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3-08-15方智勇
方智勇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但2011年以来全球旅游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从国内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进行的阶段,随着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加利说:“过去10年,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根据纪培玲(2005)做出的旅游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应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结论,位于塔尖的是高级人才,中间层次为中级管理人才,最底端是数量最多的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金字塔底端的庞大的高技能旅游人才。
一、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的培养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特色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有两种模式尤具代表性,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确立都注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课程开发,课程与工作的匹配度很高。另一种是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的CBE模式,这种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重视及时反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我国目前有三种比较有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段式模式、订单模式和产学研结合模式。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为旅游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旅游专业生源短缺、旅游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量巨大,但高职学生生源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及旅游业的行业特点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中,旅游行业是服侍人的工作,技术含量又不高,而且旅游业季节性很强,一年中淡季时间很长,必然影响员工的收入甚至工作机会,这使得现今旅游专业生源不景气,不少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受制于我国目前旅游教育的实际情况,各旅游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管理经验不足,不能满足各旅游企业对高质量应用人才的要求。
2.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清晰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理论脱离实际、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及综合素质过低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明确,从课程设置上看,千校一面情况仍较严重,强调课程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普遍存在差异,理论性课程比例较大。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超前性,未能依托当地的行业特色,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和特长进行创新也明显不足。
3.旅游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情况较为普遍 ,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强调知识性,而忽视实用性和技能性,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足。
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没有什么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数不多;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师资力量还不能胜任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
二、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思考
针对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设定培养目标,需要通过采取多个角度的措施及策略,来完善我国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1.明确专业方向和人才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明确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高职旅游教育要注意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把握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应根据需要灵活地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兴专业。
对于人才目标定位,高职教育要有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即要有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管理、优质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核心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高职旅游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和人才定位,培育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整合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和开发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系统性、完整性和复合性。
面向未来及国际化的旅游高职学生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培养良好基本人格的行为课程体系,适用够用的理论课程体系及紧贴实际需要的实践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因为学制原因,总体教学时数有限。要完成以上课程体系教学,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时比例,对各类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取舍,对于行为养成课程和实践课程,要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将一些课程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而对于理论课程,要充分运用课内时数,减少课程间内容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具体而言,在高职教育中,首先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理论是技术应用性的,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是为培养综合和专项的职业技能素质服务的;实践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旅游岗位和社会的能力。针对旅游岗位的实际要求,实践经验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应进一步加大,约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
其次,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分支,旅游管理高职学生今后大多要直接面对国内外游客,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尤为关键,因此要突出行为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在开设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导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特色。要重视课堂内外的结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要相互配合,将教学内容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乃至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课程教学内容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养。
再次,基于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以及旅游中文化因素的日趋重要,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要重视外语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般说来,高职学生外语基础不够好而且学生外语程度差异大,因此要根据学时的限制和实际需要,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整合外语课程,改革现行外语教学模式,将现有课程改为以听说为主的专业外语。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校园外语广播、举办外语听说竞赛等方式大力营造外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外语的实用听说技能。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较少,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增设国学、历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文学鉴赏等文化艺术含量较高的选修课程,从而提升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学校及相关专业还可组织各类高品位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3.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1)加快“双师型”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因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但现实情况肯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校都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形成教师在职培训的完整体系,“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可以长期短期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岗前岗后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选送教师下工作现场实践锻炼、参与科研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等途径,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及管理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引入有较强实践水平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会把旅游业中的现实情况及问题带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指导学生将理论、实践及就业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改善旅游师资队伍结构。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学校应立足当地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实际,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制定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第二、建立健全对高技能人才师资的激励机制。表彰在职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培训交流和研修活动,在评优评先方面也给予政策倾斜。
(2)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据,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极的探索和总结,以下概述几种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每节课的教学围绕专门设计的“任务”展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安排在一个个任务当中,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和应该干什么,有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具体任务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差异,及时跟踪和调整,每个任务再分解为若干级目标,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二,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突出案例教学和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把基本的旅游管理理念和理论融于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会利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手段,环境与过程逼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的每个环节,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判与处理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果中领悟到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这种教学方法是训练思维、锤炼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学生个性和聪明才智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模拟教学中结合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岗位地位作用、工作要领等。如让学生扮演导游带团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如旅行社经理、导游员、游客、景区点导游员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和技巧。
4.深化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加大“订单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就应该以开放原则“开门办学”,深入开展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整合各种优质社会资源办学。
在各种合作中,校企合作是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工作一线,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并能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了解旅游人才需求数量和素质能力等信息,并可邀请企业参与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此外旅游企业既是教师挂职锻炼的场所,也可为教师提供应用性科研课题,还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校政合作是各种合作的重要支撑。政府拥有众多的资源,而且旅游业是政府主导性产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组织有较多的政策和信息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与当地旅游局、旅游协会的合作。在各种旅游专业竞赛、旅游教育培训方面等方面加强校政合作。
校际合作是对校企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必要补充,各种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各有优势,可根据需要开展合作。通过校际合作,可以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办学理念,积极利用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校际合作可以逐步由中国大陆扩展到港澳、台湾地区乃至欧美发达国家。
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与企业共同挑选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双方商定或征求企业意见。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本标准。
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从而增强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培养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其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提前落实了对口就业岗位;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定位;通过校企教师互聘,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将学校人员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工作条件优势进行结合。对企业而言,不仅降低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而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集中批次解决,有利于企业规划发展,这种模式可以走出一条职业技能教育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全新路径,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5.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双证书制,是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旅游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证明,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
为了与国家政策相对应,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旅游专业一般应要求在校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酒店中高级服务员资格证书,将旅游专业教育与证书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课程内容、教材及课程安排时间与证书考试要求相对应。将证书所涉及内容融合到所学课程之中,针对性地开设导游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技术、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技术等课程,方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应当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出考证的硬性要求,把考证与毕业评价挂钩。此外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
通过抓好“考证”工作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通行证”,而且通过考试复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考证考级”能进一步激发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在校“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而且通过这些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
[1]廖军华.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俊红.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