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鲁卡因治疗腹型荨麻疹疗效分析

2013-08-15何逾祥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3期
关键词:普鲁卡因腹型荨麻疹

何逾祥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广东佛山 528000

荨麻疹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所有类型及亚型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性皮肤表现,即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组织病理学在组织学上,风团表现为真皮中上部的水肿,伴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淋巴管的扩张,而血管性水肿类似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周围不同程度的混合炎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还可以有轻到中度的肥大细胞增加[1]。当这种变化累及消化道时,则产生腹痛、呕吐、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的临床表现,称为腹型荨麻疹。对于部分腹型荨麻疹,一般的抗过敏、抗炎治疗疗效欠佳。我院儿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腹型荨麻疹患儿104例,其中50例除常规抗过敏、抗炎等治疗外,加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儿科收治腹型荨麻疹确诊病例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病例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6.8±2.5岁,病程4±1.6天,存在明显感染因素者33例,重症患者4例;对照组病例54例,男24例,女30 例,年龄7.0 ±2.2岁,病程3.8±1.2 天,存在明显感染因素者44例,重症患者5例。两组病例在年龄(t=0.434)、性别构成比(X2=0.03)、病程(t=0.724)、存在感染病因病例比例(X2=3.24)、重症患者比例(X2=0.05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诊断标准:参照《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指南》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拟定。皮肤病变符合以上专著,同时伴有腹痛或(和)呕吐或(和)腹泻或(和)消化道出血,并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予以大剂量维生素C、钙剂及H2受体拮抗剂静滴,口服抗组织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存在明显感染因素者,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等综合分析分别加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重症病例在有效抗生素前提下短时间加用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加用普鲁卡因10mg/(kg·d)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浓度0.1%),连用3-5天(视消化系统症状、体征消失情况定)。

疗效观察:记录所有病例达到以下观察指标:呕吐消失、腹泻减轻(性状好转或(和)次数减少)、腹泻消失、腹痛减轻(包括主观症状和体查体征)及消失所需要的时间(小时),分别获取各自的平均数、标准差并进行比较。其中,腹痛的减轻和消失这两项指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病人感觉个人差异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为减少干扰,均综合患儿主诉、家属反映、巡房护士反映等多方资料,并注意医护人员的询问技巧而得出最终数据。

疗效标准设定: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消失,食欲恢复;②有效:72小时内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不包括显效病例);③无效:经72小时治疗后,腹痛、呕吐、腹泻三大观察指标中,至少有1项改善不明显。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减轻、消失所需时间(小时)比较,观察时间为120小时。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比较(,小时)

表1 两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比较(,小时)

呕吐消失49 62 ±10 48 83 ±12 9.371 <0.01 44 36 ±7 47 46 ±9 5.888 <0.01腹泻减轻 28 38±8 31 51±10 5.475 <0.01腹泻消失 28 71±11 31 87±15 4.629 <0.01腹痛减轻 50 44±9 52 66±11 11.03 <0.01腹痛消失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经X2检验,显效率X2值4.29,总有效率X2值3.89,观察组在治疗腹型荨麻疹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讨 论

荨麻疹大多是变态反应所引起,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者,主要是第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通常是IgE,少数病例是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非免疫性荨麻疹,主要是通过cAMP的作用,引起组织胺的释放[2]。大部分急性荨麻疹病例可以通过常规的抗过敏、抗炎等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但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病人,特别是感染所致者、腹型荨麻疹病例,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而应用小剂量普鲁卡因封闭治疗则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普鲁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局麻药的基本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胞膜电压门控性Na+通道,引起Na+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促使非活化状态的Na+通道闸门关闭,阻断Na+通道,传导阻滞[3]。普鲁卡因对神经细胞的这种作用特点,在临床上起到了调节神经兴奋与抑制,调节血管舒张与收缩及渗透性的作用[4];另外,普鲁卡因可阻断过敏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阻碍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并抑制集体继续产生抗体[5]。因此,普鲁卡因在治疗腹型荨麻疹方面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小剂量、低浓度(0.1%)静脉应用普鲁卡因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引起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须注意的是其过敏反应,除常规用药前做皮试外,还应警惕皮试阴性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本文中观察组病例在应用普鲁卡因的过程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总的来说,小剂量、低浓度(0.1%)静脉应用普鲁卡因在治疗腹型荨麻疹方面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1 惠坤,唐利,李承新.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指南:定义、分类和诊断.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8):769-77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7.

3 金有豫.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

4 罗德诚,陈文彬.临床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9.

5 黄晓曼.普鲁卡因的新应用.广州医药,2001,32(2):69-71.

猜你喜欢

普鲁卡因腹型荨麻疹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鲁卡因调节TRAIL基因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止血散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