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研究型教学: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2013-08-15周云芳
周云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管理学在性质上既属于一门介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必须充分将管理学的抽象原理知识付诸具体实际管理活动的实证科学。基于这样的课程特质,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自然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能实施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模式也应是不拘一格且灵活多变的。放眼国内外大学管理学教学方法的现状,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与团队创新教学法相结合的多重组合型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日益推广,一些新型的多媒体工具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教学模式。然而,随着当今大学生择业模式的新变化,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其自身管理能力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上诸多与管理学相关的行业也越来越注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具实际管理能力的经验考核,这些均已对那种传统的仅注重单纯讲授书本知识的大学教学模式构成了冲击。同时,随着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对大学教师科研能力要求的提高,实现一种既能紧扣现实生活又能高瞻理论前沿的科研型教学,是提高当今大学教师扎实科研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如何在大学管理学教学实践中既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满意,又实现大学管理学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与教学业绩的双赢格局,一种基于团队协作精神的研究型教学不仅是切实有效的,还是值得大学教育工作的同仁努力推广的。
一、概念辨析:研究型学习、研究型教学与团队研究型教学
团队研究型教学既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学习、研究型教学密不可分,又是在整合了二者共同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大学研究型学习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中某些特定的研究型课程而言的。其研究型课程的共同特征就是综合性与开放性,即既具有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特征,又具有不断地立足实践、面向实践的理论开放性。如前所述,管理学在性质上可归属于这种研究型课程,所以,这也是研究型学习在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普及的重要原因。其次,大学研究型教学是倡导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它是指学习者在导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1]大学研究型教学的实质是旨在强调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正是有鉴于这种师生间“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这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涵盖了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实施、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和对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塑造这三大方面。
团队研究型教学则在借鉴了目前各大学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更深入地强调一种师生间互动协作的团队精神。像这种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恰恰又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关于组织价值观的核心。因此,将这种突出团队精神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管理学课程中,对于实现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均有相得益彰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团队研究型教学的构成
团队研究型教学的构成主要体现为三大团队即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及教师与学生组合的互动团队。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导,作为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团队,它必须是一群能够体现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所谓“高素质”的基本内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交往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可体现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内容;业务素质又体现为教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等内容;交往素质可表现为交际素质、审美素质和个性素质等方面。[2]除此之外,高素质还可体现为其他的诸如转换观念的素质、发现问题的素质、创设情境的素质和科学评价的素质等。因此,上述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培养,是保障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鉴于大学管理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在上述教师队伍的团队构成上,除了高等院校那些执教管理学课程的专职教师之外,还要适当地聘请一些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社会专业人士加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同时,为避免管理学理论教学的枯燥以流入“纸上谈兵”的空洞,从事管理学理论教学的专业教师还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从事一些社会管理的实习工作,以亲身的社会实践领悟理论的生动与活力。
在传统的接受型学习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一种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主体。可是,在研究型教学中,同样是教学活动对象的学生,却已转换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传统的接受型学习,单纯强调知识的灌输,而研究型教学则偏重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主体而言的,若从学生角度来看,那么这个研究型教学首先仍是一种研究型学习,不过,与那种传统的接受型学习不同的是,研究型学习则不仅超越了纯粹的知识灌输,还要实现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知识本身并不是第一位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根本。尤其是管理学这样一门来源于实践而又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程,枯燥的管理学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脱节肯定不是管理学这门课程所追求的教学效果,而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管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独特的管理能力,才算真正地实现了管理学课程的终极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学生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群个性鲜明的学习团队。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团队,是团队研究型教学的一种特殊优化组合。在传统的接受型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易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团队研究型教学中,大学教师的责任已不再停留于以一种填鸭式的“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是从事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以深入指导学生研究,才是研究型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考虑到不同学生研究兴趣的多样性,以及管理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不对称性,管理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解决思路。这种问题解决思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多样性与随机性。同时,由于管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其一切管理理论皆来自实践,并将随着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的互动也是日新月异的。
三、团队研究型教学的实施
既然团队研究型教学是在脱胎于一般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一种师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关系,因此,这种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就不可避免地既要兼蓄一般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优点,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和以问题意识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思路,又要充分凸显师生间“教”与“学”的团队互动意识。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
如前所述,大学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鉴于管理学课程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其教学理念中的“学习者”包括教师与学生这两大平等主体。师生间这种平等的“学习者”角色意识将有利于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及培养师生间共同参与课程学习的责任意识。在这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成员而存在的,其教师参与的课堂讨论也仅是在各成员平等立场上的发言,而不是充当权威的理论说教者干涉学生的观点。当然,唯一与学生不同的是,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的效果负责。
2.以问题意识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由于研究型教学并不一味地崇尚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过程,而是突出问题意识,即通过形成一系列问题意识,并通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这是研究型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传统的接受型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想方设法地回避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不能为社会输送创造型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而分析问题首先在于发现问题。可见,要实现从传统的接受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团队互动意识
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过程。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即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常已不是一对一的结构式存在,而是表现为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解决方式,其解决的结论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团队或集体的意志倾向。这里的团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普通意义上的相互帮助单元,更确切地讲,更意味着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的协作关系。例如,虽然同属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团队,不同老师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各有所长,有的侧重于管理决策的分析,有的擅长做具体的管理计划,还有些从事过实际管理工作的兼职老师于对管理过程中的组织、领导或控制等环节具备实战经验,如果能妥善地将教师团队的研究专长合理编排,采取集体授课或者专题研究的灵活方式组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则这种教师团队优势的整体释放,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知识及其应用的系统而全面的掌握。
总之,由于大学管理学课程本身的跨学科性特征,再加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需要,在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团队研究型教学的新模式,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还是教师的研究探索,都能轻易地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格局。
[1]李迟.浅析研究型学习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8)下:101.
[2]刘秀伦,蒋泽.高等院校实施研究型教学刍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