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秦腔《西京故事》看中国文化的“崇高”价值

2013-08-15何辉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2期
关键词:西京崇高农民工

何辉英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现代秦腔《西京故事》自上演以来就好评如潮,广受欢迎。这是一部讴歌新时代农民工高尚精神风貌的好戏。文化部部长蔡武盛赞“这部戏是目前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更有专家认为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上均达到了现代戏创作的新高度,是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戏力作”。《西京故事》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一是因为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及广大劳动百姓的生存状态,每个观众几乎都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二是该剧热情讴歌了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勤劳朴实、奋发拼搏的精神风貌,从他们身上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崇高”;三是演职员阵容强大,精英荟萃。该剧由曾获“文华编剧奖”的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由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导演奖”的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査明哲执导、由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李东桥担纲主演。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西京故事》所蕴含的“崇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道德高尚的传统美德,是真、善、美三大价值要素的最高综合体,“崇高”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要传递而且值得传递下去。基于这一思考,本文将探讨以下三点:(1)中国文化的根——“崇高”;(2)《西京故事》中蕴含的“崇高”价值;(3)通过戏剧传递“崇高”价值的构想。

一 中国文化的根——“崇高”

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价值。现代西方文化的最高价值是“自由”,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则是追求“崇高”。根据《辞海》中的解释,“崇高”的含义是:“(1)美学范畴之一。指体积、力量上巨大或精神上雄伟,令人惊心动魄,起先感到压抑和痛苦,然后心向神往的现象。它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之中,是崇高感的源泉。(2)高尚。因此,“崇高”的意义在于表达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康德在他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中将美分为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指出“崇高使人感动”,“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同时还强调悟性是崇高的,勇敢是崇高而伟大的,真诚和正直是纯朴的和高贵的,彬彬有礼是道德的优美,无私奉献是高贵的,“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所有这些崇高的特征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沉淀的文化价值恰恰是不断地追求上述种种崇高。那么,“崇高”可以理解为一种美的最高精神或境界。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崇高”是真、善、美三大价值要素的最高综合体。什么是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指社会或文化事实与呈现的内在意义。尤其是文化研究中,文化价值并不仅仅与欲望、利益相关,而更多地在精神层面被定义为与是非、善恶、美丑等人生意义相关。其标准或准则也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群体相联系,并总是通过群体的价值准则来投射和影响个人的价值或行为取向。”一种文化体现了这种文化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文化精神的核心。“崇高”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文化的最高价值。当人在崇高状态之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作为中国文化最高价值的“崇高”,主要有如下表现:

1.追求道德高尚

比如有正义感,有良知,有责任心,尊老爱幼,无私帮助,不求回报等等。这些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高尚,通常是以“礼”为标准的。例如,孔子就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道德是文明国度里人们美好的想往。

2.追求品质高尚

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不断地改造现实、改造环境。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品质的伟大人物,大多具有不为社会落后腐朽势力所屈服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例如,忧国忧民的屈原为了坚守他的政治信念和崇高人格,历经种种陷害,惨遭放逐之苦。但他虽九死犹未悔,直至在汩罗江怀石自杀终不改变其人格信念和爱国之心。

3.推崇高尚的人生观

尽管人类大都追求物质利益,但一般都不会将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在最高位置。社会的主流还是倾向于追求精神的崇高而非只是物质的追求。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人就会在物质利益面前豁达开朗,生活幸福。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仅仅是人生内容的部分,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人生才会变得更丰富,更灿烂,更辉煌。

4.尊重和被尊重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尊重他人,也被他人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正如美国学者伊斯雷尔·谢弗勒(Israel Scheffler)所强调的:“作为意向性的、规范的创造者的人类具有共同人性,需要一种基本的尊重。不管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不同,都应该认识并珍视人的尊严。在我们思考教育与社会所应该具有的所有价值观中,对人的尊重应该居首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相互尊重,人们才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和伟大,才能相互友爱、和谐相处,进而创造美好的社会,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二 《西京故事》中蕴含的“崇高”价值

秦腔《西京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普通人的故事。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又迎来了罗天福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剧情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罗家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台戏通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

农民工在中国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京故事》讴歌了现代社会中农民工这个群体诚实善良、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剧中核心人物罗天福是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展现了千千万万普通农民工朴实无华、坚韧不屈的崇高特质。他当过村长,在村民中颇有口碑;他当过民办教师,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他打千层饼的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来到西京,他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个,具备许多中国农民典型的优良品质。他看重知识,也寄希望于知识,“你姐弟都把名牌大学念,是家乡最红最红的红杜鹃”的唱词充满着他对文化对知识的敬仰;他尊重劳动,尊重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面对未来的信心,“梦既然有,苦就该尝,日子迟早会过亮堂,咬咬牙啥事都通畅,那太阳一定会照上咱脸庞”,唱出了主人公对梦想的确立和执着。罗天福的身上体现了“崇高”这一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

剧中一棵屹立在舞台一方的千年唐槐以及罗天福坚守了一辈子的那两颗老紫薇树象征着一种无限的价值和崇高的精神。罗天福与东方雨老人固守着上千年的老树,实质上是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树,更是守护一种思想。那是一种根基,一种价值。作者构思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树,而且还是无形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民族的根基、民族的价值——“崇高”。“《西京故事》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主流励志、宣扬民族精神的大戏”。

