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培养方法探索

2013-08-15谭兆波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声带气息歌唱

谭兆波

(玉溪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强调的是基本、多样和融合的特点。就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言,一般开设有美术、书法、舞蹈、钢琴、手工、声乐等多门课程。就这些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是不可能与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所有技能方面都达到艺术专业的专业水准或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一般而言,只有少数学生在某一项技能上有较好的天赋和学习热情,从而在某项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演唱基本功的训练。第二,教学歌曲的选择。任何一项技能都必须从基本功练习开始,学习歌唱尤为如此。

对非演唱专业,但又必须学好歌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基本功的练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问题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歌唱姿势正确与否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经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姿势是演唱者获得强有力气息支撑的重要保重。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2.歌唱的呼吸

有专家曾经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器官也叫呼吸动力,正确的发声与良好的共鸣都是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上的,因此声乐学习必须首先了解呼吸器官及其原理。”呼吸是所有歌唱活动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解决好呼吸问题就掌握了50%的歌唱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歌唱与说话时气息运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语言交流所需要的音量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强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所以正常说话时的呼吸方法用于唱歌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唱歌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让人欣赏,是要让听者清楚地听到声音,真切地感受内容,往往面对的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呼吸在歌唱中实际是两个动作,即吸气和呼气。人的呼吸主要是靠肺部的运动来完成,吸气的过程就是肺部存储气息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吸气往往采用“胸式呼吸”,即两肩上提、腹部和胸腔回收。这种状态下的吸气从人体外部特征看肩膀、腹部、胸腔有非常明显的动作,给人一种气息饱满的假象,而事实上“气息太浅”,歌唱时会明显地感觉到找不到气息的支撑力。另外,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一味地追求“深气息”,又会采用另一种错误的吸气方法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虽然可获得饱满的气息,但因为把气息压得太低、太深,导致气息不能够自然地、循环和顺利地流通,所以歌唱时的感觉就是:虽然有气但用不上力。歌唱时的科学吸气方法应该是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气息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气息的集中点应该就在小腹和胸腔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我们习惯把它叫做“横膈膜”。它的具体位置就在人的肚脐往上3~5厘米处,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围绕身体的一圈。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尽可能地往前和往两侧扩张,整个人的身体除“横膈膜”这一圈以外,其他部位都是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这种吸气方式既能使肺部注入大量的气息又能保证气息的有效运用。

呼气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发声时气息的消耗过程。歌唱时,往往要求歌者在音量、声音的力度、音高、音值等方面都要比正常说话强许多,所以,我们平常说话时的用气方法在歌唱时就不能完全胜任了。首先,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其次,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

3.歌唱时声带的状态

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

4.歌唱的共鸣

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1.幼儿歌曲

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对象和职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就不能不涉及儿童歌曲的学习和训练。但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

2.艺术歌曲

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

3.通俗、流行歌曲

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4.合唱歌曲

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台独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

5.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

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1]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2]刘松林.歌曲写作与合唱改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王京其.小朋友歌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许民.中国声乐经典教材[M].吉林:吉林人民图书出版社,2007.

[5]罗洪.流行音乐声乐教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声带气息歌唱
声带也会长“茧”?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