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解读古代教育
2013-08-15周小雨
周小雨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了解古代教育,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现代教育更好、更健康的发展。立足信息时代特点,在现代电子技术运用视角下,笔者认为我国古代教育对今天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在教学内容与实践中突出育人核心
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对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传统的蒙养教育始终把儿童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如《童蒙须知》认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是蒙养教育的基本要求,《童蒙须知》和《训蒙规约》对于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都规定了详细准则,并强调要从小严格训练,打好基础,习惯成自然。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行忠信”,包括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孟子从“明人伦”及其“大丈夫”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其实质是更好地维系氏族血亲的关系,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太平。
在技术异化人类行为的时代,我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幼儿教育要注重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今幼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重知识学习,熟读牢记,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严重不足。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人类的生活世界沟通;其次,要把伦理道德教育增添到教学内容之中。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现代教育不仅要培育高知识人才,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德育人。在教育中树立人文价值,培植人文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现代电子技术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应该发展以下教学原则与方法:
2.1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要适当、适时地给予诱导、引发,即“开其意”、“达其辞”。“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进一步说明了诱导、启发对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现代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倘若一开始当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就盲目急切地告诉他解决的方法,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这就是阻碍现代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诱因。教师要尝试从比较浅显容易理解的事物出发阐释出比较深刻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抓住教学的最佳时机,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2.2 因材施教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炼语言相当准确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辞,由也喭”;孔子还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启示很大,首先要真正了解学生,仔细观察,教育教学不要脱离学生实际;其次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长,使其各尽其才。信息时代我们拥有了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方式和获取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和学生,此时,我们更有条件和理由实施因材施教。
2.3 持志养气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即精神状态,两者密切相连,互为因果。因此,既要“持志”,又要“养气”。现今教育,尤其是当代高中生、大学生们都空有远大志向,精神状态严重空虚。近年来,各地传媒不时报道中小学生不堪应试竞争带来的精神重负,甚至出现了若干轻生的事件。这是现代教育的罪孽。不仅仅是13岁的孩子,哪年没有几个大学生自己走上了绝路?如果输入自杀、跳楼等字眼,百度上会立马出现一串串血淋淋的事实来。如今的大学生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往往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俗语说,“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仍”,意思是劝人们不要和他人攀比。适度的阿Q精神也是必须的,富有富的门道儿,穷有穷的活法儿,适度降低自己的物质生活标准,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必须的。
2.4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意思是说教师只有边教边学才能达到教学互促的效果。教师本身的学习和教学相互作用,从而共同促进教学不断进步。当然“教学相长”后来也被引申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现在的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改变一本教案终身使用的停滞状态,积极乐观地推进教学不断进步。
3 培养科学有效的的学习方法
3.1 业精于勤
“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奋刻苦;反之,如果终日嘻嘻游乐,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读书学习,唯有勤奋才能有所收获。朱子读书法即学习方法中也强调要“着紧用力”,主张读书既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毫不松懈,持之以恒;也要在精神上专一精进,多管齐下,发奋努力。
学习是每个学生最为熟悉的事情,也是我们最期望学生能够主动做的事情。许多教师往往会叹息:现在的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年轻人在安逸的生活中斗志正在逐步消失,真正勤奋刻苦的人被质问所付出的是否值得,“读书无用论”正日渐充斥着年轻人的大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失学率逐年上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被视为一种“时髦”而被盲目跟风。对于那些曾经刻苦勤奋而有幸进入大学深造的人来说,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整天浑浑噩噩,浪费了宝贵的青春,从而两手空空而归。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勤奋刻苦依旧是最牢靠的通往成功的方法。怕吃苦就不要踏进学校的大门,现代教育依旧需要像古代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3.2 学贵博精
所谓“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以求博学,扩大知识面。所谓“专精”就是要做到深入思考,阅读书籍一定要探求书中精华,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要旨,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中广博地积累知识是达到学业精深的基础,否则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是很难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地步的。颜之推指出“夫学者,贵能博闻也。”可见广泛阅读天下之书的重要性。董仲舒也提出“博连精思”的学习方法,读书和学习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要把握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深入思考,把握要旨。
反观我国现代的大学生、研究生教育,以博览群书来扩大自身知识面又有几人能做到。有人抱怨,现在是“学士不学、硕士不硕、博士不博”。其潜台词是抱怨学生心有旁骛、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都在熬日子、混文凭,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勉强应付。“博学”尚且如此,更别说“专精”了,本科生老师求着学,研究生老师赶着学,当今教育之下的学生们很少能够深入思考,把握书本知识的要旨,这就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当今的莘莘学子们应该像古人们学习那样“博学”而“专精”。
3.3 虚静专一
董仲舒提出的“虚静”,就是要求学习时要排除杂念,集中精力,保持头脑清静澄明,虚心以求。而且学习还要专一,王充提出了“专心致志”的学习方法,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做每一件事情,的确是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这里的“虚静”在荀子的“虚静积渐持恒”的学习方法中也有提及,所谓“虚”,不是虚无,而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新观点。颜之推也强调学习要虚心:一方面不要妄自尊大,骄傲浮夸;一方面要广泛请教有专长的人为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华民族历来是以智慧、勤奋著称的民族,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无处不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重成才,轻成人;重文凭,轻人品,这一切也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师长无时不刻不在给你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你读书是为了成功,就是为了挣好多好多的钱,正是这种狭隘的成功观扭曲了学子们的心灵,他们大都不安于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习不专心,心中杂念横生,不但学问没做好还影响前程。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根源,与任何人交往,都要真诚以待,同时要注意交往的智慧和方法;对待任何功课,都要认真学习、主动求教;对待任何一件事,答应了就要真心实意地责到底。
3.4 求真“问难”
王充主张做学问要有“问难”的批判精神。学习者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韩愈强调“思义立新”就是说不仅要以古人为师,而且要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学习者要直抒己意、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过程,其中“审问之”就是要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学会提问,显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达到更高层次有效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启发,在学习上好问求教、切磋交流,愉快学习,少犯错误。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形态,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对话教学仅仅流于形式。为了开展对话教学,有的学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堂式”课堂设置,采用U型或圆形的课桌排列形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却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师生、生生之间真诚地、平等地对话。大部分学生并不是缺乏问题意识,而是内心恐惧害怕自己的观点被老师所压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不敢发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因此,对话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对课堂中的权利系统进行批判、反思,从而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声音的话语环境,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被扭曲。
[1][2][3][4][5][6][10][11][12][14][16][17][19]张传燧.中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3,46,52,78,54,67,77,179, 285,173,159,72,181.
[7]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1.
[8][9][15]铁铮.大学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79,311,238.
[13]李树培.教育与生活——内尔·诺丁斯《批判性课程》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2,(2):32-38.
[18]王晓燕,谢云挺.中国教育问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7.
[20]张光陆.对话教学的课堂话语环境:特征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