故事的矛盾在甲成的一次又一次迷失中升级。最后甲成离家出走,罗天福终于表示,自己对天、对地、对这个世道,对自己的儿子,“投降了……”,故事在此达到最高潮。这位父亲,曾三次跌倒又三次接拢的脊梁,终于面对儿子,弯下了。强光单独打在这位农民工父亲身上。因为儿子,这位一直坚强、从未屈服的老人终于“脊梁断裂形枯槁”,他的“西京梦”破碎了。这位父亲的脸上写满无尽的痛苦与失落。然而,蓦然间,“我大,我爷,我老爷……”秦腔黑头的唱腔昂扬楔入,罗天成突然抬起头来,再次站起,“这步棋谁都能走,但我这个家长不能逃”,整个心里挣扎的过程,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地震撼。一位农民工父亲、一位中国传统家长、一位挺直着脊梁的寻梦人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罗天福告诫儿子,“凭劳动获取回报最是立得稳、靠得住、扎得牢”,要儿子坚持信心不放弃。父亲的开导和东方雨老人的规劝,使得儿子甲成重树生活的信心,并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紫薇树就是祖祖辈辈坚守的信念之根、道德之本,象征着最宝贵的“崇高”精神。最终,《西京故事》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弥合了两代人的冲突。

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是罗天福也是整部戏所传达的最基本的生存价值观,是“应坚守的底线”。该剧不仅展现了普通大众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同时还蕴含着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这一新时代的“崇高”的价值。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广大的农民工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城市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理应活出自己的尊严,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推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题曲《这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此曲在剧中的反复吟唱渲染了剧场的气氛、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那沧桑、清亮、呐喊般的歌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随着剧情的深入,简单而有力的歌词的反复出现和强调,使得整个剧的震撼力层层推进,达到高潮。尤其是最后的谢幕更是给观众带来别开一面、耳目一新的视听感觉和感动:在苍凉劲拔、气势恢宏的主题歌延绵不停歇的吟唱声中,剧中人物众农民工、东方雨老人、居委会主任、房东阳乔一家、最后是罗天福一家依次登台亮相,与此同时剧中多次唱到的“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的歌声再次响起,震撼全场,直入观众的心和灵。剧终之后这歌声久久回荡在观众的耳旁,令人思索,激人奋进。

三 通过戏剧传递“崇高”价值的构想

文化价值需要传递,这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基本需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社会通过传递过程而生存,正和生物的生存一样。……没有这种理想、希望、期待、标准和意见的传达……社会生活就不能幸存。”“崇高”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它需要传递且值得传递。

中华的文化价值“崇高”将如何进行传递?这一文化价值的传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而通过戏剧舞台来传递则更为直观、有效,因为戏剧表演真实的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更能直入人心,唤起共鸣。“戏剧艺术有史以来即具有仪式性、神性,是舞蹈、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的源头,也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最具公共影响力的艺术”。因此,通过戏剧艺术的手段来传递中国文化中之最高价值“崇高”,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更何况,“戏剧本身就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苏联美学家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说得更加具体:“艺术在其整个历史时期中,以其他人类活动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极端的、最大的准确性反映文化的完整性……因此,艺术总是一面特殊的‘镜子’,文化在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看到自己的形象”。

不过,这对于受电影、电视冲击的当代戏剧艺术来说无疑增加了一份压力。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与普及,戏剧这门古老的综合艺术正面临着挑战和危机。戏剧该如何去获取新的生命力,继续保持它在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当代各国戏剧理论家和艺术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戏剧舞台要承载起传递文化价值的重任,那么戏剧艺术家们就必须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探索戏剧发展的新路子。保持传统也好,改革创新也罢,只要能唤起观众的注意,不至于人走场空,就仍然成其为戏剧。像《西京故事》这样的好剧目能抓住千千万观众的心,他们的经验值得广泛宣传和推广,亦可将其改编或移植到其他剧种。此外,除传统的戏剧模式外,还可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中的戏剧表演模式,即通过跨文化戏剧来丰富本土戏剧的创作,或将高科技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入到戏剧舞台中,就像英国1927剧团编演的剧作《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那样,将无声电影、动画创意、音乐效果与舞台表演完美地结合起来,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跨文化戏剧实践与研究正如火如荼,各国戏剧家和研究者们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戏剧翻新。相信在跨文化戏剧实践和研究的盛世影响和推动下,中国的戏剧舞台能重现往昔繁华,更多的观众能重返剧场。那么,中国文化的“崇高”价值定能随着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永恒的传递。

[1]庄维嘉.从《西京故事》看戏曲现代戏创作[J].艺海,2012(2):36-37.

[2]丁念金.中华文化最高价值视野中的学习评价思路[J].基础教育,2011(5):75-80.

[3]陈吉德.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第2版)[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美)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丁 烨.《西京故事》:普通民生视角背后的精神丰碑[J].艺海,2012(2):35-36.

[8]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M].Montana,U.S.A.: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9]凌建娥.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多棱镜及其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与文化”创新团队学术论坛,2011(1).

[10](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猜你喜欢

西京崇高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听海
凿壁偷光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无名的崇高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编辑部的故事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