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8-15汤玉明殷婧瑶
汤玉明 殷婧瑶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工程系,江苏 无锡 214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并轨、缴费上学制度的逐步实行,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迈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和高校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勤”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心理上。必须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成因上着手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帮助他们化解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认识误区,这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客观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工作等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一)家庭背景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的拮据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累心于生计奔波,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情感交流的障碍,对外界反应极为敏感,他们自卑又自尊、多疑又自信、感情脆弱又顽强、内心孤独而渴望与他人交流,这种极其矛盾的两面性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极易使其个性和人格产生负面变化。
(二)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势利和虚伪。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一切都朝钱看,贫穷被认定为是个人能力低下的表现。当周围其他人极尽奢侈地享乐,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在为每天几元钱的生计发愁时,极易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对内自卑抑郁,对外出现仇富心理,导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反社会的偏执人格。[1]
(三)心理工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虽然在近年备受瞩目,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专业执证心理辅导老师非常有限。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班主任、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容易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2.关注程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着重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普及面窄、耗时长,发现问题不及时,效果不明显。
3.感恩自强教育不够。由于感恩自强教育做得不够,政府一系列的资助行动引起部分学生的“眼热”心理和依赖心理,没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自尊自立。
(四)自身心理素质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上大学往往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上大学实现抱负、改变现状,因而一旦受到挫折如生活陷入困境、学习成绩不达标等,再加上经济的压力、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关注形成的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极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时甚至导致个人意志消沉、行为失常。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研究解决其心理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健康茁壮的成长成才。
(一)资助工作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经济原因有关。目前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必须支撑现有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众多项目,虽有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因此,国家可以将资助列入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制定一些优惠双赢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在高校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社会支持。高校应该拓宽资助内容,注意资助结构,减少国家助学金的比例,以增加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的力度,变无偿补助为有偿劳动,消除依附心理,增强自立自信。
(二)思想教育方面
扶贫先扶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贫困、面对现实,联系实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如我院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不仅有趣而且发人深省,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受到的触动更多、感悟更深。道德讲堂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境界,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把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爱的优秀品格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心理教育方面
化解家庭经济困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应该做到:
1.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举办一些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
2.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与测验,更新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室,给敏感的经济困难学生一个吐露心声、排解烦恼的私密场所。
3.鼓励学生“走出来”。学习上,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类读物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习之余,积极参加
学院各类比赛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四)就业教育方面
高校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分步走:大一开设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他们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学习列出具体规划,对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大二开展形式丰富的创业就业教育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比赛、领航者创业培训、创业园活动等,使他们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就业、创业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大三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对就业面试应注意的事项给予适当辅导,积极做好就业的推荐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地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顺利地走向人生成功的幸福之路。
[1]贺德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电子世界,2013,(5).
[2]杨姝琛.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与卫生,2010,(1).
[3]李愈华,张倩.河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