群众基础息息相关。
三、钓鱼城守将的归宿
钓鱼城抗蒙的几任守将就其归属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誓死抗敌,一类投降蒙元。誓死抗敌者,究其最终归宿也可分两类:一类被打击、排挤致死。余玠因为废除军队里的推举接任习俗而得罪了姚世安,姚世安通过各种手段买通丞相谢方叔,致使谢方叔诬陷余玠“失利戎之心”,姚世安又“密求玠之短,陈于帝前”。1253年5月,余玠“闻有诏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9]9060。王坚也因被贾似道排挤,报国无门,于1263年3月含恨而死[1]728。一类被俘后,以捍卫忠节而死。张珏被蒙军俘虏后,来到安西赵老庵,“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12]9780。降蒙元者,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贪生怕死者马千,一类是为保全一城百姓免遭屠戮者王立。
钓鱼城守将最终的归属有别,致使后世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中国历来崇拜悲剧英雄,死了的比活着的英雄更让人敬仰;为捍卫忠节、信仰、尊严而死者,比被打击、排挤致死者更得人心。投降者最可耻,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不能成功守城,理所当然应该杀身成仁,否则就有悖我国传统忠节观,自然会被部分人所不齿。
究其投降蒙元的两位钓鱼城守将而言,此处并非要宣扬他们投降荣耀,只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不应草率以好或坏下结论。贪生怕死而投降者应该唾弃,王立为了保全全城百姓而殚精竭虑,自然应该还他清白。
四、守将王立的忠义之风
(一)钓鱼城之战形势严峻
蒙元政权于1234年灭金后,随即拉开了长达45年蒙宋战争序幕。期间历经太宗窝阔台汗、定宗贵由汗、宪宗蒙哥汗和元世祖忽必烈几任君主,先后3次大规模征宋。
1267年开始,蒙军再次大举进攻四川,对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钓鱼城等城池采取诱降政策。到1277年6月,钓鱼城守将张珏带领官兵多次击败元军对钓鱼城的围攻,但“嘉定、九顶、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围重庆,做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至冬,援绝粮尽”[12]9778。1278年春,战事急转直下,“珏遣总管李义将兵,一军皆没。珏率兵出薰风门,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珏降,不听。安乃与帐下夜开镇西门降。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勇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12]9779。由此可见,当时重庆、合州等地战事之危及、艰难。“明日,万户铁木尔追及于涪,执之送京师。”“重庆降,进攻合州,破外城。”[12]9780
(二)王立面对维艰局势
王立,籍贯、生卒年月不详。本是张珏副将,曾经“取果州之青居,复潼、遂州境土,攻铁炉城堡”④,收复大良、虎啸等地,战功赫赫。
1277年,张珏亲至重庆指挥作战,以解重庆之围,从此王立开始正式接手钓鱼城防务。面对四面被围、粮尽援绝的钓鱼城,王立依然“益严守备,兵民相为腹心”⑤。
元军征宋形势一片大好。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朝廷降元。由于道路被截断,重庆、合州军民只得孤军奋战。对此,西川行枢密院副使李德辉再次遣使招降张珏,“汝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之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彼子孙已举天下而归我,汝犹偃然负阻穷山,而曰吾忠于所事,不亦惑哉”[13]3817。
当重庆失守,张珏被俘的消息传到合州后,军民依然齐心协力、斗志高昂,“是以能坚守力战而效忠节”[14]10。面对元军长期围攻,城中已经出现断粮危险。早在1277年11 月,“泸州的粮食用尽,人吃人。”[12]9779但依然军民一心,无一人投降,城破之日,安抚王世昌自杀殉职。1278年,钓鱼城军民亦到了危急时刻,“知其祸在顷刻,然皆协力而无异谋”[14]11。
钓鱼城军民在30多年抵御蒙元入侵中付出惨重代价,仍意志坚定,艰难支撑南宋半壁江山,但是依然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随着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宋朝已经经历300多年的发展,各种社会积弊相继凸显,现在已经到了谁也无法力挽狂澜之时。加上李德辉频频招降,“使谕其将王立如谕珏者,其辞益剀切”。
(三)王立的艰难抉择
“至元十三年,宋平,唯川蜀久不下。”[13]39681278 年重庆失守后,钓鱼山成为南宋抗元的最后堡垒。合州时值大旱,城中粮草断绝,军民易子而食;城外东川枢密院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钓鱼山。孤立无援的钓鱼山已经到了生死抉择关头,守将王立必须尽快在战与降中做出抉择。当时的情况是,如战,不过是垂死挣扎;如降,又担心“与东府有旧怨,惧诛”[13]3818。王立对部将说:“某等荷国厚恩,当以死相报。然其如数十万生灵何?”⑥正当王立左右为难、寝食难安之际,熊耳夫人促使他做出降元的最后决定⑦。在西川行枢密院副使李德辉的努力斡旋下,钓鱼城幸免屠城。1279年正月,钓鱼城36年抗战结束。三月陆秀夫负宋朝末帝赵昺投海而死,宋朝政权覆灭。王立万分感激李德辉拯救一城生灵。“德辉卒年六十三,合州安抚使王立,衰至率民拜哭,声震山谷,为发百人护丧兴元。”[13]3819
王立开城降元一事,其功过是非,后人持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他有功,“宁屈一己为保全宋室遗民。……王、张二公高风劲节因与日月争光,山川共久,而李公德辉,王公立与熊耳夫人实有再造之恩,亦应享民之祀”。有人认为有过,1942年,郭沫若到钓鱼城考察,题诗曰:“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⑧。郭先生对于王立、熊耳夫人位列忠烈祠极度不满。
(四)王立的忠义作风
对王立投降一事持反对态度的原因主要在于,王立的行为有悖我国传统忠义观。
如果以今天的满汉蒙藏均是中国人为标准,对中国人自己的种族来讲就无所谓忠与不忠了。加上宋朝的各种积弊使得它已走到历史尽头,王立投诚蒙元政权不过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已。并且这个问题并非像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容易划分黑白。其实人世间有很多对立的问题如好坏、忠奸等,都难以草率下结论。对立的双方可能有混同的成分、相似的部分,甚至可能有相反的成分、思想、行为在其间。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时应该持辩证的观点,不应一棒子打死。
