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软纽扣》的创作技巧
2013-08-15刘仲微
刘仲微
(韶关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其中以巴黎为最甚。相对而言,此时的美国相继经历了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社会与文化的大环境使得当时的美国文学家们一面在不断地探索美国文学的出路,一面却又陷入深深的迷惘。而格特鲁德·斯泰因就是在这个时候对时年23岁的海明威说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也因此被海明威尊为精神导师。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中,斯泰因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先锋派文学大师。她曾狂傲地说: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她则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1]她从190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小说、戏剧、诗歌、自传、散文、讲稿等种类繁多、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斯泰因的一生充满了反传统和叛逆的调子,她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永远不会为迎合大众而存在,而是要直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对斯泰因进行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评论家们开始用女性主义理论、同性恋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批评话语,从新的角度出发,用新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斯泰因的创作实践,重新解读和分析斯泰因以往难以为人理解的作品。其中,以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斯泰因作品的论文及专著数量最多。例如,查斯曼把斯泰因的诗集《软纽扣》看作是斯泰因与两位“诗歌的父亲”(爱默森和济慈)之间的对话。而德柯万运用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的理论,认为斯泰因用她的创作实践颠覆了男权中心社会的统治。在后现代主义批评方面,埃及裔美国人、后现代主义的著名评论家哈桑等人把她看成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鼻祖”,称她为后现代主义的领头羊,认为她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均有所贡献。
斯泰因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文字的变革,她抛弃了文字的字面意义,而把它们当成积木一样,把文字筑成一个立体的建筑。她的这种革新思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毕加索等几个绘画立体派的人物及他们思想的影响,而她的创作受到的立体派思想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她的《软纽扣》中。斯泰因的《软纽扣》虽篇幅不长,却因其立体主义的艺术主张而闻名于世。其中她对语言所进行的独特试验与表现,自其问世近百年以来仍无人能及。虽然很难读懂,但是斯泰因的语言功力和敏锐深刻的艺术观念,还是令人折服的。《软纽扣》是一部实验之作,它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而它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静物写生”这一文字实验。斯泰因在《软纽扣》中的描述往往会达到立体主义绘画的效果:似是非是,朦朦胧胧,让人品味出她对某一物体的独特感受是由物而生发出的感触和联想。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讨论斯泰因如何运用在《软纽扣》中的创作技巧揭示历史与日常生活的本质。
一、巧用颜色词和名词去描绘日常生活的静态画面
1907年至1912年,斯泰因第一次产生了“表现可见世界的节奏的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斯泰因在用词方面特别注意,尤其是颜色词的运用。斯泰因酷爱收集当时的绘画作品,并且在与马赛、毕加索等知名画家交往的过程中,她发现只要能适当地运用颜色词,文学作品就能传达出像绘画作品那样的视觉效果。而通过这种视觉效果,读者则能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出各种感受。比如她的“A Long Dress”
Where is the serene length,it is there and a dark place is not a dark place,only a white and red are black,only a yellow and green are blue,a pink is scarlet,a bow is every color.A line distinguishes it.A line just distinguishes it.[2]
