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读”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文文本

王 彬

(丰县首羡镇和集初级中学,江苏 丰县 221726)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倚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读”更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读,读是更基本的技能,多读勤诵,悟在其中,因读成诵,因诵而思,因思而悟,学生正是在这样看似非常普通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中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重点,实现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学习者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诵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因为书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以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巧运用,而是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进行的。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或个别教师知识的老化,或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轻读”现象。这些教师仍然认为,讲得少了学生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灵丹妙药。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这就使得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处于一种或有或无的尴尬局面:阅读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本来充满趣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其实,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当做语文阅读的首要目标。为此,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每一环节,让阅读时刻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有些语文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的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有的即使让学生读也只是略读一遍后,就急匆匆领着学生梳理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重点篇章也是这样。更有甚者还会在学生仅有的默读时间里煞有其事地作指导,自认为是善意,殊不知既打断学生思维,又让他们对阅读无所适从,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可能对语文敬而远之。

教师给学生的消化时间太少,特别是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缺乏必要的体验和感知,对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无从谈起,记忆困难。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课文文本和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现代教师探讨的重点课题。

既然“读”如此重要,阅读教学自然应引起重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范读要正确标准,适时适当

范,就是标准、典范。范读时教师必须读音正确标准,音调高低适度,神态自然,否则就可能把学生的读带到歧途上,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着边际。要想用范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备课时必须备读,具备指导读的能力。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使朗读成为教师个人情感自然的流露,语言好像出自自己之口。只有这样教师的读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够感染和引导学生。教师只有自己读懂读好了,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有的教师可能很难改变方言土语,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教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播放录音或课件后一定注意适时引导。

所谓适时适当,就是在范读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篇目。是不是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示范读呢?学生的正字、正音、正义必须先行,学生对语言适当感悟必须先行,只有在学生适当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范读,是谓适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教师范读,选择合适的篇目是谓适当。

二、读的方式应该因情而施,因境而设

有的教师的确注意让学生自己读,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这是读文章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过于单调和死板。除了默读和自由朗读两种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单个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某些句子)、分小组读等方式。齐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既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又能适当活跃课堂氛围。我认为齐读不应用于全篇通读或读得过早。在学生字词不熟悉,句段未通读时齐读,显然效果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读的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具体的学情灵活运用。这些方式因情而施,因境而设,就可以提高学生读的积极性,有利于重点段落重点突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读中感知作品,体验情感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必须口、耳、眼、心并用,在对课文领悟、增强语言感知等方面,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效提高对文章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再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则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将更加深刻。要引导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作品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共鸣。

当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时,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准确清晰地适时展示给学生自身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与他人加以交流,协作探讨,求得更深层次的领悟与理解。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领会字词句章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写作用意,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能力。

四、及时纠正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将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和领会作者意旨的较大障碍。为帮助学生认识到朗读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就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班内互评互议。学生通过互相评议,发现读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读的水平。在学生单个读时,教师要仔细听,对读中出现的读音误读和词语破读现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这样可以“指一人之错,正全班之偏”,实现读中纠错、积累迁移的学习目标。

五、让学生自由读

现在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都已经意识到读的重要性,但上课时却不愿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即使让学生读,也缺乏耐心,学生一旦理解有困难,教师不是引导,而是包办,把答案原盘端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教学上是得不偿失的。那种只是简单让学生为了读而读,不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只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加重,并且难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呢?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读。充分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读,带着问题自由读。学生对课文初步理解后,还要继续读,师生共同阅读,共同探讨问题,在读中完成教学。

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读中解决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在学生的读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读前设计好的问题和任务,引导他们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读中充分理解课文,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理解课文内涵,提高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边读边思,思而重读,读而领悟,进而通透文义,独立创新。教师在学生读中要适时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考更贴近文本,更贴近生活,更有价值,因为,对于文本的阅读仅仅达到“悟”的境界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更理性的思考,不融入生活的感悟,就不可能对文本有更深刻和自己的独到见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重读”、“精讲”、“善引”。“重读”即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读顺读懂。“精讲”即教师的指导要精要。“善引”是指教师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见解及课标要求对学生阅读作恰如其分的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和概括,而不是自己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剥夺学生课堂主人的权利。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代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把握读,推进读,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效用,“读”具匠心。学校就应是书声琅琅,让读书声重回课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这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也应成为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1]语文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的小偷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