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性整合与族际关系调适——辽宁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成效调查与思考

2013-08-15戴嘉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回族居民民族

戴嘉艳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605)

目前中国约有8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于城市,多民族化已成为现代城市的特征之一。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部的多民族省份,也显著地体现出城市民族成分多元化的特点。在全省各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居第三位。回族在城市中的聚居区,从历史上围绕清真寺居住所形成的传统社区——寺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将这些世居型聚落纳入新的行政管理系统发展而为现代社区,都发挥着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同时,也在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沟通、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今天,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通过有效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生活的健康、良性运行,是回族社区加强认同性整合,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本项调研以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沈阳、锦州和抚顺等城市回族聚居或相对聚居的社区为选点,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并结合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对其文化活动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以期通过局部反映整体、由点及面,获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一、增进各族居民相互了解与尊重,实现社区价值理念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府职能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社区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效发挥着组织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实施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整合等多重功能。其中社区的整合功能是通过社区文化作用于社区成员和社区文化本身而实现的,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对于社区而言,“发展的规定性更多地在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关系”[1],这在新时期城市民族社区中体现得更为深刻。“价值整合是城市社区文化整合效应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环。社区只有在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社区的个体和群体才有可能步调协调,开展共同的社会生活。”[2]社区整合是社会整合的一部分,通常社会整合的主要机制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社区发挥的价值调适、整合功能实质上就是认同性整合。它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通过社会互动过程,使社区成员达到认识上的某种协调一致。克莱德·伍兹强调“社区是民族和社会认同的场所”[3]。在传统回族社区中,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回族文化是全体回族居民文化认同的基点。今天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多民族化、文化多元性以及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回族社区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培育新的社区认同是回族社区实现现代转型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社区文化整合作用得以发挥的主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交错居住,即使城市中回族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社区与周边居住区也向来并非泾渭分明。加之当今城区建设的布局调整和城市民族构成的显著变化,使回族社区的边界渐趋模糊,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更为普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形成社区共享的价值观念,实现文化层次上的认同,必须以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彼此尊重为前提和基础。锦州市古塔区天安社区和西长社区所辖范围过去是锦州回民聚居区。在城市改造之前,全市的回族基本上都居住在这里,这一带曾一直被称为“回民街”,锦州清真寺就坐落于现在的天安社区。现在这里已成为汉族人口居多,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处的社区。两个社区除了重视利用楼头黑板报、橱窗专栏、每月一期的文化园地、室外展板等多种便于浏览观看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外,还各自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化宣传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如天安社区通过举办“民族知识讲座”,邀请市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向广大居民认真讲解回族的饮食习惯、殡葬习俗、主要节日等民族知识和风俗习惯,并召集座谈会和团结进步专题会,以巩固社区群众对民族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的自觉性。西长社区也本着尊重民族习惯,掌握民族风俗的目的,以便于进一步做好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也为了促进回族等各民族居民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往。社区邀请了原锦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为辖区居民做“爱锦州、知锦州、共同建设新锦州”主题报告会。还请来本市一位知名的网络写手为社区工作者进行民族知识方面的培训,建立了一本《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小考簿》,其中包括回族的“斋戒”“盖得尔夜”和“法蒂玛节”、满族的“食喜面”、蒙古族的“尊九”和朝鲜族的“迎月”等,通过学习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各民族风俗常识。

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懂得了更多的民族知识,也了解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增强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与之相得益彰的是社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各族居民的广泛参与。每项活动从发起、组织、筹备到策划、排练、演出,整个过程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沟通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特别是那些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娱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其他民族成员在参与和观赏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从中吸收、借取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丰富、充实到自身的文化中来,扩充了社区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不断整合形成为新型社区文化,壮大城市大文化的阵容。同时,在互动交流中,逐渐认可或接受其中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与观念,树立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促进各族居民实现文化层次上的认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社会各要素相统一、相协调地运行。在社区这一微型社会中,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为社区各民族成员提供了相互了解和认同的机会,也为社区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社区整合功能更好地得以发挥,使社区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相互调节、适应,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相互合作与依存的状态,维持着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增强社区归属感

对社区成员关系的调整是社区整合功能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区认同性整合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增强社区归属感,让社区成员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相互支持关系。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和变化情况与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社区通过广泛开展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社区居民在加深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进了友谊和信任,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和睦,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关系日益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锦州市天安社区和西长社区的文化活动配合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来进行,一年一度举办的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以其轻松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届时,少数民族居民和汉族居民欢聚一堂,在游艺中竞技,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娱生活,也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西长社区的长安京剧社成员由社区爱好京剧的汉族、满族和回族等居民组成,大家通过剧社的活动,在技艺上切磋,演出中配合,加深了友谊。同时,也为社区邻里和睦、民族团结起到积极的作用。调查期间,从社区干部那里了解到一些平凡又普通的事例,如天安社区有两位居民(不同民族)曾经关系不和,见面时互相不说话。有一年在趣味运动会上,社区干部组织比赛活动时有意识地把他们安排在一组,参赛时互动、合作,两人从此和好。又如,西长社区长安34号楼有两户居民,因占用楼道堆放东西的事多次找社区调解,两家失和,从不说话。后来在观看社区举办的京剧专场演出过程中化解了矛盾。作为热心观众,他们发现对方也是每场必到,都是京剧票友,逐渐有了共同话题,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可见,这些文化活动形式有如春风化雨,于细微处,在点滴间,润物无声地起到协调与发展社区民族关系的有益作用。

