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分析
2013-08-15赵金娃王志永闫荣臣
赵金娃,王志永,闫荣臣
(大连民族学院a.计划财务处;b.审计处,辽宁 大连 116605)
预算绩效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运作成熟,但在中国,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设想是在201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上,随后财政部才出台《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预算绩效管理在中国的开始实行。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解析
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2013年的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中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定义,因公办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且公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一部分。通过调研及结合高校实际分析,本文中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定义为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要求,设定适合高校预算考核的绩效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结果,从而确定财政资源配置方案的过程。
2.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将高校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目的是使各部门目标明确,提高实用性,全面提升高校资源使用的效益效率性。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只有重视绩效,才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执行、监督、评价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力争资金的使用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抑制高校为争资金、随意申报项目的冲动,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另外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也是响应国务院要求预算信息公开的必然行动。通过预算信息公开能加强教职员工知情权、参与权,当公开财务信息成为阳光工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才能有效落实[1-2]。
二、中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绩效评价作为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在中国真正实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尤其2011年,财政部在广州召开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在中国还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方面,2010年国内提出了“预算执行率”的概念,对于高校预算执行工作有了推动。而预算的制定基本还停留在学校层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年预算,还未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预算编制体系。高校预算的监督、评价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多数高校还未进行全面的预算监督和评价工作。
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依据不足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中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还刚刚开始,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先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近几年,虽然有关绩效管理的通知和文件出台了不少,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高校的,客观上形成了高校对于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没有清晰的思路。
2.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不高
自2010年以来,国家对中央所属普通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考核,提出了“预算执行率”的说法。但从两年多的考核情况来看,目前的预算执行工作仍停留在对财务数字的考核上,对于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还没有相应的考核措施,各部门为了争取预算执行率达标而获得奖励,思路都是竭尽全力将钱花出去,至于钱花在什么地方,办了多少事没有足够关注,因此造成了“重投入轻支出,重使用轻绩效”的局面。
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配备短缺
为加强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在预算司专门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是由于配备人员数量有限,需要审核的项目多,造成了工作人员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项目审核的质量,进而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均没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绩效管理队伍,基本都是财务人员在担任相关工作,尤其高校,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实形成了很大的压力[3]。
三、中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
1.健全相关法律,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为尽快健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选择几家高校作为试点重点关注。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视情节轻重,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免其他高校再犯同类错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实践来推动法律的健全不失是一种较有效率的方法。
2.改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方法,提高绩效管理质量
高校与其他中央所属事业单位有所不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资金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近两年,部分高校在如火如荼的考核预算执行率,使得预算执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综观资金使用效益却不理想。建议在目前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率的基础上,逐步引进资金使用效益性和有效性的考核,无论是考核预算执行率还是考核资金使用效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优化财政资金的配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国家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高校具有导向性,国家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积极进行调研,制定出适合考核高校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系,这不仅是财务数字的考核,更多的是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效益的考核[4-7]。
3.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加强自身预算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将预算执行的效果考核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可以不定期聘请外部审计部门对高校财务进行审计,以提高预算执行水平和质量。
[1]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110-115.
[2]张甫香,张健.高校预算绩效若干问题探讨[J].江苏高教,2011(1):59-61.
[3]董振海.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4]张建新.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23.
[5]苟燕楠,王海.公共预算的传统与变迁[J].财政研究,2009(6):78-81.
[6]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110 -112.
[7]余小平,孔志锋.在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设想[J].财政研究,2004(2):2-6.
(责任编辑 董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