在这首短诗里,不难发现,斯泰因先后用到了white(白色),red(红色),black(黑色),yellow(黄色),green(绿色),blue(蓝色),pink(粉红)七种颜色。而诗歌明确地指出这是一条长裙,那么在风吹过的时候,长裙随风摆动,七种颜色相互切换,犹如彩虹。因此通过对颜色的运用,不仅可以唤起读者对于长裙的视觉冲击,还能给读者丰富的联想。除此之外,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在这些颜色词中,不仅有完全相反的两种颜色,比如黑色和白色,而且有可以互相杂糅的颜色,比如蓝色和红色糅合在一起会变成紫色。因此,诗中虽然没有用到任何与漂亮美丽有关的词语,但是读者却能感受到裙子的斑斓绚丽。除了在诗歌文本中,斯泰因经常嵌入让人遐想的颜色词,在诗歌的标题中也不乏颜色词的应用。比如“A Red Stamp”(一枚红色的邮票),“A Blue Coat”(一件蓝色的大衣),“A White Hunter”(一个白色的猎人)。由此可见,相比诗歌内容所呈现的画面,斯泰因更钟情于用画画的方式叙述日常事物的美好。斯泰因对于名词的看法在接触到绘画立体主义之后也有很大的改变。她曾经认为,名词不能像动词那样表现人的经验的流动和变化,而且名词的关联性较强,总会给读者某些不必要的联想,并因此破坏了阅读中应有的完整的意识流动。但是在创作和在立体派绘画技艺的影响下,她逐渐认识到名词实际上是可以变通的,它们同绘画中的物象一样,也可以分解重组。在《诗歌与语法》中,斯泰因说她承认名词只是某个东西的名字,但是当你渐渐地熟悉那个事物的内涵后,你就不会再用人所周知的那个名字去称呼它了。因此,名词便有了自己的灵活性和含糊性。当她发现名词具有意义含糊的特性后,她便开始让名词在作品中扮演主角,试图通过表现名词引起的误读等形式,揭示其实日常生活的一面也如同名词,尽管可能是同一个词却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即生活的包罗万象性。
二、巧用标点符号和韵律来展示历史的动态进程
在演讲《诗歌和语法》中,斯泰因向观众解释了她取舍标点符号的用意。在斯泰因看来,最没有趣味的符号是问号,而她最喜欢的符号是句号。有些研究者认为,在斯泰因的作品里,逗号是被弃用的。但是本文认为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软纽扣》中,逗号起着和句号几乎相同的作用。它暗示着句子意义的延续,它使得读者连贯地逐字逐句地往下阅读。这样,词汇就变成了阅读的主要对象,而每一个词也变得更加重要了。如此,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讲究,尤其是对逗号的探索,斯泰因不仅表达了人的思维的连贯性,而且暗示了历史如同人的思维一般是绵延不断的过程。朗格曾经强调:“生命活动中最独特的原则就是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3]通过对语音的强调,作家可以用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的语言对应宇宙和生命的节奏,感悟生命的内在律动。而斯泰因对于韵律也是十分有钻研的。通过语音的高低轻重、音律的长短顿歇、节奏的快慢起伏,斯泰因试图表现事件的递进过程。在各种的音韵和节奏的分析中,无论是诗歌本身还是其所体现出的鲜活灵动的意向都透露给读者一个信息,即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巧用“重复法”、“拼贴法”及“简化法”
在斯泰因的创作过程中,重复是最令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一个技巧。在不断的重复中,斯泰因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她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物质形态和表面现象,而是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体验存在的始终不变的内在本质——她认为无论是历史事件的重复还是人类性格的重复都可以用语言的重复来表达。但是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俗语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本就是一个循环,换言之,就是持续的重复。除了重复法外,拼贴法也是斯泰因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格特鲁德·斯泰因在《爱丽斯自传》中提到:“立体主义是一种纯西班牙观念而且西班牙人才能成为立体主义而且唯一的真实立体主义是毕加索和胡安·格里斯的立体主义,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而格里斯使立体主义充满着他的爽朗与振奋。而毕加索和格里斯都是西班牙人都是她的亲密朋友,斯泰因本人与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是至交。”[4]因此,在其文学创作中也自然受到立体主义画派的不少影响。立体主义绘画试探以动点透视多方向观察和表现物体,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几何切面,再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组合。在《软纽扣》中,除了各类意象的拼贴外,还包含了人的主观情感的拼贴,而这些无一不是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比如《软纽扣》的三大章的总标题分别是“物体”“食物”和“房间”。这三者则构成了人的日常生活的基础。在最后一部分——“简化法”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措词的简化。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也应当被当作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尽管斯泰因的诗歌因为重复而显得冗长,因为拼贴而显得难懂,然而,其用词却是十分简单的。这种简化法是为《软纽扣》的主题之一——展现生活而服务的。
总之,在《软纽扣》中,读者不仅能够惊叹于斯泰因高超而独特的创作技巧,更能够有感于其技巧背后的关于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本质的解读。
[1]舒笑梅.从“人的心灵”到“杰作”—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创作思想和实验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Stein,Gertrude.Tender Buttons.Los Angels:Sun and Moon Press,2003.
[3]关涛.西方文坛的百年红玫瑰——论后现代主义文学之母格特鲁德·斯泰因[J].河南大学学报,2009(1):76-79.
[4]张禹九.空谷足音——格特鲁德·斯泰因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