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电视肥皂剧翻译中的价值——以《欲望都市》翻译为例

2013-08-15吕文萍

关键词:欲望都市肥皂剧原语

吕文萍

一、电视肥皂剧翻译的研究现况

电视肥皂剧(soap opera),通常指一出连续很长时间的、虚构的电视剧,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 (serial)。几乎所有的肥皂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或者叫做 “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自20世纪80年代,肥皂剧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文化垃圾”,“肥皂剧这一形式的长盛不衰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张得益于其所具有的魅力和文化合理性。”“从学术的视角重新理解肥皂剧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电视观众,更加注重电视观众的积极主动和见多识广的一面。”

“美剧”属西方肥皂剧的典型,如今中国人欣赏美国影视作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能看懂或听懂原文的人的数量却相当少,因此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钱绍昌教授曾指出:“目前我国的影视翻译水平较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翻译质量不高,报酬较低,版权意识淡薄等问题”、“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

二、文化翻译观和译者主体性

传统译论认为作者和原著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译者被称为“舌人”、“仆人”,“戴着镣铐的舞者”。译者遵循的是“忠实性的原则”,追求的是译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既反映了翻译的难度,也反映了译者得到的欠公正的评价。现代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的“语篇等值”,彼得·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也均主张以原作为权威,追求译文与原作全面契合。传统理论一方面推崇“忠实”,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那些“不忠实”甚或“叛逆”译作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这种矛盾现象正说明以单一的语言学和文艺学方法为基础的传统译论已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

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界开始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关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文化学派的学者“都把文学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综合体”,“翻译在特定文学当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翻译对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该学派的共同特征就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式的研究范式。”。因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其中勒斯菲尔和巴斯奈特为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巴斯奈特的 《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对此转向的总结简述之: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化,实质是文化交流;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在翻译中应承认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动态文化和动态语言导致可译语言的相对性;不赞成对语言结构的精确分析以形成规律的做法,认为翻译理论应为翻译实践服务。

译者主体性,表明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充分理解原作的语言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加结合译入语的文化和语言特点,配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抒发,社会规约即文化意识等进行翻译。“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三、译者主体性在肥皂剧翻译中的体现

(一)电视肥皂剧的原语特点

口语化和简短化:肥皂剧所依赖的媒体是电视,肥皂剧讨论的问题非常典型,就像与邻居聊天一样,语言非常口语化和简短化。

场景化和社会化:肥皂剧能够吸引观众在于它们能够真实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形式和节奏。在肥皂剧中,观众与文本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过程,对电视的理解就是对电视节目的解读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他们对节目类型的理解,收视目的以及他们的社会认识资源。

亲身体验化:观众会对角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让角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肥皂剧文本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文化信仰,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我们可以信赖的朴素智慧,通过像剧中角色那样的行为来理清自己的问题。

多种解读化:肥皂剧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发挥其解读能力的空间。文本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使得观众可以根据他们自己可能的或认为有意义的想法得出某种规律和结论。

(二)译者主体性在肥皂剧翻译中的体现

根据以上对电视肥皂剧的原语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电视肥皂剧反映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将社会道德规范深入其中。同时,“解读”是受众对电视文本态度的关键点因此,译者首先要能够行使一个普通受众的角色,能动地去解读它,然后将之转化为使译入语国家获得最大限度同等感受的文字。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欲望都市》里的一些翻译实例。

片中讲到两个男女一见钟情后,“for the next two weeks they snuggled”,将“snuggle:依偎,紧贴”翻译成”浓情蜜意”。译者既要将文本所展现出的西方男女在热恋中的感情浓烈表达出来,又要给汉语读者一个同样的感受,即爱情来后的温馨甜蜜,所以用”浓情蜜意”这个汉语习惯的四字短语。西方人看到”snuggle”,中国人看到“浓情蜜意”,都会想到热恋的美好和彼此如胶似漆的依恋。凯瑞偶遇曾经的三合三分的男友时:”you seeing anything special?”中的“anything special:特别的事儿(人)”翻译成“另结新欢”的原因是,如果翻成“你遇到特别的那一位吗?”觉得很拗口,因为外国人说someone special意思是某个人与众不同,正对口味。而中国人此时没有这种表达的习惯,所以要以另外一种普通且简短的表达方法“另结新欢”,两种说法都表明了曾经爱过的人对对方爱侣一事的关切,而且直截了当。相类似的汉语四字翻译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shallow”译成”目光浅薄”;“shout from the rooftops” 译成 “公之于众”,“up and coming” 译成 “前途看好”;“light of recognition”译成“似曾相识”;“you heard me” 译成“你心知肚明”等等,这些都是汉语四字短语表意凝炼的充分体现。前面我们有提到过电视肥皂剧口语化和简短化的特点。所以运用四字短语不仅符合汉语口语表述习惯,更增添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凯瑞跟女友谈论起男友大人物时,说他”discover my weakness is greasy chinese”,“weakness”被直接翻译成”喜欢”。译者是在解读原文”男友专找女友喜欢的东西,凯瑞认为她的男友找到了攻破她的地方因此用了weakness一词”的真实含义后,才用了”喜欢”一词。西方人即原语可能更在乎追求者的动机——男人抓住了女人的某些特点即弱点,而中国人相对来讲更在乎被追求者的感受——女人得到了她喜欢的东西;笔者认为“喜欢”一词翻译得很成功。因为“爱”存在于所有国家,而“爱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体现。如何让译入语国家的观众得到和原语国家相同的感受,这即是译者要做到的。同时它也体现出电视肥皂剧的场景化,社会化。

“it’s delicious”被翻译成“好好吃”;“ten millions of” 译成“一大票”;“sounding trite” 译成“老套”;“not all perpared for”被译成“没想到”;“confront” 译成“摊牌”;”loving that”译成“真高兴” ;“can’t be good” 译成 “不是好现象”;“that’s it” 译成 “结束了”;”New York Inspiration” 译成“纽约奇女子”;“that’s sick” 译成“大变态”;“hopelessly smitten” 译成 “拜倒在石榴裙下”等等一些翻译使我们看到的是相当通俗的汉语口语和一些流行用语,它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创造性的翻译在内。在简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译者的心思和他们能动将原语转换成译语,使得译语观众也能够同剧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所以电视肥皂剧的翻译更多的是文化交流,更是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四、结语

相似的例子在《欲望都市》中还能找到很多,该剧也只是众多美剧的一个典型。电视肥皂剧的语言模仿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语言但蕴含的是社会道德的朴素真理。如何将日常语言带入译语中,如何将朴素真理以译语最朴素地方式告诉观众,这就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文化翻译观特别是巴斯奈特的一些观点在电视肥皂剧的翻译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该理论尤其强调文化语境当中翻译的灵活性,使译者不再囿于过往的语义对等的翻译观而能充分大胆地应用其主体性,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间传播电视肥皂剧并能保留其精髓的有效途径。

[1]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2]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4]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 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张秋宇.文化翻译学派理论对影视翻译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22).

[8]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eg,1991.

猜你喜欢

欲望都市肥皂剧原语
欲望都市
西方女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为什么称电视剧为肥皂剧
《欲望都市》开播20年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女性的欲望背后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审美·受众·娱乐:新时期中美“肥皂剧”对比研究
肥皂剧也能造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