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持人的审美价值追求
2013-08-15李剑飞
李剑飞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播音主持,这个岗位有着极其特殊的性质,既有新闻属性,更有艺术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播音主持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与其他诸多艺术门类一样,能给接受者带来美的感受,给他们以美的启迪,使其审美认识与理念能有所提升。很明显,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所呈现的有声语言与副语言,与日常口语交谈有着质的区别,是对日常口语的提炼与升华。因此,播音主持这项创作活动并非张张嘴、念念词这么简单,它是一项审美创作活动,需要创作主体(主持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持人具备较强的审美创造力,才会赋予节目或者作品以相应的审美意韵,进而使受众看到美、感受到美。
再看当下一些主持人的表现:虚假的表情、厌嫌的语气、矫揉造作的行为举止,恶言污语不绝于耳,感官刺激挑战底线。让人不禁发问:主持人所展现的艺术美在哪里?主持人的审美追求又在何方?本文旨在探究当下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主持人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求真
作为传媒行业的一员,主持人首先是个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挖掘、对信息的传递,都要秉持真实性的原则。从社会功能来说,播音主持这个环节还具备使观众了解、认识社会的作用,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明其态度观点,分清主次,体现信息重点,直接、准确、鲜明地提示语言实质和思想内涵。①主持人的创造性劳动同时又具有艺术属性,而艺术真实是艺术创造活动的核心。无论是从功能还是从属性来看,“真”都格外重要。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与依存。②
与嘉宾的交流、与观众的互动应该是主持人的本职,然而我们却在一些访谈栏目当中感到了些许不自然与不舒服。某台一档颇受关注的访谈栏目,有一期节目,请来了一部电影的主创人员,我以为围绕着电影的创造过程讨论,再加上与影视明星的互动,这一主题应该比较热闹,比较有看头。然而这位初出茅庐的女主持人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针对上一个问题,嘉宾刚想有所展开,她就给打住而赶忙问下一个问题。对于嘉宾的回答,其实我们根本无法预料,而且他们往往会有很多即兴的但却很有价值的点,值得我们挖掘,这就是真实的现场。跟随嘉宾的语言流即兴发问,往往可以成就很精彩的对话,这就是真实的交流场。而这位女主持的发问明显“不在场”,她根本没有“听”嘉宾在说什么,她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提纲问问题,没有展开,更没有发挥,她成了念稿的机器人,导致的结果是:对话现场颇为冷清,甚至一度出现尴尬的场面。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播音创作也很重视感受,我们讲求真听真看真感觉,这是感受的来源。没有真实的感受,怎会有内心的感触,怎会引发真实的情感,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创作欲望,那嘉宾、观众的共鸣由何而来?
真挚的情感同样也应是主持人的审美追求。当看到赵普在播送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时禁不住掉下来的眼泪,我相信没有人会说那是造作的表现,那情那意确实打动了电视前的我们,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观当下一些情感类节目中,主持人那夸张的询问,恨不能把“关怀”写在脸上,看似情感丰富,实则透着虚情假意,观众怎会买账?
我相信,只有真挚的情感表达,才能让观众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与“美”相辅相成而为之吸引与感动。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二、向善
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美学一直重视道德与艺术、与美的联系。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③这在儒家学派有很显著的体现。孔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韶》乐,因为其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可以看出,儒家美学观是将“美”与“善”紧密联系。
中华民族传统也颇为崇尚“善”,重视道德的自我约束。这本应是我们后代的继承,但遗憾的是,在娱乐狂欢化的今天,我们的传媒已经呈现“泛娱乐化”局面,主持人也深深陶醉于狂欢当中。
最近在一档比较火的脱口秀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在问及嘉宾是否还在参加某一选秀节目时,却用了另一种表达:“是否还在参加‘残联协会’主办的选秀节目?”还解释道:“就是缺胳膊缺腿,断手断脚。”他话音刚落,嘉宾就开始面露不悦地反问对方:“为何要嘲笑残疾人?”岂料主持人也反问:“那不是假的吗?”
