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手前行,被幸福包围

2013-08-15陆丽萍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儿童数学

陆丽萍/文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内心深处的体验不一样。于我来说,感悟成长的经历是一种幸福,获得同伴的支持是一种幸福,汲取团队的力量是一种幸福。自从去年参加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以来,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教师职业幸福的要义。

幸福“5+7”:牵手幸福,源于团队

我所在的小学教师培养小组,共有七名学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语文学科四名,数学学科二名,思品学科一名。省教育厅还为我们聘请了五名导师,分别是道德与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心理学专家桑志芹教授、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刘坚教授、课程与教学专家汪霞教授和省基础教育研究所王一军所长。说实话,乍一看到这导师团的阵容,我倍感压力,因为他们都是全国顶级的专家、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可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后,我倍感幸福,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朱小蔓老师温文尔雅,桑志芹老师机智风趣,汪霞老师热情幽默,刘坚老师真实自然,王一军老师坦诚直率,我们一起交流和沟通,一起研究儿童,一起讨论哲学,一起收获团队带来的幸福。

幸福着儿童的幸福。读懂儿童、研究儿童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学员徐斌和我同教数学,在研讨中,我们生成了很多数学教学的专题研究话题,“研读儿童”——成为我们的首选专题。以五年级数学《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体,我们开展了有关儿童的学习研究。面对主题图,孩子们萌发出多元性的问题意识,让我们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面对具体问题,孩子们生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了解“读懂孩子的策略是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面对学习的成功,孩子们所表现出的愉悦感,让我们更深刻了解“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的职业价值”。带着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走进了更多的课堂实践,尝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更丰富的层面去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相信儿童,依靠儿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儿童的成长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游戏的创造者、知识的创造者、智慧的创造者。

幸福着教师的幸福。记忆特别深的,是2012 年9 月份去苏北支教。同月23日晚八点多,队长王一军带领我们小组全体成员抵达江苏省阜宁县城。第二天一早,兵分两路,我和徐斌赶到了阜宁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石字路校区,阶梯教室已坐满了全县各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不管是课堂观摩环节,还是互动讲座环节,整整三个多小时,没有一个人接听手机,没有一个老师在会场走动、讲话,更没有一个人离席、早退,大家的专注、投入感动了我们。下午,我们继续兵分两路,队长带我们四人来到了阜宁县益北小学。益北的师生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演出,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临近傍晚,窗外已经星光点点,有一丝秋凉,各科教师代表们还在就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和我们热烈地讨论着。这次研讨会,与其说是教育问题诊断会,倒不如说是思想交流分享会。这些教师,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对农村儿童课外阅读的关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对学科评价改革的思考等,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教育的窗。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仍然有那么多的教师默默坚守岗位,用他们高尚的师德、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帮助孩子们健康全面地成长。

幸福着研究的幸福。每一次的研讨活动,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逊的为人品质。记得有一次小组活动,上午持续到12 点才结束,匆匆吃过午饭,下午一点,课题论证沙龙又开始了。导师王一军就《课题申报评审书》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等六个方面,分别从技术和理论层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结合学员徐斌的“数学无痕教育”课题评审书作了阐释和剖析,组织我们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了具体的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在近三小时的讨论中,我们彼此分享着对教育的理解,畅所欲言的研究氛围让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我们更坚定了“读书、学习、研究、行动、反思”是一个成功教师幸福行走的方式。

幸福“1+1”:学习改变,源于成长

由于一直在小学任教数学,我总认为只要能上好数学课、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可以了,没有注意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主张进行提炼。另外,阅读面比较狭隘,层次比较肤浅,阅读的都是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书籍,缺少哲学层面的理性思考与人文视野的批判思维,因而总感觉底气不足,勇气欠缺,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专业素养不够丰厚。自从加入到培养工程的团队以来,身边优秀同行的激励,导师的热情鼓励,使我不敢再懈怠,不能再平庸。对我的成长来说,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建构、哲学层面的教育思考与批判性的重建改变,显得尤为重要。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履薄冰”时时会有谦虚之心,处处会有学习之心。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来说,主要从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两个维度去尝试改变。

向专家学习,在专题研讨中吸收成长养分。无论是专家导师的报告,还是小组学员的讲座、公开课,我都积极倾听、质疑、思考。每次的主题沙龙,我积极发言,参与互动,与学员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探索教学的主张,实践教学的思想。在聆听中我们触摸教育家的思想张力,更新人生的价值追求,在有关教育家的哲学追问中得到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浸润。

向同行学习,在观摩交流中聚集成长动力。身边的同事、小组的学员、参会的老师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同行。学习他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淡泊宁静的职业态度,学习他们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学习他们改革求新的教学勇气,学习他们合作共享的精神追求。我珍惜每一次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送教”活动,一方面激励我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成功的探索与经验,另一方面,与教师的现场互动更加勉励我要勤学习,勤思考。

向学生学习,在分享快乐中感悟成长真谛。学生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课堂上,孩子们善于争辩的思维方式,勇于求异的思维品质,敢于表达的学习能力,教会我重新认识课堂和审视课堂;儿童独特的思维视角教会了我怎样分析学情;孩子们差异的学习方式教会了我怎样设计活动;孩子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会了我怎样重建课堂。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读懂了教育的价值,在孩子的纯真中我悟到了课堂教育的使命。

向书籍学习,在触摸思想中提升成长品位。在去年的专题阅读中,我认真阅读了《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学校无分数论三部曲》、《育人三部曲》、《夏山学校》和《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结合数学专题,我还阅读了《儿童怎样学数学》、《数学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心理学》和《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阅读了近两年的关于数学思想的专题文章后,我还就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专题收集汇编了一册文献集。

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在苏联表演时,一位苏联老大妈每次都去看先生的演出,在第九次观看后,她跑到后台问到:“每天同样的表演内容,您难道没有厌烦吗?”梅先生回答:“一样的内容,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感触。”是啊,教师,一个平凡的职业,每天看似在做一些重复的工作。但是,这个职业是充满创造和挑战的,是令人向往的。面对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导师朱小蔓教授总这样鼓励我们:“一定要坚持做自己的研究,一定要相信自己,真正的教育家就诞生在中小学的学校里。”我知道,我或许成不了教育家,但是,我仍然在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学习,享受数学。

猜你喜欢

导师儿童数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爱情导师
错在哪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