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

2013-08-15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困难辅导员群体

刘 林

(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全国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笔者以为,所谓就业困难群体是指主观上有强烈的求职意愿,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求职屡遭失败,在毕业之前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群体。对于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尤其需要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众所周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许多因素是高校辅导员无法左右的,那么高校辅导员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到的就是切实抓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就业困难的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为求职就业做好准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为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应聘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服务。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鉴于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要讲求实效,根据对象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有所侧重和具有针对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自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以后,就拉开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序幕。”[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可以见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所以高校辅导员既要通过就业形势的教育增强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又要通过就业政策的教育让就业困难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能看到可以就业的希望与出路。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而言仅有就业紧迫感还不够,若要想成功就业,还必须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高校辅导员一方面通过让就业困难学生了解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观看各大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的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增强其就业紧迫感,唤醒其沉睡的就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或是主题班会等形式,督促就业困难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确立职业目标只是促进其就业的手段,让其实现职业目标——成功就业才是目的。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围绕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就业困难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在本质上讲就是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和探索职业目标的过程。所以高校辅导员要通过辅助就业困难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让其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和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实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若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就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所以高校辅导员还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积极地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二是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积极地自主创业。三是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转变“天之骄子”的优越观念。四是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地调整期望值,科学合理地降低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标准。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力度

大学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据有关统计表明,当前大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呈异常状态,也即思想和心理呈亚健康状态。所以高校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首先,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指南。”[3]“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思路。”[4]“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态度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怎样界定人生诠释人生,怎样感悟人生评价人生,怎样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等等,就是人生观所要回答的问题。”[4]183“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即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贵贱、优劣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和概括。”[4]185“职业观是指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评价等认识的总和,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5]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对职业观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加强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对于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据有关调查发现,中国乃至世界各大企业都将道德品质作为招聘员工和考核员工的重要因素。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历来都是用人单位十分注重的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6]。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一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二是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习惯。三是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四是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培育诚实守信的品质。

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寻找就业出路的严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引发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和困扰的新问题。”[7]所以高校辅导员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压力释放、情绪调节等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自卑、攀比、抑郁、挫折等不正常的心理等进行纠正和疏导。三是加强挫折教育,就业困难群体往往是在求职过程中屡遭失败和挫折的群体,他们在遭受挫折后会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轻则抑郁、情绪低落,重则产生自杀、自残等行为。

3 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为就业困难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并及时地发布给就业困难学生,让他们积极地投递简历和参加面试;另一方面,要联络社会爱心组织或机构,将就业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求职意愿反馈给社会爱心组织或机构,借助社会爱心组织或机构的力量为就业困难群体拓宽就业渠道。

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高校还要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去,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贡献应有的力量。此外,高校还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8]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讲到:“广大校友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母校的宝贵资源。”[9]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是联络在社会上从商的校友直接回校招聘员工。二是利用校友在社会上人脉,引荐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三是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知识讲座,介绍企事业单位招人、用人标准等知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就业困难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家庭的社会关系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资源之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家庭是社会关系的一个节点,每个家庭都会与亲戚、朋友建立长期的联络,而且每个家庭成员也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与就业困难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络,提醒和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的家长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搜集就业信息。此外,高校辅导员在接触就业困难学生家长的时候,还要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许多学生的家长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过强,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感到“压力山大”。

总而言之,就业困难学生能否克服就业难题,成功就业,关键还是要靠其挖掘自身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地投入到就业竞争的队伍中去。大学生在校期间也不是与社会脱节,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总会与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一是要鼓励就业困难学生利用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扬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勤奋好学的作风,给实习单位留下好印象,如果实习单位需要招聘员工,势必会优先考虑录用踏实肯干的实习生;即使是实习单位不需要新员工,那么给实习单位留下好的印象,如果有相关单位需要招聘员工,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也会考虑帮忙推荐。二是提醒就业困难学生与初中、高中的同学或朋友保持经常的联系,请他们帮忙留意招聘信息,以达到资源共享,收集更多就业信息,快速就业的目的。

4 创新就业工作方法和就业服务的模式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采用人性化、个人化、积极主动的工作模式,走进就业困难群体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全心全意地为其就业服务。

第一,高校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就业困难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就业困难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长的过高期望,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与同学之间的不恰当比较,他们是高校学生问题的高发群体。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走访宿舍、召开座谈会、单独谈心等方式及时地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和就业状况,并根据掌握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二,高校辅导员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信息资料库。为了提高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和指导的效率,促进就业困难学生能快速就业,高校辅导员很有必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资料库。信息资料库内容包括:①基本内容,比如,姓名、年龄、性别、专业、籍贯、政治面貌等。②能力素质内容,比如,参与社会实践情况、获奖情况、英语等级通过情况、计算机水平、兴趣、特长、优缺点、日常表现等。③求职历程的内容,其一是求职意愿、期望和条件;其二是应聘过几家单位和应聘什么岗位;其三,学生自己总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其四,学生是否对自己总结的问题采取了必要的补救措施等。④家庭状况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数量,家庭就业成员的数量,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等。高校辅导员通过就业困难学生的信息收集,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为其推荐就业。

第三,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网络渠道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进高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和指导。①建立就业困难学生QQ群和飞信群,通过QQ群和飞信群,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将就业信息发布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情况。②通过邮件、微博、QQ日志等方式,为就业困难群体及时地发布信息,并要求就业困难学生要积极地投递简历和参加面试。③建立班级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即专门选任一名从事就业信息反馈工作的班干部,及时发布学校的招聘信息和反馈班级的就业动态。

第四,高校辅导员要对就业困难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帮扶。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中的贫困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高校辅导员要对就业困难的贫困生高度关心和重视。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地为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另一方面要从就业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就业困难的贫困生解决参加招聘会或面试的路费问题。此外,还可以优先组织就业困难的贫困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班或就业技能培训训练营等,并给予一定的费用资助。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问题。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外,高校也义不容辞地要对就业工作有所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要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就业工作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拓宽就业渠道的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更要尽职尽责,提高业务能力,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求职应聘的知识和技巧,主动地关心、帮助、爱护和鼓励每位就业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心态和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和姿态去面对就业问题。

[1]黄兆团,朱国华.高校毕业生就业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生出版社,2008:12.

[2]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6-77.

[3]孙正聿.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8(6):35-37.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革华,潘琪.深圳特区“90后”大学生职业观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43-4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

[7]丁宁.就业压力大应能力差与人交往困难情感创伤难愈[N].黑龙江日报,2007-06-25(4).

[8]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2):27-28.

[9]江泽民.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5(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猜你喜欢

困难辅导员群体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选择困难症
有困难,找警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