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碳消费: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2013-08-15韩丽娜马树昇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碳居民消费

韩丽娜,马树昇

(1.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2.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分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气候变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环境好则基础强,环境改善则后代安居,环境经济发展则国家可持续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而低碳消费又是低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因此,系统研究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环境问题,更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立足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对中国发展低碳消费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以期探讨解决低碳消费的良策,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1-2]。

一、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分析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何依据自身国情发展低碳经济,事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影响重大又深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相当幅度提高,中国高碳消费现象也愈演愈烈。

1.生产性消费中高碳能源消费现象严重

中国生产性消费中高碳现象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煤矿生产和消费国,杀虫剂的第二大消费国,钢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发电量排名世界第二,化工纺织产品也位居第二,同时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木材消耗量也位居世界第三。与低碳消费关系最为密切的低碳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及核能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提供碳汇的森林资源、湿地、农田等;此外,还应当包括能调节大气和水文的循环、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然而,中国上述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较低,如此众多的高碳能源势必会导致中国生产性的高碳消费,从而也使得国家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气候与资源的双重危机。2011和2012年,中东部30多个城市冬天连续的大雾天气已经显示出高碳消费带来的严重后果。

2.生活消费中畸形的高碳消费模式而致的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

消费模式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消费心理、消费水平、国际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公平正义等因素制约。当代中国发展低碳消费模式社会隐患突出。根据2009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十年来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已达到消费结构升级的起跑线条件。但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反映了中国居民当前低级的消费结构。据统计,截止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行为中能量消耗最大的行为是居住消费,达到了总能源消费的45.1%;其次是直接生活占26.43%;食品消费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8.37%。四者累加占91.56%,以上行为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为,分别占居民碳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计 90.88%。

另一方面,中国生活中的高碳消费现象较为严重,表现为汽车消费大幅度上升,对环境的副作用日益增大。同时家用电器的待机功能,也就产生了“待机能耗”。中国家庭平均待机消耗能量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使用一盏15瓦到30瓦的长明灯,约占家庭用电量的10%。据权威数据显示,仅电器关机没拔插头,中国每年待机浪费电量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产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居民生活消费中碳消费量较高,对低碳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也显出消费结构不合理[3-5]。

3.消费观念中的“面子消费”“炫耀性消费”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居民消费中多有奢侈浪费成分。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其做法在许多方面都与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心理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随着一部分居民先富裕起来后,出现了少数富裕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在消费时,刻意买名牌车、住高端别墅、穿名牌衣服、吃美食等,他们看重的不是商品的内在价值,更在乎它的品牌价值和与众不同的消费过程,同时还有一些人为了能够争取在社会上相对有利位置而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去消费。这样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正是这种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恶化。

4.低碳消费品不足,制约低碳消费的发展

目前,节能产品是低碳消费品的主体。但目前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环保节能产品相当有限,关键是生产低碳型产品的企业还不多。中国低碳消费品,尤其是节能产品市场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如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材料等。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不了居民的现实需求。

二、低碳消费不足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居民的消费观念,造成高碳消费的原因主要包括:

1.低碳生产技术的低下导致高碳消费现象严重

技术决定生产性消费。中国目前高碳消费最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技术的落后。表现为一方面清洁生产技术落后。低碳产品是实现低碳消费的基础,而清洁生产是保证低碳产品产出的重要源头。因而,推行清洁生产是中国实现低碳消费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在许多企业由于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更新缓慢,加上管理理念不够先进,以及企业资金的短缺,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清洁生产存在很大的困难。因而只能通过高污染高消耗实现产品生产,因而产出是与低碳产品相悖。另一方面就是低碳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首先,低碳产品研发的动力不足。低碳产品开发具有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同时又是风险大、获利不稳定,低碳产品的生产商由于成本较高,在与非低碳产品生产的企业进行竞争时,常处于不利地位,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许多企业必然放弃开发长期前景好但眼前利益低的低碳产品而选择能够短期盈利的高碳产品,至于高碳产品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企业很少考虑。

2.低碳消费意识的缺乏导致居民生活性消费中高碳现象突出

低碳消费意识的建立对于居民生活引导作用很大。目前中国居民低碳消费观念淡漠,具体表现为:首先,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不够。根据调查显示,有近68%的市民认为目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有将近一半的人了解全球气候变暖。但接下来的一些数据却让人心惊:近80%的人不能列举3种以上的绿色产品。如此少的环境知识显然不能保证对低碳消费产品的选择。其次,低碳消费意识的缺失。一部分居民认为节约降低了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还有居民认为消费中的节约制约了生产的发展,还有些居民认为消费节约与否仅是个人偏好问题。事实上,低碳消费具有一种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配合[6-7]。

三、中国低碳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建立低碳社会需要每一个企业的加入,更需要城市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参与。政府应站在宏观调控的高度上,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共同塑造低碳环境。

1.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促进中国由高碳生产向低碳生产的转变

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消费的关键,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为此,应当做到:一方面研究开发低碳核心技术,推进骨干技术的创新,逐步实现中国低碳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加强节能产品质量管理。当前中国各类低碳产品的市场还很不完善。节能产品种类有限、价格偏高、技术不成熟使得消费者难以认可低碳节能产品,这也极大地阻碍了节能产品在家庭中的推广使用。因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在控制节能产品成本的基础上保证产品质量。

2.培育居民低碳消费观念,构建消费文化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管理者应该从教育宣传开始,发扬以崇尚节俭为主的传统文化,重视社会规范对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积极引导,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此应当做到:首先,向消费者普及低碳消费知识。低碳消费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居民的低碳消费知识相对薄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很少,缺乏低碳消费行为所必须的知识和信息,消费维权意识不强。为此政府应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倡导低碳消费。在城市的社区,应该通过免费发放低碳生活小册子等方式,多手段多渠道的进行教育宣传。其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当适时调整大众传媒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诱导行为。媒体应作为宣传低碳消费意识与观念的工具,发挥其应有的指向标作用。最后,应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的作用,不定期集中组织社区居民进行环境知识学习,在社区或者联合多社区共同举办“低碳消费日”以及“低碳消费月”等活动,鼓励人们实行低碳生活。此外,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教育也是中国环境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到农村开展宣传教育以及专业培训,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推行低碳消费。

3.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缩短居民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导致了部分富裕群体的出现。因此应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为此,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促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以倡导节约、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在农村系统开展宣传低碳消费、科学消费,倡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商品的活动,使消费者树立健康生活、节能消费的观念。针对传统节日,安排有益的各项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面子消费和钦羡性消费倾向和浪费现象。

4.制定合理的公共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居民低碳消费

政府政策的制定对于低碳消费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政府应当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补贴以及收费等经济杠杆,限制性财政政策与激励性经济政策相结合,以调节市场主体的消费行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消除不合理的消费,鼓励低碳消费行为,从而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此应当做到:实施绿色税收政策。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以及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收较高税率。同时经济手段要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结合,对于那些重点污染企业要限期整改甚至关停,杜绝环境污染源。要鼓励和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对那些节能方面取得成效的企业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1] BIN S,DOWLATABADI H.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 to US energy use and the related CO2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5,(33):33 -35.

[2] HOLTTINEN H,TUHKANEN S.The effect of wind power on CO2abatement in the Nordic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4,(32):68 -72.

[3]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2):13-19.

[4]刘敏,刘焕新.湖南发展低碳消费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82-86

[5]房尚文.低碳时代的消费模式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4-21.

[6]董小君.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101-106.

[7]才凤敏.引导低碳消费的政策分析及工具选择[N].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29

(责任编辑 董邦国)

猜你喜欢

高碳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石器时代的居民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