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对班组管理的启示
2013-08-15李植汶
李植汶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宣城 242000)
1 关于“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里造成的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辛巴杜曾拿A、B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将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社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A车也不见了。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思考的,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适用。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某种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子”,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危机。
2 “破窗效应”的体现
目前,国内的一些先进电力企业都在推行6S管理体系或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这些体系除了安全、职业健康以外,也非常注重工作现场环境的整洁、有序、干净,给所有工作人员一种秩序井然的感受,让你不由自主地去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文明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素养,最终的目标当然是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管理或班组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者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没有进行严肃处理,那么下属员工的违章行为将日趋严重。比如,值班期间有人睡觉或玩手机游戏,如果班组长不去制止或进行处罚,那么其他本来遵守劳动纪律的人也会纷纷效仿,而且认为理所当然,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具体表现。
3 “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窗效应”的启示:管理品质的提高必须从小事抓起,企业主管及班组长尤其要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班组核心价值和管理底线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按制度管理。
对于管理者来说,小的过错也极有可能导致重大的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小错不断这种风气在团队里盛行、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的时候,管理者想去修复和弥补就很困难了。在班组中,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如不按照制度去进行制止或处罚,制度将会形同虚设,班组长只能依靠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来管理班组,这样的班组就会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差,违章现象普遍,出现差错和异常等不安全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
4 班组如何避免“破窗效应”
4.1 建立严密机制,防止有隙可乘
根据公司、部门的相关制度,制定班组内部的公约和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制度中没有的管理盲区时,要及时进行制度修订和补充。对于修订和补充的内容要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讨论取得共识,形成书面制度。制度一旦形成,所有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违章现象的发生。
4.2 严格执行制度,防止禁如虚设
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人性化,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如果制度没有可执行性,则会形同虚设,而且制度本身应该是只对事不对人。制度一旦经过班组成员讨论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班组长及班委会成员要带头执行。一旦有人违反,必须立即按照制度处理。如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可以补充和修改,但总的执行原则不能变。
4.3 提高人员修养,减少不文明现象
由于班组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参差不齐,如果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提倡好人好事,不能客观公正地扬善弃恶,班组成员就会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班组长既是管理者又是导师、家长,要根据班组成员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利用安全学习班、班前班后会、个别员工家访等方式,对班组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员工的个人修养与工作技能。这样,既有利于班组人员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班组工作的开展,还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建立长久的友谊。
4.4 “破窗”出现时要及时消除
当班组管理中出现“破窗”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修补。无论是班组长发现的问题还是上级领导发现的问题,都要本着为班组负责、为员工负责的态度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与当事人沟通,按照制度考核。如果是班组管理的盲区,班组长要进行自我考核,树立好的榜样,并修补完善制度,同时在协作单位和兄弟班组中,展现良好的班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好的氛围和良性循环,避免“破窗”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