城市中的民族社团通过组织联谊活动和文化共建活动而成为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活跃“细胞”和有效载体。锦州市现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4个少数民族联谊会,每年都以少数民族文艺专场演出、游园会、迎新春联欢会及各民族节日的庆典等多种形式,交流民族文化,沟通民族感情。有时大型的游园活动由4家联谊会共同主办,汇集各民族同胞及各界人士,堪称一场综艺盛会,进行游园活动以外,还可以参加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比赛项目,同时能够欣赏到由各联谊会选送的歌曲独唱、京剧、民族舞蹈、乐器演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这些民族社团与天安社区和西长社区联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满族联谊会(现更名为满族经济文化发展协会)经常依托社区搞一些文艺活动,联谊活动进家庭。抚顺市回族联谊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所在的白云社区和本市回族相对聚居的星月社区进行“文明共建”,经常与这两个社区举办文艺表演和慰问演出等活动。在民族节日和一些重大活动时还邀请兄弟社团前来参加,与他们进行学习和交流;回族联谊会下设的“武术协会”在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武术的同时,还致力于以武术推进抚顺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组织回族和其他民族的武术爱好者一同习武健身,为普及武术运动和搞好健康公益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回族联谊会组建的舞狮队活跃在抚顺市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月、开斋节庆典、星月社区文艺演出、国庆文艺汇演和建党90周年民族专场演出等舞台上,以精湛的演技获得赞誉。他们常年坚持义务演出,从不收取分文报酬,以和谐精神和奉献精神服务于全市各族群众,为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情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阳市沈河区回民社区这一历史悠久,聚居程度较高,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一回族人口的城市民族社区,多年来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成绩斐然,多次获得省市区级表彰。2006年被沈河区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8年被沈阳市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2009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努力做好既有工作的同时,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处理好外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问题,是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新课题。回民社区一方面切实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如为其就医、婚姻和子女就学等方面做好服务与协调工作,使他们在生活上顺利融入社区;另一方面还通过动员、组织他们与社区居民一起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在感情上融入社区。回民社区每年在“5·25”社区和谐日那天举办“百家宴”活动,特意邀请外来的新疆维吾尔族兄弟也参加进来,并在评奖时一定会给他们评上,以资鼓励。维吾尔族兄弟制作烤羊肉串等新疆风味食品参赛,赛后总是热情地将美食赠与社区居民品尝。2010年,回民社区的和谐社区日活动以“异乡情更浓”为主题,社区干部和外来少数民族代表做了相关发言,其中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代表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谈了他们是如何融入到回民社区这个大家庭之中的,还发自内心地对社区给予他们的温暖和关爱表示感谢。如今,社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已逐渐淡化了对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依附,在社区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族际交往中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更大范围内的群体归属感。

社区是一定地域之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构成要素既包括一定规模的人群、一定界限的地域、一套基本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构,也包括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各构成要素中,社区归属感之于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维系社区的有力纽带。其形成是由社区成员在共同区域、共同生活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相互联系与和谐共生关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随着回族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逐步提高,进一步拓展和强化了社区内部的族际互动与共同的文化维系力,这为培育社区意识和增强社区归属感以及推进社区认同性整合的终极目标得以落实提供了切实的助益。

三、结 语

当今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并存的城市民族社区环境正加剧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文化形态与观念的重构。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后传统秩序”,“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4]。它在各个层面消解或抵制着以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既有规则与秩序的遵循等为表征的民族性特质。过去寺坊形式的回族居住区内,“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回族民众大多具有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5]。而城市现代发展正引发这种社区共同意识在不断弱化。因此,民族社区文化与社会关系所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以调适和解决,也成为摆在社区建设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人的精神能力的相应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从后者的发展中得到补足。”[6]在社区建设中着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统领作用是务实且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举措之一的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协调社区人际关系,重塑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因为通过参与活动,社区居民能够有机会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随着相互交往的不断增多,社区各民族成员间的共同性和包容性也在不断增强。体现在更为自觉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且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认知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某些共性,反映了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共同认识和理解。社区意识以此为共同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它突破族内的界限,建立起全体社区居民对整个社区及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认同。在城市回族社区中,这种认同的实现是综合了伊斯兰文化认同、社区意识、人的现代性特质等多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文化整合功能作用下,回族与其他民族的居民日益联结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一同推动着社区的繁荣进步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1]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8(2):57.

[2]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1.

[3]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51.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22.

[5]张鸿雁,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J].民族研究,2004(4):41.

[6]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回族居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高台居民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