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极端化趋势初探
2013-08-15沈奕
沈 奕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19日在京召开成果发布会,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国内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500家,一个大型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可达数百乃至数千篇。[1]然而自1999年以来,网络文学逐渐褪去以前单纯展现书写能力的纯粹,在商业化的运作和现实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本文试从篇幅规模、语言风格、内容题材和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阐释网络文学的极端化趋势。
一、篇幅规模:短小与冗长
网络文学开启了集体写作的时代,凡是具有书写能力的人都可以依靠网络来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准入标准如此之低的条件下,网络文学注定不可能像传统文学一样以长篇小说的创作为主要目标。毕竟拥有书写能力并不等同于能够出色完成长篇小说的创作任务。
网络技术传输的迅捷、快速的特点同样也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繁重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无暇阅读经典,也厌倦教科书式的说教。所以大众需求下的精神产品往往表现出平面化和速食化的特点。网络文学作品一般情节,句式简单,篇幅短小,所谓的长篇小说也大多在20万字左右,阅读轻松如饭后甜点。而微博、微小说等“微”文化的相继出现更是将短小精悍的美学追求推向极致。
微博将字数要求限制在140字以内。这一举措迎合了观众注意力有限、希望在短时间内高效获取信息的心理,受到极大欢迎。加之运营商将客户端植入手机,人们在等车、排队等暂短的时间内也可浏览信息、欣赏幽默段子,微博也因此成为文学创作的又一平台。新浪网借助微博连续举办三届微小说大赛,每年投稿数量以百万计。优秀的微小说篇幅短小,但符合传统小说的题材特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突出的主题,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寥寥数语勾勒人间百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与此相对的是,一些质量较高、题材较受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却呈现篇幅加长的趋势。小说《藏地密码》共十部,120万字;小说《盗墓笔记》共九部,140万字;小说《诛仙》共八部,160万字。即使对传统文学而言,这些作品的规模篇幅也颇为可观。目前网络文学作品的开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网络文学作品一般开始连载在某原创文学网站供免费阅读,有一定读者群后改为收费阅读,有的作品还会印刷出版、出卖影视改编权和开发游戏等。在市场、出版商、网站等多方面的利益驱使之下,写手不断增设悬念,添加人物和故事支线。已经完结的作品则被要求编写续集,作者李可就是在市场的要求下不断续写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总数达到百万字。
二、语言风格:精致与粗糙
网络写手众多,风格各异,但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安妮宝贝为首,丁香女孩、匪我思存、步非烟、流潋紫等一批言情武侠写手为代表(下简称精致派),语言精致考究,画面感强,带有浓烈的感性色彩和诗性意蕴,遣词造句不拘一格。另一类以宁财神、邢育森、艾米、南派三叔等为代表(下简称粗糙派),语言晓畅如话,平铺直叙,绝少辞藻修饰,粗糙简约。
“精致派”仿若手握刻刀,优雅的句式和华丽的辞藻将作品打磨成玲珑的水晶球。写手们对文字有天才般的敏感,普通的修辞手法在他们笔下常常焕发出令人惊异的光芒。如安妮宝贝就把“眼神”比喻成“一块深蓝色的丝绒”、把“皮肤”比喻成“干涸的花瓣”、而自己是其中“一条无法呼吸的鱼”。[2]这种陌生化的遣词造句给寻常事物蒙上神秘的面纱,琐碎的生活也因之沾染上高贵的诗性气质。长短句的频繁变幻和罕见词汇的大规模使用营造出感性脆弱的氛围,粗糙丑陋是不容许存在的,即使有也必然带着刻意修饰的痕迹,市井俚语更是绝不能从主人公的口中冒出,一切都应在“美”的许可范围之内。如匪我思存《冷月如霜》中对厮杀过后的皇宫的描写“偌大的正清殿前,空阔的天街连积雪都被染成了殷红,无数尸首被积雪半掩半埋,空气里只有令人作呕的血腥气,一夕之间,这座人间最繁华的皇城仿佛成为佛经中的修罗场,更像是屠杀场,断肢残骸冻得硬了,被奔马疾雷般的蹄足踏碎裂开来,咔嚓咔嚓作响。”阴森恐怖的战场清晰可感,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画面的血腥和残忍,而是由恐怖带来的心灵震撼与唯美的美学体验。
而“粗糙派”的语言风格则轻松很多。短句的大量使用更趋向日常生活的原生态。直白浅显的口语化语言粗糙得几乎看不见任何锤炼和雕琢。《山楂树之恋》中有一段对男女主角依依分别的描写:“老三说他还在等医院确诊,叫她先回农场上班,不然他要生气的。她怕他生气了割他的手,只好回农场上班。他们约好两星期后她休息时在县医院见面,即使他那时已经出院了,他还是会到高护士寝室来等她。他答应她,如果真是白血病,他就马上写信告诉她,无信即平安。”此时的男主角已身患绝症,女主角对他的情况也知晓,但即使是生死离别的场景也不见多余的修饰和渲染。
