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2013-08-15孙峰
孙 峰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
导师制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的制度,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在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实践中,根据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特点,导师制往往有很多具体的实现形式,如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导学导师制,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以及通过虚拟技术开发的虚拟导师支持服务模式等等。
1 课程导学导师制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辅导方式。张景韶、龚静在《远程教育课程导学导师制的学生接受度》中,介绍了主要解决在职人员的工学矛盾问题、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导学导师制。其基本使用范围为学习人数在10人以下且易于自学的课程。学校选聘导学老师,导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化,教师安排第一次集中辅导,此后的教学辅导时间、地点、形式和频度都由师生协商。其刚性要求在于教师定期联系学生、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因此学校也规定了导师辅导次数和联系学生次数的最低要求,并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教学检查。实际上,导学导师制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张景韶等人通过调研发现,在“导学导师制给学生带来哪些帮助”的调查中,分别有65%、43%、17.7%的学生认为导学导师制“能解决学习方面的疑难问题”、“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师自身对导师工作的认识问题,因此导学导师的具体工作范围也因人而异,往往不仅仅是解决课程学习问题,更涵盖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这也符合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求。
导师制,也适用于类似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项目制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谢琴、王力在《“任务驱动法”在开放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任务驱动,注重实践”的特点,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开发小型的应用系统,师生共同确定开发选题,将一个大的项目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及更细化的小项目,学生团队分别按照系统开发步骤完成若干个子项目,教师通过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定期检查、学习评价等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对学员要求比较高,学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必须具备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能够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项目任务;同时根据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特点,要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状况。
实践教学环节也提倡采用导师制。实践教学是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在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姚春艳在《论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中提出,以实施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为例,在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配备专门的导师团队,以一名导师指导10名学生为宜,专门引导学生参与司法实践,学生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姚春艳提出了“导师团队”的概念,这既是一个高校教师、执业律师的团队,同时也是省校与基层电大教师的合作团队,并且对团队成员的资格进行了限制,团队成员应既是高校法学教师又是兼职执业律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可发挥集体的力量,省校导师以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开展法学实践教学的导学,分校和教学点的导师可直接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司法实践,必要时也可邀请省校导师参与指导。在导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例上,姚春艳认为每位导师所指导学生人数应以10至15名为宜。笔者认为,受目前基层电大的师资条件限制,导师团队的成员要求“双师型”可能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导师团队理解成由“高校法学教师和兼职执业律师”共同组成,发挥各自在理论教学和职业经历、实际司法工作能力上的优势,导师各自带队引导学生,又相互合作。导师间的合作沟通与分工协作、学生与导师团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导师团队”的操作难点。
2 思想政治教育导师
张曼晶在《“思政导师制度”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出,随着成人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思政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着眼于开放教育学生流失,院校领导亲自担任思政导师,带头主动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家”的氛围,营造出祥和、温暖的气氛,使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温暖,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级性和持续性,从而降低学生流失率。思政导师制,这里主要是拉近师生的空间距离,克服远程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情感性教学不足的问题。思政导师制,只是局限于导师的某一个功能,张曼晶提出由院校领导亲自担任思政导师,也仅仅是对导学导师的一种补充,或者说是整个“导师团队”的一个成员。毕竟院校领导的精力有限,其独立担任10多个学员的导师的可能性有待商榷。因此,采用“导师团队”的方式,让院校领导加入“导师团队”,发挥其思政导师的特定功能,可能更合理一些。
3 全程专业导师制
李凌云在《关于在我省开放教育学前专业试行全程导师制的设计和构想》中提出了“全程导师制”的概念,全程专业导师制,指在远程教育环境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学业阶段,学校为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现实和虚拟两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学习支持服务。这里的全程专业导师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上的全程性,它不仅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着眼于整个学业阶段;其次,是教育与服务空间上的广度性,涵盖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引导。其三,是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既有面对面的交往,也有采用信息技术的网上实时课堂、QQ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形式交往,体现了远程教育的特色。但是,电大的师资条件可能制约全程专业导师制的实施。而且,一个教师的精力与专业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能不是一个导师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资源丰富、配合默契的导师团队才能完成的。
张兴良在《浅析远程教育实施全程导师制研究》中认为,目前导师制的实践基本集中在招生总人数比较少的“小专业”或课程注册人数比较少的“小课程”,因此对导师与学生的师生比进行了设计,认为一个导师全程联系15-20名学生,导师制即是在学校提供学习资源服务、统一组织的教学辅导服务和教学管理服务基础上的个性化、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全程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助学、督学,让学生享用这些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这里的导师,或许可能就是原先的导学导师,可能就是原先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在人数上少一些而已,导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应该比班主任更高,如何选聘导师?有了导师制,原先的班主任是否还需要,值得对全程导师制作进一步的研究。
4 虚拟导师支持服务模式
虚拟导师的网络平台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网络课程教学专用型的,一种是全程服务型的网络支持平台。
刘静在《创设虚拟导师环境 探索电大实践教学新路》中,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ERP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用技术手段创设仿真企业运作ERP“虚拟导师环境”,让学生通过工作的游戏化和学习的体验化,学习企业财务、营销、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该平台根据企业管理现实环境集成了大量参数,高仿真地复制企业运作环境,并开发实训指南、操作示范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在线学习与实训辅导等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作为导学导师的一种形式,“虚拟导师”还强化了学习督导功能,注重形成性学习与评价,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将全程的课程实训通过屏幕录制工具定期记录屏幕操作,形成电子文档,作为电子实验报告册上交给学校。“虚拟导师”的网络平台,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实践教学问题,彰显了远程教育的特色,既导学又督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刘真祥在《“虚拟全能导师”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出“虚拟全能导师”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即搭建一个统一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涵盖远程教育机构的多个办学单位、教学业务部门和指导老师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项目,为学员提供全程化、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其技术支撑点在于“远程教育呼叫系统”,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SQL2000,并集成于统一的 Web页面。该系统整合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本部的6个办学部门、5个业务机构、4个教学单位、以及12个地(州市)分校和行业工作站的全部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项目,因此其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集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师资团队的最大化、网络化,使学员可随时随地地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固定或移动电话、短信、Web留言或Email等方式),向支持服务系统咨询学习问题,查询有关学习信息。虚拟全能导师,其硬件技术方面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自动服务,而支持系统幕后实际的“导师团队”则是全员化的,尤其是人工服务系统,省市及基层电大的教师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因此更需要导师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5 研究评述与启示
(1)远程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既要体现远程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远程教育的不足。导师制要发挥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优势和学习支持平台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克服远程教育各个教学点生源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师资团队不足等问题。
(2)学生的需求具有个性化,要提供“全程化”、“全方位”的导师服务,往往不是一个导师能够大包大揽的。既要注意构建“导师的专业化体系”,又要吸纳企业、社会机构等资深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形成一支融学生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导师团队”,因此导师制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要通过“导师团队”带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当然,“导师团队”中各个成员的主次作用要分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空间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3)实践环节是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师制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又要通过现场实践活动,吸纳学生自主参与,并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以实现育人目的。
1 张景韶,龚静.远程教育课程导学导师制的学生接受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05)
2 谢琴,王力.“任务驱动法”在开放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3 李凌云.关于在我省开放教育学前专业试行全程导师制的设计和构想[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4 张兴良.浅析远程教育实施全程导师制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2(10)
5 张曼晶.“思政导师制度”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6 姚春艳.论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J].西藏教育,2013(03)
7 刘静.创设虚拟导师环境 探索电大实践教学新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8 刘真祥.“虚拟全能导师”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7(09)
9 万金湖.开放教育导师制设计与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