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网络传播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潮媒介素养

李 楠

(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引言

“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最为根本又无可逃避的现实,人们进入了全球传播时代,这一时代肇始于19世纪以来的电子媒介的发展,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大发展,这一时代的社会交往出现了虚拟化和全球化的特征,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各种思潮、观点蜂拥而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尤其是现代西方思潮以网络媒介的方式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全球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在于电子媒介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全球网络传播更具复杂性和多元性。

一、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新媒体影响力

(一)全球网络传播的特点

全球网络传播是合成名词,包含“全球传播”和“网络传播”两个方面,事实上这二者是交织和渗透发展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入国际端口,一个真正的超越“物理国界”的全球性传播网络形成,因此,全球传播经历了印刷媒介时代、电子媒介时代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形成了现代传播的新模式——全球网络传播。全球网络传播在全球治理和全球民主政治实现过程中,构建全球公民社会会使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弱化,同时也会带来文明冲突,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同时,国家对传播的限制极大减少,传播能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而网络作为全球传播的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实效性、交互性、针对性、广泛性方面更强,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方式使数据、文字、声音及图像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全球网络传播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媒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工具的改变,使人们的接受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

(二)全球网络传播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

工具远不仅是指使任务更容易完成的某种东西。工具还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完成任务的方式(甚至是任务本身的性质),甚至能够引发我们未曾想象到的广泛的社会变化。[1]新媒介就是对传统交流媒介的一种变革,是引起广泛社会变化的新工具,这里涉及的新媒体主要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应该说,新媒体是一个内涵不断变迁的概念,具有极大的弹性及时代性,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2]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主要经历了书写、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形式。目前而言,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手机及数字电视。

1.新媒体链接全世界,传播迅速、范围广。信息技术产生以来,各种新技术及新媒体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或者称之为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社会)、虚拟社会、比特时代。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信息时代,也就是电脑时代,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间和空间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例如,我们可以在纽约、伦敦和东京的股市之间传输比特,仿佛它们是三台近在咫尺的机床一样。”[3]因此,新媒介使得全世界的各种思潮、观点以更加迅速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的思想。而就当下而言,微博是一种网络新媒介,它使得人人都是记者,能够通过分享机制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信息传递呈现几何级增速,许多重大事件的产生都与微博的推动有关,比如“占领华尔街”、“英国伦敦骚乱”等事件升级都与微博的推波助澜有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各种学术网站、学术论坛、专业聊天室,与来自世界各地学者以及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链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及时、方便且快捷地获取国外最新社会思想、思潮、动态。

2.新媒体促使“个人抬头”,消解权威,强调个性。在传统媒介环境中,一般大众是讯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新媒体有着极强的交互性、个性化,与传统的电视由成人掌控相比,“新媒体是互动的,可塑性高且控制权分散。新媒体拥有极为珍贵的中立特性,故可以做我们想要它做的事”[4]。“孩子在互联网上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相反他们居于主动的地位。他们不仅观赏,更热情地参与,他们真切地在网络上探究、讨论、玩乐、购物、批判、调查、狂想、寻找及互通信息。 ”[5]同时,互联网有着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且大胆地参与各种社会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批判,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人恣意享受“网络言论自由”,传播或复制法律所不允许的各种不良思潮。因此,新媒体所带来的个性化也让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当然,这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者眼中,中心被消解,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权威合法性的怀疑。此外,西方的人本主义观念在弘扬人性,张扬个性的同时,也片面强调了个人,突出个人,结果使得个人与社会相对立,不仅危害了个体,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新媒体变革了单向传播,创生了深度参与式双向传播。传统媒介是单向传播模式,而“网络世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今日的孩子已逐渐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并摆脱昔日被动观看者的角色,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6]因此,“在网际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制作者和参与者,网际网络的目的就是建立传播沟通的桥梁,回馈不断在使用者之间循环进行,它最初的建构及而后的维护都不是依赖支援技术,而是每一位参与者。 ”[7]可以说,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为普通大众丰富,补充思潮的内容提供了可能”[8],而在普通大众群体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创新精神的就是大学生群体,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思潮走向大众化及平民化变得更为快捷。

4.新媒体为大学生表达心声提供了个性化舞台。“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同样,作为社会交际的新媒体也被人誉为“麦克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传播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变得轻松方便,每个社会成员可以尽可能地参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在微博上,人们可能会不看清楚信息的内容,一按鼠标“转播”就可以把任何信息传播给想要转播的人。网络世界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倾吐心声的栖息地。当然,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甚至成为驰骋网络风云的“意见领袖”。新媒体为大学生表达心态或心声提供了个性化舞台。所谓的心态或者心声,是社会心理活动的个体化,实质是社会意识通过社会思潮影响社会生活进而影响群体社会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

各种社交网络,包括BBS、博客、微博、人人网及QQ群组,既是人们了解世界,学习各种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的途径,也是人们表达心声,放飞心灵的舞台。一个人的网络心声,既带有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带有社会群体心理的一面,而且群体社会心理的一面就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经常通过微博、人人网、QQ等媒介用简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状态,或发表对某一社会热点或兴趣话题的看法。人人网是国内影响力极广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它通过“热点话题”可以将相似的“人人状态”进行归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不难从个性中看出群体的社会心理。而微博也可以通过主题词检索,追踪到最新的热点话题或者寻找情感状态相同的人。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人们在现实社会里有什么心理活动,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得到展现,而网络世界所展现的是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现实社会心理活动在网络社会的映射,更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对人们情感行为的影响。有些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学生,使得他们身处异地也能参与发表对热点或事件的看法,甚至会激发网络论战,形成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势力,影响和左右着事态的发展,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西方某些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大学生这一网络心理特点,通过互联网发布改头换面的各种有害思潮,精心包装,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妄图制造社会事端,引发社会混乱,我们不得不提防。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建议

(一)媒介素养的核心是媒介伦理

媒介素养的核心是媒介伦理,也就是如何合乎道德地使用媒介。媒介伦理既是针对使用媒介传播信息的人而言,也针对使用媒介获得信息的人而言,有一些媒体人不顾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各种媒体报道中宣扬西方的不良社会思潮,毒害大学生,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也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越过网络监控去国外寻找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想,他们对国外的社会思潮过分崇拜,以为凡是国外的思想都是先进的、科学的,一派西奴化的嘴脸。

(二)媒介素养的内容是信息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社会思潮总是以一定信息的形式得以传播,如何甄别和选择信息,是现代信息社会人重要的素质,也是媒介素养的基础部分。信息社会是信息为中介建构起来的社会,无论技术、媒介还是网络承载的都是信息,人们交流的内容也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推行国民信息技能培训教育计划,提高全民信息素养。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解决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能建立并维持信息社会新的道德秩序。

(三)媒介素养提高离不开大德育教育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范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这里所说的德育就包含上述内容,光有媒介素养还不够,必须与大德育教育同步进行。这里包含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质,目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来自于各种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及非理性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指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用于提高一个人的哲学、政治等理论品质,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准确把握各种形态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辨别真伪;三是指法律法规意识,是指一个人能遵守互联网规范,准确把握网络言论自由的实质,合理、合法地传播社会思潮;四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形成良好的网络心理,避免成为网络暴民。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以新媒介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我们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或信息素养的方式规避各种思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大学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亚当·乔伊森著;任衍具、魏玲译;傅小兰、严正、汪波审校.《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7]陈立思主编.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成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4][8]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

[5][6]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思潮媒介素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