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抗菌素预防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3-08-15梁爱婵范先伟陈伟梅
梁爱婵 范先伟 陈伟梅
1.珠海市三灶医院妇产科 广东珠海 519040 2.珠海市红旗医院外科 广东珠海 519090
当今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已成常规,但对手术切口细菌分布,细菌药敏状况,所用药物的适应症、用药方法、药物的选择等研究在基层医院却极少引起重视。为探讨剖宫产手术抗菌素预防应用的最佳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分为回顾组(对照组)225例与研究组36例,对照组随机抽查2011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新式剖宫产手术病历225份,研究组在2011年12月~2012年3月随机抽取36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行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两组间的年龄,手术时间,平均胎次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切口细菌培养及感染诊断标准:研究组手术后从手术切口取分泌物作为标本,用无菌消毒管装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结 果
两组的抗菌素使用,见表2。
表2 使用抗菌素种类情况
两组产妇手术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全部阴性,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见表3。
表3 两组的细菌培养及伤口愈合情况
讨 论
剖宫产手术切口为二类(清洁-污染)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野所受的污染程度有关[1]。剖宫产手术伤口感染的致病菌与一般的外科感染不同为B族链球菌[2]。本研究对照组225例、研究组36例产妇均无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表明术前、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可以避免手术切口感染发生。
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并在检测监测结果的指导下应用抗菌素,才能达到合理应用抗菌素的目的要求[3]。虽然基层医院基本上都建立健全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但是医生对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照组随机抽取的225例产妇微生物标本检测率为8%,研究组组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是课题研究的需要。只有对临床医生进行强化教育训练,重视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监测,提高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用药的盲目性,才能改善基层医院临床医生存在的盲目性经验用药现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素应用比较:①对照组使用的抗菌素依次为头孢呋辛,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克林霉素,98.33%同时联合使用了甲硝唑。研究组组使用的抗菌素依次为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33.33%联合使用了甲硝唑。显然,基层医院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是经验用药,而非按照规定选择药物。②给药时机比较:为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浓度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血药浓度,应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时给药[4]。王艳琴报道为了使有效血药浓度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术前0.5-1小时给药,术后6小时补充一个剂量,仅术日2次用药已经达到有效预防目的[5]。本研究中的两组产妇均是回到病房后给药,已经错过了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浓度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血药浓度的最佳时机。③用药疗程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素倡导的是短疗程,冲击使用,“38号文”规定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4]。而两组产妇药疗程明显偏长,达3天。
头孢呋辛使用时能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使用应暂停哺乳。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均无孕妇应用的严格对照试验,少量从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克林霉素能分泌入乳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慎用,哺乳期患者用药应暂停哺乳。王涓认为甲硝唑对妊娠期胎儿影响较小,孕期可以选用[6]。应从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和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两方面判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7]。
总之,剖宫产预防感染应尽量减少预防性抗菌素的使用,严格无菌操作。剖宫产更应注重手术切口分泌物细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选择合理抗生素。对于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工作者而言,选择合适的对孕妇、胎儿、婴儿均无不良影响的药物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郑晓燕,齐海宁,阴赦宏.手术患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刊,2011,46(3):13-15.
2 张晓静,邓少嫦,梁丽笙,等.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11-13.
3 陈莉,曾文谊.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3):79-82.
4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发[2009]38号.
5 王艳琴.择期剖宫产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生素的选择[J].中国医刊,2008,43(10):64-65.
6 王涓.1342例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刊,2009,44(11):59-60.
7 隋忠国.头孢呋辛的合理用药指导[J].中国医刊,2011,46(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