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的解读
2013-08-15冯思淇
冯思淇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段话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概括和提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发展方面脉络日渐清晰,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日益深化。
所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就是回答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这种整体性认识克服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独立分割状态,以更加明确的历史视野和更加精准的历史视角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理论层面,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二是在实践层面,包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继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之后的又一次历史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层面认识
(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告诉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指出,这个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众所周知,理论一方面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将随着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有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结果,就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 “两大历史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党解放思想,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制定和实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已经很难把中国和 “贫穷落后”联系起来,但我们不能妄自尊大,十八大报告告诫我们: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在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后,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将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同 ‘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也必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种范例。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从五个方面展开,就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核心和归宿在于实现人的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人的发展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是人的发展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是人的发展的环境依托,就是使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富强的中国、民主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泱泱大国任人宰割。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中自强不息,苦苦探索的就是怎样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自立自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要 “积极抓住并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目标是为任务而设的,明确总任务就明确了目标的指向性,也就赋予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这个总任务就是我们的 “中国梦”,就可以把亿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为梦想而共同努力奋斗。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认识
(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奠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们期待,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闯出了一条新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考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向前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方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来越近。道路的开辟实属不易,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这条道路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人民群众,总的遵循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客体是 “五大建设”,本质和核心是 “以人为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就是根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观层面涉及基本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微观层次就是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可见,这是 “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时代同步,与国情契合。相对于当今世界某些国家地区经济萧条政局持续动荡,中国则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福祉不断增加,国内政局平稳,这更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十八大报告拓展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可以说是党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有利于形成党的话语体系,是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发展,体现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必将极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编译局编.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7]阎树群,张艳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