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2013-08-15
思想理论建设为何是党的 “根本性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应该说,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前提,理论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基础。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只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增强共产党人辨别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思想理论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摘自人民网
品读 “党性和人民性一致”观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无影又无形,却是人间定盘星。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也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有机统一,才能保证宣传思想工作不偏离方向,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党性是方向,人民性是根本,两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方向不能错,根本不能丢。必须在坚持党性的基础上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固本强基,在坚持人民性的前提下维护中央权威、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是历史必然选择。
“党性和人民性一致”观、 “统一”论,是向来就有、从来就是的,必须长期坚持、贯穿始终,才能真正保证方向正确、根基牢固。
——摘自人民网
群众路线是破除“四风”的必由路径 破除“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必由路径,解决好 “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干、谁来评”四个核心问题。
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打牢破除 “四风”的思想根基。 “为了谁”,事关成效,事关根本,破除“四风”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依靠谁:一切依靠群众,汇聚破除 “四风”的实践动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破除 “四风”的重要动力源泉。怎么干:从群众中来,掌握破除 “四风”的工作方法。
要把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贯穿到破除 “四风”的全过程。谁来评:到群众中去,检验破除“四风”的实际效果。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评判权。
——摘自 《人民日报》
从五个维度改进新形势下党群关系 传承党的群众路线核心价值的维度。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内在动力。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维度。今后判断党群关系是否正常的标准,是一个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执政党与一个公民素质越来越高、社会自组织能力越来越强的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执政党与新媒体互动的维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党的主张、传递民主诉求、形成党与社会良性互动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特别重要特别急迫的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群体,主动占领阵地,引导舆论走向,而不要被动应对。疏通人民群众诉求制度渠道的维度。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制度主渠道,来表达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各方面诉求。着力理顺权力授受关系的维度。新形势下把民主新路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安排,成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超越前人的重要使命。
——摘自 《学习时报》
三中全会可能突围的几个领域 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这是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也是阻碍我国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最大硬骨头所在,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政府怎样放权。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 “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 “王牌”引擎,必须扎扎实实推进。第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项财政关系。应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财政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划分和财力配置,实现中央和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第五,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六,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理顺价格调节体系。第七,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第八,深化对外开放,开拓未来发展空间。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绝学不能绝 绝学,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这个论断是由西夏文字专家史金波提出的,对此,甲骨文研究学者王宇信评价说:此言得之。他以甲骨文为例,说明绝学的文化功绩无法磨灭。他说: “世界三大文字只有甲骨文流传至今,与殷商同时期的古埃及新王国以及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都不如我们丰富。我们现有的15万片甲骨文,惟妙惟肖地刻画、演示着我们先人的生活状态。这些文字告诉我们的文化血脉源头何在,我们是从哪里而来。”
绝学,是面临失传的濒危学科的统称,多因冷僻、艰深,被人视为畏途,不敢近染。 “其实绝学早已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文化中,其意义非比寻常,必须有人来研究。”
——摘自 《光明日报》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出国? 在1919年五四运动大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形成了主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先进人士。毛泽东通过认真研究,他认为:“我觉得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所以,他在《致陶毅信》中说: “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从1920年初起,毛泽东就在为赴俄国留学做积极准备。但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产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始时并不稳固。这是由于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对它进行武装干涉,旧沙俄的军队也发动叛乱,占领了俄国的远东地区。这样中俄之间的交通也就中断了。毛泽东在1920年6月7日 《致黎锦熙信》中曾说: “同住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既往。”可是,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组建长沙共产党小组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繁重工作,毛泽东出国留学的计划最终没有能够实现。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斯大林的 “切磋”
1949年1月6日至17日,在中苏关系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就如何结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频繁交换函电,商谈对策。这些电报,探讨了如何应对国民党提出的所谓和平谈判问题、如何回答国民政府邀请英美法苏四国政府居间调停国共停战议和的问题、建立联合政府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主人士的问题以及苏联援助问题等等。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国民党谈判的八项条件,基本上反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往来函电的内容。这些函电,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