这位主持人的话不仅让嘉宾怒不可遏,而且引起了公众指责。也许这位主持人想以另类搞笑的语言活跃节目现场气氛,只是这种所谓的“幽默”有价值吗?我们不反对主持人幽默,也期待主持人的语言能丰富、多变,给人以新鲜的美感。但这样毫无同情心、不尊重生命的语言表达,何以能引起愉悦共鸣,这种“快乐”何以带来美感?
娱乐化的风潮已经使多数主持人对“美”的理解大为改观。我们看到的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情味的淡化,而个性的表达却颇受推崇,极具个人特色的展示成为潮流,甚至不管这种个性是否符合价值观。有些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居然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冷眼看待并加以嘲讽。还有些以公然吵骂为荣,以无休止地挖掘嘉宾隐私为看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个性美”吗?
当语流当中充斥着污言辣语,屏幕上满是冷漠挖苦时,“美”在何方?能打动人心的美,一定是向善的,是饱含诚意的。当我们看到柴静以充满关切的目光询问受访者时,她展现出来的是美;当我们看到董卿以温暖的话语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山里歌手解围时,她表现出的是美。尚善的价值取向能在富于感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为受众所认同和接受,产生美感共鸣。
三、趋美
当下荧屏上的主持人可谓是争奇斗艳,恨不得十八般武艺统统搬上舞台。女主持人格外注重外表,衣着光鲜亮丽甚至穿着暴露;男主持人则插科打诨,或者身着奇装异服,不惜扮丑搞怪。亮丽的衣装确实能让人赏心悦目,幽默的语言与搞怪的扮相确实能逗人开心,可这只是一种浅层快感,作为艺术工作者的主持人应该给观众以审美启迪,而非只有浅层的快乐。
朱光潜在谈美时就曾举例,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与一座希腊女神雕像给人的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④快感与美感到底有何区别呢?如对这英国姑娘,她所产生的美,就是对异性有引诱力,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需要你细细品味与思量,那是一种持久的可以回味的美。
这样说来,快感主要作用于感官,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与满足,而美感则上升一层次,与思维与心智有密切关联。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综艺节目主持。很多女性主持人在舞台上穿着暴露、浓妆艳抹。她们的外在形象确实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并不断挑战着观众的视觉阈限。还有一种则与之相反,身着奇装异服,并敢于做大胆的动作,甚至以“搞怪”著称,比如模仿动物、扮丑,被观众称赞为“放得开”。怪异的行为举止,似乎是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异、求变的猎奇心理,但哈哈一笑过后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呢?
朱光潜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⑤语言中充满辛辣味道,甚至是带颜色、不堪入耳的段子,确实能产生听感上的刺激;大尺度、矫揉造作的姿态,抑或是毫无美感的丑态百出,也确实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说主持人的任务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官能快感、满足感官需求,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的主持人与马戏团的杂耍演员又有何区别呢?
当然这些论断并不是否认快感的重要性,美感当中也应该包含快感,如果没有愉悦的感触,那么怎么会引发美的感受。但关键在于综艺节目主持人与演员有质的区别,不是仅仅逗观众开心,让观众享有浅层的感官快乐,在开怀过后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才是美感的题中之意。
因此,从主持人的职责来说,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提供审美娱乐,还要能给人以审美启迪,能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认识、审美素养,进而提高审美趣味,培养审美品位。
四、结语
在这个被尼尔·波兹曼喻为“娱乐至死”的传媒时代,大众媒介的审美品位在媒体的前沿代表——“主持人”这里能得到清晰体现。“受众本位”,并非指一味迎合某些不良嗜好,通俗不等于低俗、媚俗、滥俗,主持人作为媒介艺术工作者,更要发挥审美引导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的审美观念、审美习惯与媒介的宣扬引导有关,如果不加以引导,则只会败坏艺术品位,让大众艺术、大众传媒遭人诟病。主持人应该给人以审美认知的启迪,肩负审美教育的重担,为受众提供审美娱乐的服务。主持人所追求的美,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还是能引发触动,怡情悦性,让人有所思、有所悟的,这样的美才是恒久的。也只有当真实美、人文美、个性美,美美与共,和谐生韵,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才不会是“三俗”的狂欢,而是真、善、美的有益传播。
注释:
①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6.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5.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3.
④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5.
⑤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7.
[1]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6.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3.
[4]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彭锋.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