还有一些其他“粗糙派”的作品则于平淡中见幽默,无厘头搞怪式的插科打诨散落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幽默并不旨在影射政治局势或讽刺社会现象,而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搞怪的方式有很多:故意误用词汇的感情色彩,将一堆不相干的词汇堆砌在一团,使用成语和诗词的字面含义,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谐音、粘连、荒诞等等。市井俚语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以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为例:“TNND就是TMD的比较级。TMD就是他妈的。TNND就是他奶奶的。WC不是公厕。它有时候指WORLD CUP。通常就是WO CAO!”
三、内容题材:幻想与现实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视觉消费的时代。文学的诗性特征逐渐消解,文字向数字图像转化,网络文学趋于影像化和符号化。钱旭初曾经预言:“象征、隐喻、暗示将成为网络写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个手法和技巧的背后,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精神漫游的结果。从题材意义上讲,作家不会再去描述那些读者已经在现实世界中早已熟知、耳熟能详的事什和故事;相反,他们所表述的东西往往是读者没有发现和没有领悟的世界,因此,神秘性、魔幻性作品可能成为网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3]
玄幻、仙侠、盗墓、穿越类的作品在当下大行其道。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情节离奇曲折且有超现实元素的介入,有时超现实力量会成为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助力甚至是关键因素。主人公通常具有“超人”的人格特征,不但才智出众且运气过人,在整个故事中几乎无所不能。故事模式类似闯关游戏,主人公不断遭遇匪夷所思的困难并尽力解决,中间又穿插着英雄美人的浪漫爱情,前朝旧梦的阴谋诡计,纠缠难解的恩怨是非、民族大义等等,读者体验到的是精英式的情感体验和虚拟的生活背景。
与此相对的,描写市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在网络文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品取材于现实的市井生活,建筑在个人经验之上,题材面狭窄,主题单一,但虚构较少,真实性较高。如陆幼青以个人的真实经历为内容在网上连载作品《死亡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生命倒计时的最后时刻如何面对死亡的临近,震撼人心。而前段时间因改编成电影而大热的小说《失恋三十三天》等描写都市男女婚恋题材的作品也同样如此,尽管婚恋题材本身的浪漫色彩较为浓厚,但仍建立在基本的人情世故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下。故事的主人公多是“常人态”的,是与读者极为相似的人。他们没有为国为民的重大责任和崇高理想,只不过是为家长里短的琐碎杂事所烦恼;性格上也有明显缺陷,但也无所谓“好”“坏”,是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性格。
四、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背离与回归
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的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话语。而网络的虚拟性、兼容性和开放性使得隐匿身份、自由表达成为可能,文学呈现出平民化的姿态。“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作者大胆袒露内心深处的阴暗和秘密,旁若无人地发泄情感,而这些情感很可能是在传统文学中不被认可甚至禁止表达的。
渎圣行为和凡俗思想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人们厌倦了传统文学的说教,也不再认可传统文学中已经定型的思维逻辑。最近豆瓣上流行的文字游戏“一句话毁掉小清新”便是这种潮流的顶峰。人们对宣扬正面情感的典故重新解构,往往采用在故事结尾再写一句话的形式,将典故瞬时颠覆为表达反面力量的段子。传统文学对人类心理的“锻造”功能被无视,“以文载道”的崇高传统被忽略,人们更关心的是情绪的发泄和自我的表达。以《寻找猪二》、《缘分的天空》等作品在网上成名的宁财神坦言:“以前我们哥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只是该换个名字,叫记录。 ”[4]
