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2013-08-15来凡凡
来凡凡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升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美丽中国”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规划和创新。
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在此次大会上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强调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环境保护战略。之后,中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制定了《21世纪议程》,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方针。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奋斗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走文明发展道路的行动纲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之后,为加强生态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提出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绘制诗意蓝图。“美丽中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被提出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终极目标,标志着我国即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体现了我国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中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生态发展的和谐之美
(一)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
“美丽中国”的表征意义就是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山川河流的秀丽之美。自然环境的优美、气候的适宜、生态系统的平衡等都构成美丽中国的重要指标。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了优美的环境才有美好生活。假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到毁灭,何谈美丽中国和现代化事业?譬如近来,肆虐的雾霾天气笼罩中国大部分的省市,北京等地甚至出现PM2.5指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严重大气污染现象。大气污染指数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水土资源流失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单纯强调GDP的时代已经过去,环境保护的重任已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要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着手。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生态建设并非单方面的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丽中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阶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的统一性。人是自然之子,在与自然相处中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大自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要彻底摒弃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自然和人类是双向互动关系,自然界也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都会带来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美丽中国”的本质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时代之美
“美丽中国”体现的是赋有时代特征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这就是说,将生态发展贯穿于整个发展战略,在生态发展中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推动科学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意识下提倡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导作用,以能源的低消耗、资源的高效用和污染的低排放为特征,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充分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境界。
(四)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份责任。永续发展的理念建构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与地球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也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后代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其实质是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跨世代的公平,体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资源、享受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建设 “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
三、“美丽中国”的实现:生态建设的全面推动
(一)生态发展的路径转型
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整体发展观,以生态维护为出发点,“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现实的生产力,决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的增长,人的基本生存空间和生存需求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促进经济的理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其次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体制。转变高投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路径,推行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产业发展链条;开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能源资源的高效用;实行节能环保,倡导生态消费,对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构建低碳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生态制度的保障呵护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1]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口号上,也需要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生态文明制度主要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测量的硬性指标,以及在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内化成思想意识的软性规则。
要建立健全生态评价体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1]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依靠GDP的线性增长作为指标,应该将环保的指标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建立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国土资源、耕地、水资源方面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政府的规划和干预调整各利益主体在使用公共资源的利益分配;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制度、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在透明化公开化的制度规范下对环境保护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将环境保护制度层面的规范纳入到生态意识形态领域,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倡导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观。强化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公民的环境权利意识以及对政府环保工作的监督意识。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三)生态环境的伦理教育
《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面对生态危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是进行整个生态教育的基石,针对目前大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清晰的把握、生态科学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等问题,只有加强生态环境知识教育,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才能让大众真切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危机感和保护环境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生态素质。生态知识教育走进课堂,要利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宣传等方式普及环境知识。加强网络、新闻、电视传媒的传播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生态知识。生态文明建设还须依靠生态伦理的规范和约束,生态伦理是人对待自然的基本道德规范态度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道德行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等都涉及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要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我们必须转变以往对资源的大肆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意识,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和道德层面,还需要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普法教育推行生态制度的实施,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维护生态安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