在我国正史中,从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开始有所谓的“奸臣传”后,在观念上开始慢慢忠奸分明。除正史外,小说戏剧里对忠奸的判别差异极大、极明显,加上小说戏剧进入寻常百姓家后,忠奸观念越发深入人心,致使我们看到某一历史人物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忠还是奸、是好还是坏。但事实上,历史上的不少人应该戴忠臣帽子的被戴上了奸臣帽;应该戴奸臣帽的却戴上了忠臣帽。比如《宋史·奸臣传》里的赵嗣,根本不是奸臣却被扣上了奸臣帽子;该戴奸臣帽子的史弥远却又漏戴了。在这种观念下成长的王立,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他的一举一动也牵涉到后人对他的评说。对此,他坚定自己为生民立命的信念行事是没错的
如果以保境安民为标准,王立的行为是十足的忠臣。何为忠?“忠之属也”⑨,即尽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⑩“忠陛下之职分。”⑪又有《晏子春秋》中晏子关于“忠臣”的界定:“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说。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而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由此可见,尽心尽力为百姓谋幸福、为君主分忧即为忠。而部分人却把忠君思想扭曲为“忠臣不事二君”⑫。难道对那些荒淫无度的君也要忠心不二?若如此,则成了愚忠,当然不值得提倡。
可见,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就符合孔子仁义的标准,当然也符合忠义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看,王立投降元朝是为挽救“一城生灵”,而非自己加官进爵,当然不应受到谴责。
五、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内圣和外王两方面,内圣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面;外王主要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事方面。从逻辑方面看,内圣即修身,是基础;外王即治事,是外延。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修身的目的是治事。社会历史条件在变,而人心未变、事理未变,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熟练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时事需要灵活应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以此应对人生之事、国家之事、社会之事,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就36年抗蒙战争而言,期间的几任钓鱼城守将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管是因功调离的王坚、被俘殉国的张珏、还是保国卫道的王立,他们都尽忠职守。其言行并不违背中国传统思想,甚至可以说我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和忠义观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各有千秋,所以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宋史·地理志》.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③阳枋.叙大使祠堂记[C]//字溪集:卷八.
④⑤明万历《合州志》卷1《无名氏记》.
⑥民国《合川县志》卷39《王立传》.
⑦王立的义妹,据她自己介绍她本姓李,是当时成都总兵李德辉(安西王相、西川枢密院副使)的妹妹。
⑧此处为钓鱼城碑刻,“宁屈一己为保全宋室遗民。……王、张二公高风劲节因与日月争光,山川共久,而李公德辉,王公立与熊耳夫人实有再造之恩,亦应享民之祀”是陈大文所撰《钓鱼城功德祠碑》;“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刻于护国门外石壁上。
⑨《左传·庄公十年》.
⑩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⑪诸葛亮.《出师表》.
⑫《史记·田单列传》
[1]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宋史:第2册[M].上海:汉英大词典出版社,2004.
[2]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50.
[3]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46.
[4]陈鼓应,译注.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3.
[5]朱熹,译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285.
[6]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法)勒内.格鲁塞著.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0.
[8](清)华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4641.
[9]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宋史:第14册[M].上海:汉英大词典出版社,2004.
[10](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5.
[11]吕小园,艾小惠.钓鱼城为国战争的民族英雄——余玠、王坚、张珏[J].史学月刊,1955(8):12 -17.
[1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宋史:第15册[M].上海:汉英大词典出版社,2004.
[13](明)宋濂,等撰.元史: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钓鱼城记[C]//万历合州志:卷一.重庆:合川县图书馆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