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2013-08-15陈强
陈 强
(无锡市东林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唯有对话,才使得教育始终充满激情,涌动创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建立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鉴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组织对话性活动,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话式”教学,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强新的可能性。通过“对话式”教学,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促进教师养成与文本对话的习惯,培养教师化学科知识为可理解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养成与学习内容对话的习惯,培养学生理解并重构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炼与总结优秀的中学课堂教学对话案例,为其他教师与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与模式。
为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有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平等是初中语文课对话式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第二,互动合作原则。沟通与合作是初中语文对话教学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第三,开放对话原则。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于20世纪初提出了“对话哲学”概念,他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话语”。鼓励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展开对话,在一种交互的、开放的情境中放飞每一个人的心灵,相互碰撞、相互交融。
一、探讨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教师行为策略
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行为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关注、指导课前预习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第二,巧设问题是有效对话的核心。
第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第四,调控对话场面,引发思维碰撞,使对话走向深入。
二、学生进行有效对话活动的形式
1.开设诵经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指导学生每天坚持利用20分钟时间,诵读《诗经》、《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篇目,熟读成诵,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2.组织辩论赛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与学生对话。
(1)组织辩论赛。辩论本质上是一种对生活的体味,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而这恰恰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我曾经组织一次辩论会,针对《孟母三迁》中“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展开辩论。
(2)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朗诵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诵,有二人合作朗诵,有三人合作朗诵,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3.开设文学活动课让学生与教师对话。
每周开设一节语文活动课,师生一起探讨苏轼、李清照等诗人及其诗词,抑或是探究《聊斋志异》、《红楼梦》人物性格等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组织作文比赛让学生与自我对话。
三、探究有效性对话教学的课堂教学示例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多重对话形成的 “对话场”,这个“对话场”涉及的对象甚多,但整个课堂教学的对话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重、多媒、多层的对话。有效对话教学包括以下形式:
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动态、融合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中实现“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的方式,与文本不断地融合,渐进地、动态地感悟。
课例一:在学习了《论语十则》后,学生以“孔子我想对你说”为话题交流讨论,课后整理成文。如:
学生甲:孔子,我想对你说:你的话令我受益匪浅。你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于是,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常常思考知识点的意义和用处。你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于是,我努力让自己做到举一反三。你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我在同学朋友面前谦虚做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于是,课后我认真复习所学知识,再次从中领悟精髓。
学生乙:孔子,我想对你说:你的以礼相待,谦恭忍让让我敬佩。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流传至今,虽使中国成为著名的礼仪之邦,但是也有弊病所在。使得中华子民逆来顺受没有反抗精神。当然,你的伟大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名言一直被新时代的我们作为座右铭激励一生。
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民主、互动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关键。学生由于缺乏知识、人生经验不足,在同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许多问题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甚至可能会对文章形成误读。这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展开对话,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对话水平。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创造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指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不同的学生通过对话、讨论和交流,在思维碰撞中,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对文本的解读水平不断地提升。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例二:学习《背影》一文,这篇文章反映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反映了父爱的真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人谈谈学习《背影》一文的感悟,与爸爸展开对话。
学生交流片段整理:
学生甲:爸爸,我想对你说:我已经比你高,比你强壮了,为什么你还不让我帮你把大米扛回家?看到你稀疏的头发上艰难地挑着汗珠,我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学生乙:爸爸,我想对你说:我已经有头脑了,能独立思考问题了。为什么你还是不让我自己把握解题的思路?我觉得我的方法简便,你说我取巧;我说你的方法繁杂,你说你这是实在,不会错。可是答案却是惊人的一致!你也说过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吗?
学生丙:爸爸,昔日稚嫩的我已不再,而今我已经风华正茂了,我有个人思想了,我是即将展翅的雄鹰!我将翱翔!
学生层层深入,各抒己见,使课堂生成精彩不断。
4.师生与自我的对话——反思、重构的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存在教师的自我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而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对话。语文教师的自我对话除备课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外,还表现在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上。每一次反省都是在用自省的目光审慎地打量自己,并运用内在语言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拷问。如:我究竟采用什么办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设计哪种课堂适合学生?类似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对话会极大地强化教师的自我意识,更好地促进与学生的对话和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阅读中的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以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等。教学中,如果缺乏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则不会深刻。语文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我对话能力,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提倡学生写话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写作中不断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增强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生命的唤醒和自我人格的塑造,逐步实现自我主体的建构。
四、体会
对话教学能够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教师养成与教材对话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师生通过对话交往,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其乐融融,课堂也充满活力。
[1]李海林.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第1版.
[2]邵山.对话型语文课堂和生成.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6.
[3]方相成.论对立统一张力下的语文对话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8.
[4]戴维·伯姆,李·尼科,编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