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转型时期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析——以江苏省为例

2013-08-15李婷婷王阮芳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转型政策

李婷婷 王阮芳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江苏也在经历其向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性调整,相应的就业必然产生结构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一个全新而又不断变化的环境,再加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高校与社会对接的程度不够以及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等,这些都构成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新挑战。如果不能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一、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

1.经济转型期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作为教育大省,江苏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3.2万人,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一般来说,就业岗位的多少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关系。按照国家目前的增长速度,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1000万个,但这1000万的岗位却并不只是为应届大学生量身定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其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高、专业对口率较低、离职率较高,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状。而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环节,其是否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直接影响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2.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例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对应征入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教岗位等国家扶贫项目,参加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生,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减税、贴息、贷款、培训等优惠政策。

除了国家出台了就业优惠政策外,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就业优惠政策。作为教育大省和经济大省,江苏在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框架上,采取了诸多积极的新举措,力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如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力扶持政策,等等。

二、经济转型时期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专业设置不合理,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高职人才的培养规律还处于探索之中,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适应社会变化而变化,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普遍脱节。有的院校追求短时效应,盲目开办一些当下热门专业,对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缺乏前瞻性,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有的院校在新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充分而全面的市场调研,而是单纯根据现有的师资来考虑安置教师,所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而一些社会上急需的缺口型人才专业却并未得到各院校的认识,以前存在的各专业设置也没有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做出应对和调整。高职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

2.就业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经济转型提出的新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江苏正在进行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经济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技能人才的标准呈现精细化、多元化、知识化趋势。从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根据新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致使高职毕业生普遍就业能力欠缺,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吸纳能力较弱。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相应的就业必然产生结构性调整。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各产业间的就业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得到了增大。但是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相比,各产业间的就业结构转换仍然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造成了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并影响到就业规模的扩大。

4.就业新政实施效果不佳,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各省市地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就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力较小。一方面政策宣传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很多政策实施的效果,就目前状况而言,很多毕业生对于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甚至心存疑虑。许多高校毕业生对于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政策的不熟悉使得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对于国家政策的不作为、不落实,导致政策成为空谈,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实施,而且造成了学生就业的挫折感和对政策的不信任感。

三、经济转型期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战略对策

1.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市场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学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要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对人才市场的预测,及时对各专业设置做出应对和调整,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运用后的反馈信息,及时收集毕业生走到单位后,在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对于专业学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

2.强化软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

软技能培养是指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把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中隐性的部分有机结合。目前,技能型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江苏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一。作为培养技能型劳动者,高职院校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注重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落实就业政策。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要大力宣传预征入伍、基层就业及其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政策对实际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各部门要及时对各项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进行梳理,特别是理清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申请流程等,能及时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广播、报刊等各种渠道发布。[3]另一方面,各个高职院校是毕业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一定要确保信息畅通,并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让每一个毕业生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4.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社会适用人才。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扩大职业院校办学的社会效益,满足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为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奠定基础。一方面可以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这些公司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双化基地,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使学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5.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就业指导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介绍咨询等服务,做好综合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再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使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就业,到哪里就业,怎样就业等问题。

[1] 张旭东.经济转型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0(4).

[2] 梁丽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 金建孟.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

猜你喜欢

毕业生转型政策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政策
政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助企政策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