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3-08-15李家庆尚霞
李家庆 尚霞
(莱芜市钢城区人民医院 山东莱芜 271104)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有一部分健康人群的口腔、消化道等可带有念珠菌,一般情况下是不发病的,只有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包色念珠菌可由芽生孢子型转为菌丝型,然后致病。近些年,临床上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的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受到菌群感染的机会增大,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2]。
1.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口腔念珠菌病根据病损特征和病变部位一般可分为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增值型以及和念珠菌感染有关的疾病。
(1)急性假膜型: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一般以新生儿多发疾病,亦可称为鹅口疮或雪口病,为急性或亚急性,一般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儿在2~8天内发生,一般部位在颊、舌、软腭和嘴唇,受损部位黏膜充血,散布许多白色的小斑点,和针头大小,逐渐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的斑片,甚至可蔓延到扁桃体、咽部、牙龈等部位。小儿患者由于不适常常出现爱哭、烦躁不安、不爱吃奶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等症状。
(2)急性萎缩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于成年人,一般为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人群,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导致的,一般发生部位为舌黏膜较多,其他部位发生,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可出现味觉失常,口腔干燥,有痛感。
(3)慢性肥厚型:一般发生在颊黏膜、舌背以及鄂部,由于其菌丝深入到黏膜及皮肤内部,引起角化不全、上皮增生、微脓肿,组织学检查可见轻度上皮不典型增生,恶变的几率比较高,因此,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早期活检诊断治疗。
(4)慢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又称牙托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的患者,发生部位常在上颌义齿侧面接触到的黏膜,一般女性多见,发生部位呈现鲜红色弥散红斑,在红斑表面有增生。
2.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
(1)直接镜检:采取口腔黏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直接放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或盐水数滴,把盖玻片盖上,用微火加热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假菌丝货芽胞,即可确认为真菌感染,然后再通过真菌培养,确诊白色念珠菌,此方法简单方便,有临床诊断价值。
(2)革兰染色法此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3)培养法:采取患者唾液在玉米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厚壁孢子,即可确认诊断,也是念珠菌病实验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4)测定pH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5)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黏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3.念珠菌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3]:由于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制剂导致的念珠菌病,患者应首先停止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制剂,消除致病因素,然后在受损部位涂抹药物,可使用氯己啶0.1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小儿患者可在吃奶前后使用2% ~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消除可产酸的口腔滞留物,使口腔呈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小儿患处病变2天后继续使用几天,防止复发,也可在母亲乳头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防止交叉感染;小儿患者也可使用甲紫水溶液涂抹患处,来治疗婴幼儿的鹅口疮和口角炎。
(2)抗真菌药物治疗:最早用于治疗酵母菌感染的特异性活性药物是多霉菌素,制霉菌素:局部可用5~10万U/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一次,涂布后可咽下。也可用含漱剂漱口,或制成含片、乳剂等。咪康唑: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一般为10日。氟康唑:为新型广谱高效抗真菌剂。对氟康唑耐药的感染可以选用伊曲康唑治疗。
(3)综合治疗:可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有黏膜充血水肿、舌质红、口臭、尿黄、便秘等心火上炎或胃热夹湿见证者,可用"口炎冲剂"。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帮助患者增强机体免疫力,多吃一些营养的食物,补充维生素等。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周,患者不要觉得已经好了就提前停药,这样容易导致复发,尤其是肥厚型的疗程需更长。上述治疗方法均不显著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采取手术切除。
1 费永杰.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26(11):417.
2 李芷,李秉琪.口腔念珠菌病的分类[J].口腔医学,1993,13(2):104-105.
3 徐岩英,胡碧琼,张魁华,等.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及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2,31(3)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