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体会
2013-08-15章捍君
章捍君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214187)
高血压病是指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临床上恰当的治疗很重要,但科学的护理同样不容忽视。现将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压患者201例,其中男83例,女118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66岁。
2.健康教育方法 由于我们医院大部分病人来自农村,病人的年龄、疾病轻重程度、文化层次、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都不同,我们所选择的健康教育方法也不同。首先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于2小时内与患者见面,讲解一些疾病知识与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老年患者、接受力差的患者我们除了对患者外,对患者家属也一同进行健康教育。平时工作中我们抓住一切可以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如晨晚间护理时、输液时、做其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俗话说:“知识在于积累”,看看平时每天的几分中讲解,却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给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小卡片,让他们多看、多读,更有利于掌握知识。每月我们科内组织一次病员学习,并对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情况进行测试。为满足患者及家属对信息的需求,我们医务人员平时也更多地看一些专业书刊,有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知己知彼,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也就更得心应手了。
3.健康教育措施
(1)心理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患者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加上知识的缺乏,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但也有一些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上疏忽大意。所以我们应做到:①患者入院时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休养环境,经常巡视病房,鼓励病人表达焦虑,耐心倾听。②主动介绍床位医生、护士,医院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患者的信任,便于今后与患者更好地沟通。③向患者宣传有关疾病的知识,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④通过连续性的护理满足患者的各项生活所需,态度温和,使患者对治疗、护理充满信心,积极配合。⑤现代生活竞争力强,在岗病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大,指导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减轻精神压力,减少应激,避免情绪过度波动。⑥对于思想上疏忽大意的患者要对其讲明高血压的危害性,使其引起足够重视。
(2)饮食护理:①指导患者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食盐摄入每日在6g以下。②减少脂肪、动物内脏的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③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因用力排便可导致血压升高。④嘱患者戒烟、限量饮酒。⑤多食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含钾多的海带、木耳、香菇、桔子、香蕉、鲜奶等,这对保持血压的稳定有一定好处。⑥忌饮浓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3)服药指导:①向患者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②向患者讲解有关降压药的名称、用法、剂量、作用及副作用。③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物或突然停药。④服药期间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
(4)运动指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维持正常体重。①告知患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②运动时要注意安全,并循序渐进。③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④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60min。⑤运动强度、时间等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大强度运动及运动过度。
(5)出院指导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开朗,不可大喜大悲,平时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来愉悦心情,如象棋、书法、音乐等,对于性格急躁、易激动的病人,嘱其遇事要冷静,要有平静的心态。出院后和患者家庭建立联系,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及身体情况,引导家属给患者心理支持,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交流,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测血压方式。告知患者降压药不可擅自增减或停药,以免引起血压过度波动。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一般吃五、六成饱就可。运动方式及强度适宜,适量运动,舒筋活络,有利于控制血压。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
体 会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高血压呈快速增长的趋势,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思想上麻痹大意的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缩短了住院日,也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生、护士的满意度。通过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水平,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