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科护理中常见的纠纷原因及对策
2013-08-15龚海虹
龚海虹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020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上升,因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上升[1]。尤其在儿科,我们医护人员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小儿,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进入高峰期,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全家之宝,但儿科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复杂、疾病发展快,而孩子承载全家的希望,现在又由于过度维权现象普遍的存在[2],使儿科护理不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护理患儿的过程中,要能有效的防范和处理护患纠纷。
常见纠纷原因
责任心不够: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在于用药、注射和观察,而忽略了其他的相关因素。现在还有不少的护理工作者依然强烈的持有上述的观念,而对儿科疾病的其他相关要素缺乏认识。比如只了解重视儿童自身的疾病外,而忽视了家长的心理特征,这其中包括家长焦躁不安的情绪。家长的这些心理因素如不能得到护理工作者认识和沟通排解,很容易影响到护患关系。再者,由于护理工作者不重视这些因素,一旦有不谦卑和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及易引起护患纠纷。在执行制度方面,严格的"三查八对"不严格执行,引起操作失误,包括打错针、用错药、输错液等事故。
业务能力不够: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技术水平。但是,在儿科的护理中,对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由于一些护理工作者的临床技术和经验不足,导致了在临床操作中对并发症预见性较差,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如在行静脉穿刺时,由于不熟悉静脉走行,对不同患儿进行穿刺的技术要求不同,同时由于技术不到位,造成了反复、多次穿刺,从而影响患者的配合及治疗效果。
法律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工作者在儿科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往往缺乏法律意识,特别是卫生医疗方面相关的法律意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日常护理工作中的行为。当与患者及家属交往时,对自身的行为过失容易忽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的护理中,容易使个人因素造成不良影响和纠纷。当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工作者没有及时记录其变化,随着患儿病情发展变化,缺乏完整的患儿入院时间、具体用药、抢救经过、生命体征记录等护理文件,从而造成护患纠纷。
沟通技巧的缺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和患儿家属沟通,护患沟通不畅是很多护患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其中又包括沟通时的态度、语气及方式。护理工作者在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不良的影响时,极易采用不当的方式、不礼貌的态度及生硬的语气,对患儿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不耐烦,这些都易造成呼唤纠纷的发生。
医院的方面:患者在医院看病治疗,必须经过规定的种种程序,涉及多个科室部门,程序繁芜复杂,这也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原因。再者,不合理、不透明的收费也常常引起护患纠纷;在使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品时,往往会增加费用,如果提前没有和家属沟通,也容易导致护患纠纷。
改进与对策
提高责任意识,做好护患的良好沟通:加强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以负责任的态度来为患者服务;与此同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解,并表示理解和支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对其需求进行了解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给出诚恳的、积极的回答,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提高专业水平:对于护理工作者,要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对于年轻的护理工作者,通过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要求其理论知识扎实,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临床操作娴熟,对各种儿科的临床操作熟练掌握。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工作制度: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护患纠纷,提高了防范意识和保护自己。对于护理工作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以此提高护理质量和避免纠纷的发生。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服务,对于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要求要理解,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进行护理工作,确保安全和高效的,严格按照规范的护理流程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总 结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者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家属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者的工作[3];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过硬的技术为患儿服务,使患儿早日康复。
1 刘齐,陈京立.慢性病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55 -657.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3 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