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阶层关系和谐

2013-08-15刘宏伟刘元芳

关键词:阶层信任资本

刘宏伟, 刘元芳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1160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已演变为“十大社会阶层”[1](P3)。阶层结构变化的同时,阶层差距也在拉大、阶层间矛盾逐渐显露,影响了阶层关系的和谐,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与繁荣,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如何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为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分析范式。培育社会资本,重建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完善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重要路径。

一、作为一种分析范式的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较早使用了社会资本概念,经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和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的进一步阐发,社会资本理论趋于成熟。社会资本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而成为应用广泛的社会科学分析范式。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布尔迪厄把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某些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2]。根据这一定义,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其数量依赖于占有者社会网络规模的大小。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从功能性视角定义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社会资本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是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以及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科尔曼比较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的形成,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有利于行动的方式而改变。物质资本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是其存在方式;人力资本肉眼看不见,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中;社会资本基本上是无形的,它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社会资本具有同样作用。例如,与成员之间互不信任的群体相比,一个相互恪守承诺、彼此信任的群体更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3](P279-281)。

哈佛大学教授帕特南在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声名显赫,正如肯尼斯·阿罗所言,“在‘社会资本’的假设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部分是和帕特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4]。他把社会资本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资本与民主制度绩效的关系。帕特南在探讨意大利南北方民主制度绩效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5](P195)帕特南把信任看作是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合作本身会带来信任。”而规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社会资本中的网络是指“把具有相同地位和权力的行为者联系在一起”的公民参与网络。帕特南认为,在一个共同体中网络越密,越有利于公民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5](P200-203)。肯尼斯·纽顿认为,按照帕特南 的 定 义,社会资本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资本是由公民的主要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其要点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信任、理解、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性网络;再次,社会资本作为后果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把事情搞定[6]。

综合布尔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论述,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信任有助于协调阶层关系,规范有助于矫正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化解阶层矛盾,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阶层关系中的意义由此突显。

二、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阶层关系问题

当前中国阶层关系中存在不少影响阶层和谐的矛盾与问题。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阶层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阶层关系紧张、阶层矛盾突显及阶层流动不畅所导致的阶层固化。

1.社会信任缺失引发阶层关系紧张

中国社会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是处于“三级两跳”(传统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跨越的进程中[7]。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大多数人从生至死都在一个村落中生活,熟悉那里的一切人和事,因此,“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8]。但是,当我们处于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乡土社会中的信任关系没有了存在的土壤。快速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会信任普遍下降。不确定性越大,人们之间的信任就越低[9]。信任缺失导致社会阶层间的共识减少,阶层认同降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短期内得不到有效解决,也会进一步强化信任缺失,增强下层民众的不公平感,社会上层和底层民众间的隔阂增大,阶层之间关系紧张。

2.社会规范不健全突显阶层矛盾

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路。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社会的急剧转型使得一些传统的社会规范瓦解了,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各阶层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当面对侵害和不公正对待时就容易引发冲突,导致社会矛盾突显[10]。近年来,国内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仅2009年,全国就发生近9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11]。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源于阶层矛盾尤其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官民矛盾。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成为与民争利的“公司型政府”。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等弱势群体,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且缺乏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手段,经常受到权力和资本拥有者的侵害,这是造成官民矛盾的制度性根源[11]。如果官员所代表的社会管理者阶层不能规约自身行为,社会弱势阶层的“仇官”心理将会引发更多的官民冲突。

3.社会关系网络不均衡导致阶层固化现象

我国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已发生了较大的分化。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十大阶层、五大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社会底层)[1](P3)。目前的状况是,阶层和阶层之间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差距拉大。财富阶层快速壮大,他们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资源的集大成者,由此织就了各种关系网络并且传给下一代,“富二代”、“官二代”正是资源代际传递的结果。同时社会底层也在扩大,阶层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难以突破群体界限,“穷二代”在“拼爹”游戏中一开始便已处于劣势,阶层固化趋势明显。阶层固化阻碍了社会流动,强势阶层凭借已有的关系网络进一步垄断社会资源,弱势阶层更加看不到向上发展的前景,“马太效应”叠加最终可能导致大规模冲突并引起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大力培育社会资本: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完善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关系,从而化解阶层矛盾,减少引发阶层不和谐的因素。大力培育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重要路径。