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也同样如此。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读者接触到的基本是还在创作的文本,随时都可以与作者交流阅读体验。网络文学中作者的身份特征逐步消隐,取而代之的是集体创作。如果读者对原作品不满意,大可自己改写章节另起炉灶;若作者半路搁笔,读者也可以接力续写。
然而文字狂欢过后,网络文学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责任感的缺失、自由主义的泛滥、游戏精神过于强烈、人文精神的丧失等等。不过令人高兴的是网络文学已然认识到了危机所在,并开始向传统文学回归。
一方面文学网站签约写手的制度客观上促发了网络写手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约束使文学网站负有一定的审查监督的责任,网络文学作品不再是写手的个人游戏,特别是对于一些知名网络写手,读者的接受过程和作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味满足读者猎奇心理,随心所欲发泄个人情感将不被容许。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品也开始向传统文学靠拢。目前来看,单纯描写网络生活的文本或纯粹依靠网络多媒体技术建构的超文本不再是创作的主流,类似早期网络文学《风中的玫瑰》的作品已经不多见。现下的大多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在网络上动态生成的,而在题材、语言、创作手法等方面两者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许多广受好评的网络文学作品逻辑清晰、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与传统文学的模式十分相似。
网络文学之所以呈现出极端化趋势,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作者创作意图的集体缺失。如上文宁财神所言,很多网络写手的创作契机多是偶然触发的,创作的游戏性质大于传道性质,创作状态的随意性大于严肃性。作品篇幅长短、内容题材、语言风格等特征的形成主要依据作者的个人爱好,加之作者本身深受网络文学的熏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偏向某类已经成型的模式。
第二,读者的“求同”阅读期待。读者在拥有某次满意的阅读体验后会寻求题材风格类似的作品来继续满足阅读期待。网络文学的创作通常是以读者的阅读期待为直接导向的。为了获得高点击率,降低写作风险,有些网络写手选择描写已经形成固定读者群体的题材,并在写作风格上尽量向已经成功的作品靠拢。这种类型化创作方法解决了读者阅读需求与写手创作能力的矛盾,但降低了网络文学的丰富性,使网络文学类型固化,并最终形成网络文学两级分化的趋势。
第三,非人力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作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时代的产物,较之传统文学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非人力的外界因素成为左右网络文学的重要力量。商业经济的介入、文学网站的运营方式、游戏影视剧等其它娱乐方式在网络文学的折射、网络热点与话题等等因素都会对作者形成暗示,使其作品面貌屈从于当下占据主流地位的某种网络文学样式。
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曾经这样充满热情地描绘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到处遭到了一批视而不见的人的压制。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改变了我们工作、爱情和生活的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这个文明今天已局部存在。许多人尝试着使自己的生活去适应明天的节奏。另外有些人对未来则心存疑惧,陷入绝境之中。他们迷恋过去。妄想重振自己熟悉的那个垂死的旧世界。”[5]网络文学作为计算机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结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笔者将继续密切观察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对此进行持续思考。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影响.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5-16/53328.html.2011-05-16.
[2]汤志国,舒威玲.论网络文学审美风格的“凹”与“凸”[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7,第28卷第四期.
[3]钱旭初.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4]转引自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5).
[5]阿尔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J].北京:三联书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