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模式探索
2013-08-15钱铮
钱 铮
(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当前,学分制的实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及高校的扩招等促使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在我国快速逐渐兴起、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对本导制内涵进行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使得本导制在各高校的实行情况不同。除个别高校开展较为成功之外,本导制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如定位不清、制度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得力、导师学生比例不协调、导师素质不高、学生了解程度不够等。当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90后”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急需一种全新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形式的本导制急需转型,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90后”大学生“本导制”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1.科学合理定位。
定位模糊是影响本导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定位不清使得本导制的目标、功能及职责复杂化。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将“教书育人”作为本导制的基本定位不容置疑。
目前,高校教师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如任课教师管教书,辅导员负责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班主任负责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心理咨询师负责解决学生日常心理问题等。从表面上看,涉及学生的“五导”即“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基本都有专职教师负责。但事实上,“90后”学生受应试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人生规划,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上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学生数激增等压力,“五导”的指导深度远远不够。因此,围绕“教书育人”的定位及“90后”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实际需要,本导制的工作应主要定位在以专业辅导、成长辅导为主,协助开展其他工作。同时应注意的是专业辅导、成才辅导并不是代替原有的任课教师,而属于“锦上添花”的个性化指导。即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帮助他们提高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结合专业制定成才目标,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2.组建“90后”大学生专属的优质导师队伍。
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导师队伍是本导制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聘任优秀高年级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离退休教师、社会名士等担任导师是各高校解决导师数量少的主要方式。“90后”大学生的导师除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责任心强、热爱导师工作等基本条件外,更应对“90后”大学生有“三心”,即热心、耐心、信心。相比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个性更为鲜明、自我意识更为强烈,这就需要导师很“热心”,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有“耐心”地进行引导,坚信通过努力会帮助他们有所进步。因此,在扩充“90后”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同时,必须严格把关导师的“三心”。在正式聘任之后,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以提升导师指导水平,保障导师队伍的质量。
3.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的主体性。
据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对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本导制了解不多:了解一点的占79.1%,不知道的占15.7%。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积极联系导师的较少,有的连导师召集开会都不参加,更不与导师交流。作为导师制的参与对象都不了解本导制,那本导制的实施又有何意义呢?因此,在学生群体中加大对导师制的宣传力度。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导制,才能让他们真正受益。那怎样的方式才能切实提高本导制宣传的有效性呢?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90后”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等的热爱程度达到“痴迷”。因此,高校除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外,可通过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宣传本导制的重要性与实施方式,鼓励教师通过这些方式与大学生保持互动,增进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90后”“本导制”的实施模式——全程多样化指导模式。
当前,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单一指导模式已经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同时,受导师数量少等因素的制约,采用全程“一对多”的指导模式也无法实现。因此,本导制急需一种新的实施模式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在这里,我们探索运用全程多样化模式来实行“90后”本导制。具体如下:
1.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一、四年级实行目标明确的“一对多”本导制。
一年级时,学生步入大学校园,面临着学习、生活的巨大变化,极易产生不适应。大学四年级则是全面总结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期,也是大学生转型为“社会人”的转折点。因此,大学一年级、四年级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特殊期,也是本导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阶段。在大一学生中开展以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一对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了解所选专业,明确奋斗目标;在大四学生中实行以论文指导为主,兼顾就业指导或考研指导的“一对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步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一对多”本导制对导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挑选导师时应慎之又慎。如“90后”大一学生需要能指引学习、生活的导师,可适当增加“亲近感强”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及刚离退休不久的教师比例;而毕业生可适当增加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的企业导师的比例,以壮大导师队伍。
2.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三年级实行分型指导的“多对多”本导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打通本导制与学生社团、科研团队、研究性兴趣小组之间的界限,实行分型指导的“多对多”本导制对于“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十分有利。“多对多”本导制不仅有效缓解了导师不足的现状,使学生获得了向多位导师求教的机会;增进导师与学生、导师与导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社团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社团。高校可根据学生社团特点及人数,选配相关教师担任导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分型培养的目的。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逐渐提高,鼓励学生以自己拥有的研究项目为支撑成立研究团体,高校为其配备项目导师,给予必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
3.慧眼选拔“90后”精英大学生,实行“英才导师制”。
英才导师制是大众化教育平台上实施精英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其专业发展方向开始趋于固定。“90后”大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凭借其突出的综合测评成绩或某方面的特长脱颖而出,这也是实行“英才导师制”的基本前提。首先,根据专业领域的导师数确定指导学生数;然后,鼓励学生通过竞争申报和公开选拔来确定导师。值得注意的是,受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有特长的大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可能综合素质不高,但是某一方面却很突出,需要有一名“伯乐”加以培养。因此,在实行英才导师制时,不仅要考虑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还要善于发现某方面的“千里马”,全面实施精英教育。
三、实施“90后”“本导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符合校情,适合学生的本导制。
在明确本导制定位后,应将其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各高校根据学校的现状及学生特点,通过制定包括导师职责、导师选聘条件、导致培训制度、导师奖励条例、导师评价考核办法等在内的制度条例来规范本导制。同时,各高校应成立以学校行政为龙头,联合人事处、学工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本导制工作小组,指导、监督本导制的规范、有效、有序运行。健全的本导制不仅明确了导师的责、权、利,有利于导师工作开展,还可以作为导师的评价奖励的依据,以此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
2.实行“学生自愿、双向选择”制度。
当前,为了本导制的实行,高校普遍采用“捆绑式”的本导制,但“捆绑式”的本导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意愿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进一步完善“学生自愿、双向选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严格遴选出来的导师资料和指导意向予以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爱好选择导师。在学生自由选择结束后,导师可根据学生报名及面试情况,最终确定所带学生。应注意的是,在入学之时,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及今后自身的发展方向不清楚,对于导师的选择无从下手。因此,不妨在入学时采用“捆绑式”,在学生了解本导制后适时“松绑”,再根据意愿重新选择导师。
此外,“学生自愿、双向选择”不仅仅表现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更应体现在本导制开展中。具体来说,学生在了解“本导制”下自身的权利、义务及导师工作职责后,“自愿”在导师的职责范围内与导师保持交流,不打扰导师其他的教学、科研工作。导师也应清楚自身的工作定位,明确其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分工,有所选择地在其工作范围内指导学生。
3.实施导师培训制度。
遵照导师选聘条件遴选出的导师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但当前“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日益复杂化的趋势,迫切要求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因此,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等培训活动,让导师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状况、思维方式等,使其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提升工作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指导。
[1]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15-117.
[2]王利利.大众化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J].文学教育,2011(9):57.
[3]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68-70.
[4]严燕,耿华萍.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0(6):144-146.
[5]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6]田媛.高校本科学生导师制多样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27-28.
[7]陈晔,徐凌霄.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48-149.
[8]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106-109.
[9]陈静媛,毕强.建设教学服务型 大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10):47-49.
[10]刘恩元.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