1.重建社会信任,增进阶层间的理解与合作

信任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信任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信任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润滑剂[12](P151)。科尔曼和帕特南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程度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并提高团体和社会的凝聚力。通过培育社会资本,重建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的普遍信任,协调阶层关系,创造和谐社会。从阶层关系的角度看,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能使不同阶层之间易于合作、彼此理解,把民众从社会生活中以个人为中心转变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互惠状态。当不同阶层成员对彼此关系和行为感到可信可靠时,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就有了思想基础。

重建社会信任是通过重塑社会良好的习俗与道德风尚来实现的。“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明社会依靠的是人们的习俗和道德——这些属性只能通过有意识的政治行为间接地形成,并且在对文化的不断关注和尊重的过程中得到滋养。”[12](P5)应把诚信教育作为重建社会价值的着力点,重新树立全社会对信任的认同和支持。“现代制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却不足以构成现代繁荣和社会安康的充分条件,它们还必须与某些传统和道德习俗相结合。”[12](P149)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信”,以《论语》为例,其中“信”字出现了38次之多,信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3](P5);“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3](P21),“信”是君子的必备品质——“恭、宽、信、敏、惠”[13](P183)。这其中的“信”是诚信、守信的意思,只有个人做到了诚信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当信任作为一种理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当全社会形成普遍信任的风气时,阶层与阶层间的信任才能实现。

2.完善社会规范,减少阶层间的对立与冲突

科尔曼认为,有效规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在集体内部,命令式规范是极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类规范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照集体利益行事[3](P287)。社会阶层分化已是不争事实,但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完善社会规范和法规,阶层间的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通过有效制度规范阶层关系,使不同阶层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缩小阶层差距,构建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阶层化机制,减少社会上层对资源的占有和垄断,增加社会中间阶层的比例,对社会下层给予社会保障和救助,缩小底层成员的数量。积极促进阶层之间的流动和循环,打破社会封闭,防止阶层固化。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和谐阶层关系需要法律法规的保证。法律法规是正式的规范,科尔曼视之为“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阶层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可以通过立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城乡间的流动,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完善的法律规范有助于抑制集团特权和阶层特权,让各个阶层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消除造成阶层矛盾的制度性根源,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率,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3.协调社会关系,加强阶层间的沟通与交流

社会资本视域中的关系网络和公民参与网络是协调阶层关系的重要途径。帕特南指出,任何社会都是由一系列人际沟通和交换网络构成的。其中把具有相同地位和权力的行为者联系在一起的横向网络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如邻里组织、合唱队、合作社、体育俱乐部、大众性政党等公民参与网络,都属于密切的横向互动,这些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个共同体中,此类网络越密,其公民就有可能进行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5](P205)。

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公民横向互动的参与网络是协调阶层关系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公民参与网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体现为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不发达,独立性不强,民间组织力量微弱,社会力量发挥不足。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扩大公民参与网络的范畴,增加不同阶层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使得政府不再是所有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有利于缓和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可以通过参与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加信任和理解,从而达到阶层关系的和谐。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缓解阶层关系紧张。良好的社会心态包含信任、宽容等内涵,是社会资本的题中之义。阶层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心态的失衡,人们在面对阶层差距、贫富悬殊、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和解决时难以做到心平气和。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是必然的趋势,在阶层差距问题不能“一揽子”解决的情况下,应允许不同阶层成员自由表达不同意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14]。尤其要注重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15]。执政者以宽容心态对待社会上的不同声音,社会各阶层可以自由表达各自见解,这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必由之路。如果整个社会具备了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学会妥协、学会沟通,就能客观看待社会转型进程中的阶层差异和矛盾,在积极探讨解决问题办法的同时包容差异。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正是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把事情做好”的体现,对于化解阶层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3]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肯尼斯·阿罗.放弃社会资本[A].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225-228.

[5]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A].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79-417.

[7]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报,2000-11-07(B03).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9]马得勇.东亚地区社会资本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02.

[10]人民日报评论部.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N].人民日报,2011-03-24(14).

[11]于建嵘.群体性事件症结在于官民矛盾[J].中国报道,2010,(1):50-51.

[12]弗朗西斯·福山.信任[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04-28(14).

[15]人民日报评论部.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N].人民日报2011-05-26(14).

猜你喜欢

阶层信任资本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表示信任
资本策局变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第一资本观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